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司法解释,重大案件,权威发布,新闻发布会,法院资讯]知足者常乐
 

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制度、监督多管齐下才能奏效。教育、制度、监督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深刻认识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成效,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注重开展警示教育。今年,按照院党组的统一部署,我认真学习了《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选编》等文件资料,自觉接受警示教育,真正认识到司法环节中滋生腐败的危害性。同时,通过对系列典型案件的学习和反思,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法官之所以从位高权重的主要位置沦落,除了通常所说的放松自我改造、游离于监督之外等原因之外,其中更重要的一个共性是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知足的境界,没有平和的心态。

托尔斯泰曾经写过的一个短篇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大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癖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我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得到比他需要的更多,结果他反而失去了一切”,天使感慨道。

当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法官的工资收入相对与社会上的高新阶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从事律师工作的人士相比,难免会产生不平衡的心态。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与一般的工薪阶层比较,法官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医疗、住房等福利保障应该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决定自己能不能幸福的一个重要基础。不知足,能够激励人们去搏击、奋斗、进取;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者,其智慧在于知可行而必行之;知足者,其智慧则是知不可行而不行。如果明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对人生的懈怠。两者之间实际上有一个“度”的问题,故事中的那个可怜农夫欲壑难填,不愿往回跑,最终一无所获,最终累死,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掩卷长思,看看我们案例中的主人公,有多少不正是不愿回头的农夫吗?!

知足,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不要站在这山,看到那山更高。沐在这水,又想到那水更净;不要为名为利绞尽脑汁,活得太累;更不要为了难填的欲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多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便会知足常乐。清朝诗人胡澹庵曾用《知足歌》来告诫世人:“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悲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人,不可不知足。”的确,知足便是福。

经济学中研究中一个中心概念是“最大化”,如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有智慧的人常常用经济学的头脑要给生活导航,然而现实生活中财富的最大化并不等同幸福的最大化。萨缪尔森曾给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生活中的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分子“效用”的量值,反而是又人们无法准确把握的欲望水平所决定。一方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事物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我们常说“物极必反”,吃饭吃多了会消化不良,距离产生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与生活哲学紧密相连。财富太多了,往往会扩充人们奢侈的欲望,欲望增加了,却又降低了效用和欲望的商值。边际效用下降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过分追求反而会产生逆反效应。因此我们要提倡“知足”的生活态度,懂得把握分寸,才能长久地把握幸福。  

经济学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把这种思想联系到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社会能创造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机会成本,而不是现实资源的平等,机会越平等,社会效率才相对越高。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个人拥有的现实资源是不同的,但是,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毕竟世界上就只有一个比尔·盖茨,而能够创造奇迹的人也屈指可数。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追求幸福感,也许更该懂得“知足常乐”的内涵了。与其把“平庸”看成是碌碌无为,不如把它看作追求幸福感下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人晚上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不仅仅是道琼斯指数,上证指数等,还应该包括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幸福指数”。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看到,腐败思想对人们的腐蚀,往往是从对人们心境的侵袭开始的。心态不平衡,不仅会怨天尤人,还会自责自怨,不知道去珍惜自己的处境,而只会挖空心思去改变自己的处境。一旦开始攀比,不仅仅是结果上的攀比,而且还会是路径上的攀比。计算成本和收益,看不到工作带给的自己的尊严、尊严带给自己的无形资产,只看到有限的薪水和薪水无法承担的物质资产。最终免不了落入农夫的宿命,虽然没有天使的指引,但是却有权利的指引,往前迈一步,效用增加了,本来幸福也该增加的,可惜随之增加的欲望很快抹平了心灵上幸福的印痕,于此只能狂奔……,最终倒地而亡,或许下葬时,牧师会指着墓坑这样说道:“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地方?就这么大”。

 (此文部分内容系摘编,素材来源了网文、博客,原始著作权人不详,无法释注,请勿转载)              

                                民二庭:雷继平

 


文章代写:13258028938(同微信)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