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剖析材料 原因分析方法有哪些种类]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一、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概况

对于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研究,相比德国而言,资料比较丰富。“英国《综合地理》(Co-ordinated Geography)教科书研究”一文分析研究了《综合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该套教材是朗曼集团出版的GCSE系列教材之一,由Simon Ross担任主编,是一本适用于关键阶段4的教材,即14~16岁的学生使用。分析该套教材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照片、人物照片)、示意图(包括流程示意图、素描示意图、专题示意图、图表统计示意图)、漫画和地图(包括专题地图、经纬网地图等)。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图文比例、各类图像所占的比例及规律。

尤春菊在“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中分析研究了《探索地理》系列教材的图像系统。本套教材是在英国政府1991年3月颁布《国家地理课程》后出版的一套新教材,包括《1英国及当地环境》、《2在欧洲里的英国》、《3全球社会》三本教材,适合关键阶段3,即相当于我国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学习,水平属4、7,即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中国家等区域地理知识。该篇文章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组合图(不同类型的组合图、相同类型的组合图)。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教学图的分布、每类教学图在各册书中所占的比例。该文对图像系统的分析较为简略。

“英国《自然环境的挑战》教材研究”一文以《自然环境的挑战》教材(Challeng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由英国朗曼集团出版的高级中学教材。本教材从内容看,以自然地理为主,重点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分析时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漫画、地图、示意图、普通照片、卫星照片、统计图表六大类。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统计不同主题中各类图像的数量,分析各类图像在不同章节的使用。

“英国‘地理学中的关键主题’系列教材研究”一文以《地理学中的关键主题》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英国现行的比较普及的一套教材,其中包括三本教科书:《经济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和《城市/乡村地理学》,供11~14岁学生使用。分析该套教材,主要是对地图进行统计,即对以上三本教科书中的专题地图与综合地图的数量以及比例进行统计,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此外,“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还涉及《自然地理学基础》教材和《地理事实》系列教材。前者是香港高中或大学预科所使用的教材之一,由英国的Hutchinson Education于1985年首次出版,1992年、1993年再版。分析该套教材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素描、模型、框图、曲线图、漫画、地图、表格。所采用的研究角度为:各章节各类图像的数量、图文比例。后者即《地理事实》系列教材,是英国2002年最新出版的一套中学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是配合英国新关键阶段3的教科书,也就是11~14岁,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每个年级又分为基础版和高级版各一本,配有3本教师资源包。基础版和高级版的内容基本一样。对于该套教材的图像系统分析非常简略,仅列出该套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没有详细的分析过程。

伊娜在“中、英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文中,选择《Standard Grade Geography》系列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为:按照图像的呈现方式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知识网络图、地理绘画六大类;按照图像的功能采用土耳其学者Mehmet Seremet 和Okan Yasar的分类系统,将图像系统分为装饰性图像、文本互补的图像、解释性图像、情景图像、集中注意力的图像、激发创作性的图像、动画图像、前后关系图像、呈现问题的图像、批判性图像十大类。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有:纵向结构分析(图像总体数量、不同类型图像所占比例及其分布规律、图像的写实性、图像的色彩、图像的排放位置、图像的组合方式)、横向结构分析(图像与课文的配合、图像与作业的配合)。

贺煜在“国外地理教材分析——以英国《Horizons 1》教材为例”一文中,以英国初中地理教科书《Horzions 1》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在英国政府1991年3月颁布《国家地理课程》后由Nelson Thornes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中供初一年级使用的教材。该文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示意图、漫画和素描、统计图表、组合图。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各类图像在不同章节中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图像密度分析等。

二、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概况

目前对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王民、王英、黄芷娟等,对于德国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研究比较系统、细致。

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①德国Westermann出版社为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出版的针对5~9年级使用的地理教材;②德国Seydlitz 地理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是德国Schroedel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针对中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相当于中国的初中地理教材;③德国Gymnasiüm Bayern Oldenbourg出版社出版的Erdkunde系列教材,既包含初中地理教材,也包含高中地理教材;④德国Deutschland Natur-Wirtschafts-und Sozialraume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e系列教材,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地理教材。

王民和王英在“德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一文中,以德国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图像系统分类进行研究,按照地理图像系统的表现形式结合其所反映的课文内容等,把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分为九大类:地图、照片、图表、表格、示意图、漫画、话框、游戏、景观图,并对每个类型展开分析,归纳其功能。之后,王民和王英在“德国实科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以德国图林根州实科中学为例”一文中,采用这种图像系统分类方法,对德国Westermann出版社为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出版的针对5~9年级使用的地理教材从总的图文比例、各种图在教材中的比例、图像系统的组合方式及功能、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分布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主要是以SETDLITZ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该篇文章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为:照片(包含风光片、人物照片以及物品照片)、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漫画、航片(卫片)六大类。该篇文章的研究角度为:图文比例(总的图文比例、每册书中的图文比例)、教学图的组合方式与功能、初高中教材中各类教学图的比例及图文比、自然地理单元与区域地理单元中的教学图比较(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单元中图类的比较、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教材中内容侧重点的比较),在对各个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时,总结出SETDLITZ系列教材的图像系统分布规律。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词汇是指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出现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笔者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小词典(该生物词典中包含中学教学的生物专业词汇),从获得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所有词汇中筛选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词频是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词汇、生物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词汇词频的高低反映着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与它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过选取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断出现有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符合程度。

2 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在课程内容方面,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每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与环境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识;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系统,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行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等知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生物技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类,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学常识等知识。

3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笔者首先对纸质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识别软件不完备等原因,使得获取的电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错误和缺失现象(扫描后的语句不完整,字母有遗漏、错写等),因而,需要对语料中的错误和缺失的信息进行手工处理。处理完成后,再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四册电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词汇及其词频,由于维吾尔文中存在词缀和时态等问题,还需要对同一词的不同时态、不同词干的表达方式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词汇及其词频的统计和汇总,最终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词汇以及生物词汇和词频的统计结果。对于复合生物词汇,其词频是对已有的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语料进行手工统计得到的。统计时是将生物词汇的词干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3.1 生物词汇统计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总量和生物词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生物词汇在所有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数量约占词汇总量的15.1%,其中七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3.3%左右。从比例分布上来看,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

3.2 高词频生物词汇对应的知识点分析

笔者对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各种校对、筛选处理,得到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4000多个生物词汇,对所有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比较耗时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而笔者从四册教材的生物词汇中分别选取了词频最高的20个生物词汇,共80个高词频的生物词汇作为样本,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

以下是选取的样本生物词汇和频次:

由以上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1)七年级上册教材所有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细胞,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环境、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细胞、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水、空气、光)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三部分内容。

2)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血,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体器官、人类生存需要的环境(水、空气)、疾病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

3)八年级上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动物,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的几大分类(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对应课程标准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这三部分内容。

4)八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疾病,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与动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体健康(疾病,传染病),此外还包含基因、染色体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这两部分内容。

从总体来看,四册教材中的高词频生物词汇中都包含水、环境和人,充分说明了水这个概念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万物。

由知识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处:(1)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器官,八年级上册跳转到生物的几大分类等,到八年级下册又跳转回来,学习人体疾病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两部分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衔接。

4 结论及改进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生物词汇进行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生物词汇总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识的分步掌握。

2)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根据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选取的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的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包含的课程内容。

3)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教材内容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4.2 改进建议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笔者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 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考虑,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微观层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议向后续学期调整。

2)从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方面考虑,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应该增加一些维吾尔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示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每一册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考虑,应该将七年级下册中人体器官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八年级上册,使其与八年级下册中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将八年级上册中生物的几大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调整至七年级下册,使其能够与七年级上册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的内容衔接起来。这样调整以后,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学习。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结果证明了现有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进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环境以及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维吾尔语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尔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现代维吾尔语统计软件系统.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舆情分析重点实验室.

[6] 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7] 吴丽莹.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下的新课标教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8] 陈坚,范新新.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看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9] 王金刚,崔鸿,李娟.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10] 艾孜尔古丽,李晓,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学维吾尔语文教材用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3).

[11] 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5).

[12] 李镗.中小学语文文本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 常红.现代维吾尔语基本词汇研究概述[J].语言与翻译,2013(3).

[14] 宋矗马德元.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构成途径新探[D].新疆大学,2006.2.

[15]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3).

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只是简单的带领学生浏览而已。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的资源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匮乏,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标题、正文、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相关链接材料、思想练习等几个部分。这种新的编排意图就是要使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补充说明及拓展延伸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这一编排意图,没有深入分析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直接根据教材中罗列的知识点提出观点,说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案例分析问题,也不注重通过补充说明加以拓展延伸知识。

2、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也不加以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1、插图与文字并重。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考查情况,学生较难应对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甚至,有些学生对材料分析说明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可是学习之“大忌”。因此,为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学更不可忽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

3.课内外练习并重。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

[关键词]时事政治;初中政治;兴趣;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7401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会融入当前的热点新闻作为政治教学的重要素材,或者组织学生对时事政治热点进行讨论、分析或竞赛。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了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要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而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透时事政治,能够一改政治课堂死板枯燥的情况,让学生能够在时事政治内容的刺激下,转变传统政治课堂枯燥死板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中设置新闻讨论环节。新闻讨论环节是让学生对有兴趣的新闻进行事件背景、事件缘由、事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讨论。教师组织开展的新闻讨论环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学生阅读新闻、联系教材讨论新闻、教师最终点评。教师在组织新闻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紧扣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时政新闻。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开展指导工作,对学生提出的论点进行鼓励与引导。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可以联系2015年10月政府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的政策来进行讨论分析。在对这一新闻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紧扣教材,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中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这种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入时事政治的新闻讨论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以往沉闷的政治课堂氛围,学生能够时刻跟随教师的脚步来进行新闻讨论分析。可以看出,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二、可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在传统初中政治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针对教材进行固定模式的学习,虽然教材中涵盖的知识十分全面、系统,但是在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固定的政治知识内容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往往导致初中政治教学出现严重的滞后性。并且,传统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陈述枯燥,理论过多,缺乏相关的事例加以支撑,从而导致学生对初中政治教学失去兴趣。而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则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师能蛟诮滩慕萄е余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竞赛活动,结合教材针对故宫博物院迎来成立90周年院庆、“一带一路”经济路线问题等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详细搜集,在课堂上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安排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身的见解。

三、让政治课堂具有时效性

初中阶段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单单是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特别是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来说,其中的知识点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事政治内容,让政治课堂具有时效性。将时事政治运用到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分析,让政治课堂不仅局限于教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事政治的时效性与生活性,让学生密切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政治课堂的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轮流朗读《时事报告》等杂志上的新闻,在给学生一定讨论时间后选择一至两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不单单可以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具有时效性,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灵活、科学地使用时事政治材料可以弥补教材的固定性、滞后性,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对时事政治事件开展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利用政治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身应用时事政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文平,张淑华.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1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72-0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该课程的学习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思想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形式,一方面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地培养。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着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然而,据笔者了解,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却忽视了插图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阅读辅助材料在教学中得不到有效的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参考材料。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有的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内容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背景,不可忽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基础教育改革的10多年时间以来,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构建高效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我们不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图文并重,突破教学重点。图像图片资料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图片大量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出图片所蕴含的各种知识内容。例如,笔者在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教学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生态农业”不但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意义。

2.正文与辅助资料并重。新教材中,每节教材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分析,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笔者在九年级教材(人教版)“我国人口现状与特点”教学时,从“相关链接”的数据中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特点。

3.教材内外实例有机结合。教材中列举的的事例典型,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具有直接的指向性。然而,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时政背景材料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教材内外事例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传授学生用教材中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最新时政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进,教师们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问题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初中政治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政治教师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譬如注重传授知识和应试技能,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言谈”,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教师成了“主角”;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和考试有关的知识点不断枯燥地重复,和考试无关的忽略不计,让政治知识和实际完全脱离;教学手段老套,依旧是用粉笔、黑板、教材三大件来应付学生。面对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这种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完全不可取,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发展形势。如对学生一味采取如此教法,将会严重影响其积极性。由此可见,彻底改变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对国民进行政治教育,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究竟应该对广大初中生实施什么样的政治教学法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呢?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考试,而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法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其独立自主地学习,最终激发其创新潜能。具体可如下操作:

一、事例分析教学法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对初中生进行政治教学必须要激发其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上必须实施体现创新思维的教学法,事例分析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创新教学法。该教学法强调对事实的分析和社会情况的评价,而政治课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就是列举实例,分析事实。教师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解说,把讲解的政治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在生动的解说中轻松愉悦地掌握政治知识。譬如,在当今的初中政治教科书中有很多的图片、表格以及细微字样的材料,教师可对此进行发挥、引申,列举大量的政治实例对其进行形象地说明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掌握相关政治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别把尊严丢了》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三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和维护尊严有关,第二段材料丧失尊严有关,第三段和怎样维护尊严有关。首先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了这三个故事,让他们对尊严形成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通过这三段材料大家能明白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吗?这个提问因为有了前面三段材料的铺垫,学生能非常轻松地回答出来。对此教师可进一步展示古今中外有关维护尊严的材料,以此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侮辱的情况下维护赵王尊严的事例;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受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倾慕和照顾,他感激公爵,但并不因此出卖尊严的事例,通过列举这些有血有肉的材料,不但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去维护尊严,还能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有效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枯燥的政治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事例,通过剖析事例可达到深入浅出、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法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初中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大多见多识广, 对时尚、新颖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如能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法,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完全是以书本为主,而是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丰富的知识。因此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政治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电脑技术的作用,把政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政治理论,并及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去搜集资料,让他们能独立自主地获取更多的政治知识。譬如在教学《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这一课时,首先我就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诚信的优美图片,通过对这些图片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了解诚信的真正含义,明白“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道理。然后又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诚信的诗歌朗诵,让学生在美妙的朗诵中感受承诺的魅力。最后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则“诚信”的材料,通过分析这几则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进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把政治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从形式上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容易调动其积极性,更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形象感知枯燥的政治理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结语

初中政治教师如能充分理解新n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上述教学法,定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刘会员(1969-),男(汉族),湖南祁东县人,湖南省祁东县黄土铺镇中心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一)教材内容的需要

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

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三)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

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

(一)认真调查分析 

这是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

(三)查漏补缺,拓宽延伸 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

根据同志的重要指示,各科教学都要渗透“两史一情”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通过联系史地知识进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揣摩教材学生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20

有效教学,已成为新时期、新课改、新标准的目标追求和根本宗旨.现代教育学指出,“有效”一词,其释义为:“达到和实现预先设定的期望目标,有显著的活动成果.”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进程中,运用有限的教学实践,投入较少的教学经历,实施科学的教学手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追求.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各个学科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的“风向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学实践者进行认真的预设、深刻的揣摩.本人现根据切实感悟,从揣摩教材、学生、细节等三个角度,对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活动作一粗浅阐述.

一、揣摩教材,找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向”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性“纲领”,它是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学习要求有效实现、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环节设置的重要“参照物”.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揣摩教材、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前期准备活动.只有超前谋划、认真准备,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真正领会教材意图、认清教材构造、掌握教材要求,才能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缜密设置和科学布局.因此,教师要做好揣摩教材的前期准备活动,对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编排的数学知识内容、确定的教学问题案例、提出的学习情感要求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深刻分析.并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自身对教材的个人见解等内容融入、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比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研析该节教材,发现该节教材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内容,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及研析发现,在讲解过程中只有直观、生动地展示一次函数图像的由来,才是解决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将一次函数图像的由来展示出来,并通过平移、转换等动态画面,展示其变化过程,这样初中生对知识就能深刻理解、准确感知.

二、揣摩学生,找准课堂有效教学的“重心”

学生作为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体,是活生生的学习力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带着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件”,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众所周知,揣摩学生,是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究数学学科之中.教师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认真地揣摩学生、研究学生,要对初中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学习不足等进行认真的推敲和分析,并且要能够转换思考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研析学生,从而确定课堂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设定课堂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研析学生群体发现,初中生探析解答案例的水平较低.针对此现象,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解析活动,又不全盘放手不管学生的探析活动,而是将探析平行四边形案例的活动任务交给学生,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点,对学生的解题过程、活动表现、归纳判断等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指导,保证初中生在预定的案例活动轨迹上深入实践,有效提升.

三、揣摩细节,找准课堂有效教学的“亮点”

关键词:初中英语;插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15

一、前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学好英语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一般而言,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都很高,只有有了教材,教师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找到自己学习知识的定位,快速找到学习的方向以及d趣。在初中英语教材中,设计插图有利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给教师教授课文提供帮助,新颖的教学方式总能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利用这份好奇心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然而,目前初中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事业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改进。

二、初中英语教材中插图的应用现状

1. 忽视了插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材使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教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只关注了其中文字符号的重要性,教材中的插图却常常被他们忽视,很多教师都不能充分认识到插图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运用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发挥插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比如,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初中英语教师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力利用教学课件中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对于教材中插图这一第一资源却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有些英语教材中配有的课件中含有插图,但是大多数英语课件都是教师自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因为英语教师在绘画方面的缺陷,导致他们不会花费很大的力气寻找适合的插图,而是采用文字符号的方式将所需讲授的新知识呈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课件,使学生一心看课件而忽视了课本上插图的使用。

2. 有所运用,但力度不够

尽管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会运用到一些插图,但是利用插图的力度明显不够,多是浅尝辄止、一笔带过。英语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解释和表现了所要讲授的知识,是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利用方式,是对教材插图的一种亵渎。有些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会适当地利用插图,但是只是对插图进行简单的评论,在表面上分析一些插图中“有什么”,没有充分说明插图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插图是一种隐性知识,在对插图的观察中不仅可以根据插图的外貌、外形进行了解,还能通过这些外在的形态分析出它内在的需要表现的一些知识,透过现象来分析事物本质。但是没有对插图进行详细的解读,在很少的时间内,走马观花式地对插图进行理解是不全面的,没有体现出插图的真正价值。

3. 运用不当,缺乏钻研

教材中的插图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但是在教学中引用不当,不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使用插图进行教学,不仅会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会利用插图来帮助自己教学,但是对插图的了解不够充分,没有深入钻研插图的内在蕴意,这就导致在课堂中运用插图教学时找不到切入点,不能从本质上领会插图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找不到课本内容和插图的最佳结合点。这就导致教师在不该用的时候用了插图,在该使用的时候却没有使用插图,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还浪费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和资源。

三、初中英语教材中插图有效运用的策略

1. 利用插图进行课前预习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前进行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好习惯,通过预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下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在上课时就能利用自己事先了解到的内容进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互动和参与意识。现在是读图时代,教材中的插图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预习,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英语是一门知识面广泛的学科,学生怀着好奇心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

2. 利用插图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学习

(1)以图助听。听力教学是英语课堂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英语有失去爆破、连读等现象,加上英语听力的语速较快,学生在初学时有很大的听力困难。因此,在入门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困扰,适当放慢朗读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摆脱汉语的干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在听力教授方面的作用,配合一定的手势、神态、动作帮助学生听和理解英语内容。比如,在进行“Why do you like koalas?”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班级中美术比较好的同学对这一节课中所学习的小动物进行绘画,分别画出“树袋熊”“熊猫”“大象”三幅插图,并在插图上面分别标有“koala”“panda”和“elephant”。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能配合插图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扫清听课文录音的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复述,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内容。

(2)以图助说。英语很重要的一面试说英语,就我们通常说的口语交际。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更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国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插图来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适当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拿出一幅与本节课内容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图片,让学生就插图中的内容用英语说一段话。教师在上课之初拿出一幅树袋熊的插画,让学生用英语讲述树袋熊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并说说自己喜不喜欢树袋熊,简要分析一下理由。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能有效地引出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图助读。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通过插图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进行“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紫色钱包”“礼物”“赠送礼物”三幅图片进行教学,学生就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故事情节有初步的了解,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猜测故事情节的主线,在不断发现新线索的过程中将这个故事不嗤晟啤Mü阅读,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课堂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以插图为主线顺利地开展。这样,教师以图片导入方法进行导课,教师提问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环环相扣,紧扣学生心弦,营造出自由、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以图助写。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训练写作能力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以图助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根据图片来填词,将句子补充完整。比如,出示一张女孩的图片,并配有“Lucy”这个名字,要求学生完成句子:“Who is she?she is .”这一练习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图片,初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另一种是根据图片按照要求进行写作。比如,图片中两个同学发生了争执,两人互不相让。根据插图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编写故事。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3.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插图的自我创造

举一反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还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获得提高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习了该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插图的创作。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在之后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创作的插图进行简单的解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初中生对图画等形象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英语教材中的插图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在教学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学习,从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文俊.解析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有效使用[J].英语广场,2013(5).

[2] 赵丽娟.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有效使用策略[J].赤子,2015(9).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