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党委书记讲党课心得怎么写]南阳医专刘荣志:生命筑魂师

河南省南阳市,医圣张仲景故里,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至今广为流传使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从而奠定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基础。时隔1900年后,在南阳医学界,又诞生出开创国际传染病影像学的一批医圣学子。这其中就有专门从事传染病基础解剖学研究的默默耕耘者,他为生命守候,用生命铸魂,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人体解剖学领域,创造了人体解剖学的一个个奇迹,他就是中国解剖网的创建者、艾滋病三维断层解剖标本及数字艾滋病虚拟人软件的研发者、国际传染病影像学的奠基参与者、感动中原教育人物、河南省教学名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体解剖学教师刘荣志。

刘荣志,男,现年52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体解剖学三级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一至三届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关怀与治疗委员会影像学组委员。

29年前,他刚刚从新乡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南阳卫生学校(2004年升格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时,学校领导语重心长地寄语这一批新分配到校工作的年轻人,希望能够到学校最艰苦、最需要的岗位去锻炼自己,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当时大部分人选择了向往附属医院临床岗位,只有人体解剖教研室的岗位空缺。原本他也可以选择临床岗位,但最终依然选择了最艰苦也是最需要的岗位--人体解剖教研室。

这是刘荣志当初的选择,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心血来潮,因为至今29年依然坚守。

人体解剖学:刘荣志的不二选择

在刘荣志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师生涯的起点,许下的梦想是:做一名合格的人体解剖学教师,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为人体解剖学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刘荣志深深地明白,只有固定好自己的位置,弄清楚、弄明白自己担负使命的根本,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新时代医学教育变革中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为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

2003年,在互联网大潮的吹拂下,曾经许下的初心和诺言在耳畔轻轻飘过。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创办人体解剖学网站,为广大医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提供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于是,“中国解剖网”诞生了。建站之初,比登山还难!不懂计算机技术,就向专业人士学习;不懂网络技术,就刻苦自学;不懂建站,就参考其他同类学术网站。从17年前的青葱年少,到如今的天命之年,不知不觉青春不再,花发双鬓。然而初心不变,纵有千难万苦,刘荣志依然选择坚持,坚持,再坚持!

建站以后,由于购买域名费、租用空间费都是刘荣志个人承担,不少商家找上门来,协商高价收购网站,为了保持网站的公益性和学术性,都被他一一婉拒。中国解剖学会的领导看到网站,和他联系协商为中国解剖学会建站事宜,他立即答应了。因为学会网站是宣传学会成果、展现会员形象和风采的窗口,是学会对社会发布信息的平台,仍然属于公益性质。

29年坚守初心,可以说刘荣志做到了!2003年创办中国解剖网,2007年为中国解剖学会创办学会官方网站,直接受众超过500万人次。2005年开始参与艾滋病病理解剖与影像研究工作,亲自解剖尸体13具,完成三维断层标本200余件的制作并与影像学、病理学对照研究工作,活检和尸检病理组织分析1100余份,研制开发了世界首例数字艾滋病虚拟人数据库,填补国内国际多项空白,为国际艾滋病影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解剖学、病理学基础。2010年参与创办了人体生命科学馆,并在2019年完成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10年来接待参观交流500批次,促进了学术交流,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生命科学:刘荣志用生命呵护

人体解剖学研究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石”,收集遗体、解剖尸体、制作标本等都是基本功。受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愿意从事解剖工作的人寥寥无几。初入解剖教研室工作时,人体解剖实验室教学资源极度有限,刘荣志就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一起克服困难,一边教学,一边收集尸体、制作标本。曾经奔波于荒岗坟冢间,拣拾遗弃的骨骸,制成教学标本。第一次参与收集尸体,是跟随教研室老教师一起,当时的心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忐忑、茫然、害怕、好奇、刺激、激动。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人也快虚脱了。有了第一次,以后就慢慢放松而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自信。在铁路医院收集的一具尸体,用的是借来的三轮车,由于没有骑行过这种车斗在前面的三轮车,在路过中州路三孔桥下坡时,一下就翻车了,尸体滚出了很远,惊动了很多路人围观,七嘴八舌,还有要报警的,真是很尴尬。他多次深入艾滋病家庭,用关爱换来家属对医学事业的理解与支持,收集解剖艾滋病尸体用于科学研究。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点一滴积淀,终于在2010年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的“人体生命科学馆”,被评为河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阳市科普教育基地。

人体生命科学馆包含了从遗体捐献、接受、收集,到标本制作的全部流程,在展现人体形态美的同时,又揭示了人体病理变化过程,是一个“为生命守候”的神圣医学殿堂。

尤其是在艾滋病影像解剖研究方向,在艾滋病研究团队负责人李宏军教授的带领下,刘荣志参与收集整理3000例以上艾滋病影像资料,接受艾滋病捐献者遗体13具用于研究,完成三维断层标本200余件的制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与影像学、病理学对照研究工作,活检和尸检病理组织分析1100余份,建立了标本和科研资料数据库,为国际首次建立“艾滋病影像学”奠定了解剖学与病理学基础。

当初建立艾滋病科研攻关小组时,刘荣志并没有被选拔为团队成员。只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艾滋病尸体的收集、解剖和断层标本制作这个最为艰苦而又充满未知风险的工作,他才递补进入研究团队的解剖小组,主要工作是参与艾滋病尸体收集、处理和解剖,这一干就是十年的艰辛和付出。

别说艾滋病病人的尸体,即使是正常人的尸体,解剖起来,也令许多人胆战心惊。为了收集艾滋病遗体,往往都是在夜深人静不为人知时才肩扛手抬拉回实验室。解剖尸体灌注固定液时,有些尸体的血液还未凝固,尤其是传染性极强的艾滋病病毒,虽然病人已经死亡,但是,一旦传染,将无药可治!

2010年春节的正月初六,刘荣志接到了一例处理艾滋病遗体捐献者的任务,顾不上休假,在为捐献者举行了庄严肃穆的遗体告别仪式后,开始了尸体防腐常规固定工作。虽然做了多重防护措施,但这一次却在血管灌注甲醛,解剖遗体股动脉插管时不小心剪破了佩戴的手套,差点伤及手指,说起此事他至今仍然心有余悸。更有一次,制作断层标本时,剪切标本筋膜弹起来的碎屑,直接砰然飞溅到他的眼睛中,虽然反复冲洗,但他心里始终惴惴不安。

“理论上讲,这个时候的标本碎屑虽然不具备传染性,但是可以被眼球结膜吸收,发生什么情况都未可知”。谈起此事,刘荣志坚毅的目光也不由露出一丝凝重的神情。

后来,在外地出差机会,他悄悄地化名做过化验:HIV阴性,那一刻,才舒心一笑。

生命研究:刘荣志甘做基石

刘荣志在担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后,适时提出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引领、服务、继承、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学校的中心工作,引领基础医学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国家教育、卫生部门的重要文件精神,引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以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引领教学、科研的方向选择。努力做“服务型”领导班子,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服务好全体教师。各级管理人员以“服务员”的角色,落实一岗双责,服务好全体教师。人人争做“服务型”教师,教书育人,服务学生,守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继承“团结心齐”的优良传统,营造风清气顺、干事创业的“微环境”。继承老一辈专家教授“甘做基石,担当奉献”的治学精神,促进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继承传统优势研究项目与成果,继续挖掘并发扬光大。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科研方法与思路,争创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创新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达到以创新求发展,带动科研、教研、实验实训综合协调发展。

在教学方面,刘荣志勇担教学任务,在解剖实验室师资不足情况下,主动担任解剖实验教学。教学之余,深入一线听课、督教,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深入了解和认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举办观摩课、公开课、青年教师试讲,定期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随着微课、慕课、学习通等现代化信息应用技术不断丰富,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制作,通过多方筹措,甚至是自己出资购买器材,建立了基础医学部录播室,帮助老师们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使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刘荣志也在2015年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奖。多年的积淀,使基础医学部凝结成“甘做基石,担当奉献”的基石精神,也诠释了“用生命铸魂”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南阳医专又在中医微创解剖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中医微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创新中心,创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中医微创解剖馆,刘荣志圆满担当起了“基石”的责任。

日前,南阳医专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和所有教职员工,参观了刘荣志创办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并让他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该校党委书记全新明激动地说:“什么叫高标准?什么叫用心做事?我们只有用高标准,来成就我们的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发展,让张仲景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精髓!”(肖双来)


代写文章:13258028938(同微信) 文章代写:13258028938(同微信)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