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剖析材料 原因分析方法有哪些种类]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关键词】教师 历史教学 用教材 教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69-02

历史课程改革推动着广大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实践。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不少教师和教育专家创立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教学理念。笔者在司马迁与《史记》的教学中,就深刻体验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教材观。

一 教学案例

[案例1]

教师:秦汉时期我国史学也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史学家是谁?他写了一部什么史学著作?

学生:司马迁写了《史记》。

教师:《史记》有什么重要的历史地位?

学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教师:什么是纪传体通史?

学生:纪传体,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叫作纪传体史书。

教师:对了。通史是指贯通古今的史书。(展示《史记?秦始皇传》,让学生对《史记》有所了解)。那么,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学生:因为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教师:为什么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学生:因为《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对了。同学们必须记住,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案例2]

(前部分与案例1相同)

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就一些问题一起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从中我们应得到什么认识?请同学们每两张课桌的4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个别指点,持续大约5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1:没有司马迁等这样的史学家,没有《史记》等这些史学著作,我们就无法知道祖先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学习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小组2:学习历史能够认识历史上的秦始皇、孔子等历史人物,知道秦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起义等历史事件。

教师:对了。学习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从中认识人类是怎样走过它的过去,而今又是怎样创造现代化,人类带着什么样的姿态走向未来。但是,有些同学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视它;有的同学认为历史是老古董,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忽视历史这门课。

教师:第二个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写成《史记》?

学生: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1)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史;(2)寻访许多名胜古迹,游历各地,收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3)继承父业,做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4)经过十年刻苦努力。

教师:第三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刻苦钻研、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经过十年刻苦努力才写成《史记》。

教师:还有什么精神吗?课本说他寻访许多名胜古迹,游历各地,收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师:对了。从司马迁写《史记》看到他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它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没有什么价值。

教师:对了。司马迁曾受过朝廷的迫害――处以宫刑,遭受极大痛苦,但他忍受沉重的痛苦,坚持活下来。之前我们学过屈原,屈原最后投汨罗江而尽。这里老师就提出第四个问题:怎样看待屈原之死与司马迁的不死?请同学就这个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个别指点,持续约5分钟。)

教师:大家先回答这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死?

学生:因为他的国家――楚国衰落,被秦国攻破,屈原非常痛苦。

教师:屈原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学生:重于泰山。

教师:司马迁为什么不死而坚持活下来?

学生:因为他要写《史记》。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屈原之死,是为国而死,他以死来唤醒国人。他死得有节,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所以后人纪念他。可以说,屈原没有死,他活在人们的心中。司马迁之所以不死,因为他有他的事业――要完成《史记》的重任,因此他忍辱负重,坚持活下来。从屈原之死与司马迁的不死,我们应得到什么认识呢?

学生:无论生与死,都要有意义,都要有价值。

教师:对了。人总是离不开生与死的。无论是生还是死,都要追求其价值。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珍惜人生,热爱生命,创造人生,放大人生,使自己的生命充值。

二 体验

案例1是我课改前的教学实践,案例2则是我课改中的教学尝试。从案例1到案例2,我对“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教材”这一新教材理念有一定的体验。

[体验一]旧的教材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按案例1,老师教的、学生掌握的只是这些基本历史知识: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这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教材观:教师为教书而教书――教书就是教这本书,书中有的就教,没有的就不教。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材观束缚下,教师和学生不敢逾越教材,基本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材成了唯一的资源。这就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既使课堂呆板乏味,也使学生学到的只是零碎的死知识,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体验二]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此,我在案例2的教学实践中颇有感触。

第一,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音像资料、网络技术等多层面。教材无疑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师生必须充分认识并采取措施,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以优化历史教学,服务于历史学习。

《标准》所渗透和蕴含的精神和理念在于,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教材只是对教学的内容做了一些基本的、书面的材料规定,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最为关键的还是历史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规定。教材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不能像案例1那样过分依赖教材,受制于教材。

第二,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教材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观念。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更何况,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所以说,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

从案例1到案例2的变化,是我对《标准》精神学习领会并将《标准》提供的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尝试。的确,按《标准》新编的历史教材,克服了旧教材“繁、难、偏、旧”的弱点,删去了不少内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假若按旧的教学模式来使用新教材,就会像案例1那样,只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这样,每一节课都可能会存下大量时间。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旧的教材观,放大教材内容。如案例2,以司马迁写《史记》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的认识就是体现了新的教材观。因为在学期初,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今学习了近一个学期,学生对历史课有一定的接触,教师抓住司马迁与《史记》的学习,让学生探讨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的课程认识、学习意识无疑是必要的,也会有效果的。

[体验三]必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从案例1到案例2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就必须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恰到好处地把握教材,做到教学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问题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如案例2中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的探讨、司马迁与《史记》所体现的精神、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等都是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的尝试。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认识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实际和所在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原来教材中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如案例2展示的合作学习方式、诱思探究方法等。除此之外,平时也可以采用小品、故事会、知识竞赛、实地调查等方式方法,拓宽教学渠道,放大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四]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标准》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材料。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赤诚的心渴望得到您的了解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

我叫XXX,1997年7月5日,我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历史学教育专业,获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吉林省首批办重点高中延边二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现为中教一级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我努力做好历史教师工作。从1998年起,连续六年一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州先进工作者。下面我从教学、教育、教育科研和继续教育四个方面向您介绍一下自己。

一、教学方面:

从教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以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学工作曾多次受到校、州、省的表彰,表彰情况如下:

2000年12月,在吉林省中小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评选活动中,所讲的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被评为新型课一等奖。

2002年9月,在吉林省高中历史学科第三届教学综合素质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注意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为此,我边钻研教材边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所作课件多次在州、省、国家获奖,获奖情况如下:

1998年12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北伐战争胜利》在全州电教教材评选中获一等奖。

1999年5月,制作的课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复习》在吉林省首届历史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1999年,在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制作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爱的家乡延边》获一等奖。

2003年,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情系延边》在东北三省中学历史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2003年,制作的英语课件《BritainandIreland》入选全国第七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其中参赛作品400多件,入选作品35件。

2002年9月,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因特网上历史学习的平台,制作了“中学历史教学”网站(),在K12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历史教师个人主页中排名第五,每天都有一千人左右的访问量,这里既是我与全国历史教师互通有无的地方,也是我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历史的资源和进行情感、学习经验交流的场所。

1999年以来,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对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曾给学校的全体教师讲过Animator、Flash、Authoware软件的使用,另外我在本学期的高一历史组组内集体备课时,给组内另外三位老师讲怎样用Flash、Photoshop软件制作历史课件,受到历史教研组组长和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教育方面:

2002年以来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学习成绩优秀,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在延边二中网站论坛上任“大牛论坛”(.cn)的版主,开辟了“班主任论坛”、“心灵驿站”等栏目,一些主题引起学生强烈反响,如:“班主任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吗?”、“怎样对待上网玩通宵的学生?”、“学生个案分析”等主题,是学生们经常回复的主题,通过网上交流,使老师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活动,也与学生进行了不见面的坦诚的网上交流,对以后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强了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竞赛活动,1999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知识教育竞赛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01年在全国中小学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知识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教研方面:

1、撰写论文。从教以来边从事教学工作,边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案例,并写成论文。

1998年6月,论文《课外活动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实例剖析》被中国城市出片社收入《优秀教改教学经验论文集》。

1998年8月,编写的《延边德育教育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一书,被州档案局、州档案学会评为档案信息开发成果一等奖。

2001年6月,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被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论文《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被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师丛书》第一辑《历史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

2、参加课题研究。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

1999年,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研究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的子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开发》课题组成员,承担《延边德育教育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课题的研究。2001年,参加编写了校本教材《情系延边》,现已出版,获学生好评。

2001-2002年,参加了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的“九五”科研课题“历史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科研成果论文《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被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师丛书》第一辑《历史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

现在正参加另一国家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研究。

四、继续教育:

2000年1—2月,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2000年7月——2002年2月,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现已结业。2003年11月,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

鉴于毕业六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我相信自己能够从事好重点高中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多年制作课件和网站的经历,使我一定能使贵校的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您给我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会以一颗真诚的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快速高效的工作效率回报贵校。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校的一名历史教员!

若承蒙赏识,请拨打电话(XXXX)XXXXXXX,或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查看下面网址,您可以进一步了解我,恭盼回音。

最后,衷心祝愿贵校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材料。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赤诚的心渴望得到您的了解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

我叫曹立群,1997年7月5日,我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历史学教育专业,获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首批办重点高中延边二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现为中教一级教师。 一、教学方面:

从教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以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学工作曾多次受到校、州、省的表彰,表彰情况如下:

2000年12月,在×××中小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评选活动中,所讲的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被评为新型课一等奖。

2002年9月,在×××高中历史学科第三届教学综合素质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注意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为此,我边钻研教材边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所作课件多次在州、省、国家获奖,获奖情况如下: 1999年5月,制作的课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复习》在×××首届历史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1999年,在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制作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爱的家乡延边》获一等奖。

2003年,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情系延边》在东北三省中学历史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2003年,制作的英语课件《britainandireland》入选全国第七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其中参赛作品40xxxx件,入选作品3xxxx。 1999年以来,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对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曾给学校的全体教师讲过animator、flash、authoware软件的使用,另外我在本学期的高一历史组组内集体备课时,给组内另外三位老师讲怎样用flash、photoshop软件制作历史课件,受到历史教研组组长和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教育方面:

2002年以来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学习成绩优秀,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在延边二中网站论坛上任大牛论坛的版主,开辟了“班主任论坛”、“心灵驿站”等栏目,一些主题引起学生强烈反响,如:“班主任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吗?”、“怎样对待上网玩通宵的学生?”、“学生个案分析”等主题,是学生们经常回复的主题,通过网上交流,使老师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活动,也与学生进行了不见面的坦诚的网上交流,对以后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强了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教研方面:

1、撰写论文。从教以来边从事教学工作,边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案例,并写成论文。

1998年6月,论文《课外活动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实例剖析》被中国城市出片社收入《优秀教改教学经验论文集》。

1998年8月,编写的《延边德育教育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一书,被州档案局、州档案学会评为档案信息开发成果一等奖。

2001年6月,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被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论文《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被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

版的《中国教师丛书》第一辑《历史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

2、参加课题研究。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 2001-2002年,参加了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的“九五”科研课题“历史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科研成果论文《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被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师丛书》第一辑《历史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

现在正参加另一国家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研究。

四、继续教育: 鉴于毕业六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我相信自己能够从事好重点高中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多年制作课件和网站的经历,使我一定能使贵校的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您给我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会以一颗真诚的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快速高效的工作效率回报贵校。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校的一名历史教员!

若承蒙赏识,请拨打电话(xxxx)xxxxxxx,或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查看下面网址,您可以进一步了解我,恭盼回音。

最后,衷心祝愿贵校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基本策略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quires the roles of teachers to transfer from simpl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o the researcher and reflector.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reflective competence gains more and more of the attention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irc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reflective competence include: pursuing the teaching rationality, having stronger teaching research functions and running through all the teaching aspects and levels . Teaching reflective competence which promot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elps to deepe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duce practical intelligence. To develop teaching reflective competence must be based on certain teaching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basic strategies include case studies,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 summary after class and reflection log.

Key words: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v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basic strategies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1]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教师如何发展教学反思能力?本文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Dewey)在其著作中就论述过反思性教学问题。杜威把人们的行为分为“常规活动”和“反思活动”。在杜威看来,常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不能引起相应的行为上的变化;反思行为则是自发地对其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能够促使行为向更理性和更高的水平上发展。此后,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D.Schon)提出“反思性实践”的理论后,关于“教学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非常热烈,并且逐渐影响我国。“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与方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可以说,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简言之,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学反思能力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性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一位历史教师在设计《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课的教学方案时,就曾几度修改,反复研究。[2](59)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有“故宫”和“长城”两个子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故宫和长城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对故宫和长城进行解说。后来仔细一想,觉得这样做有点拘泥于教材,似乎是为了学习历史而学历史,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恰好当时世界杯足球赛正在韩国、日本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足球队在韩国的表现是学生们谈论的焦点。我想是否可以把体育与历史古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参与奥运,争做志愿者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股热潮,而故宫和长城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据此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节《我是优秀志愿者》的活动课,通过选拔奥运会优秀导游员的活动将现实与历史紧密地结合,在教学中反映历史和社会的变化。

第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色彩。当然,这种研究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不同,它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可以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而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的撰写。就研究文本的形态来说,也与专家学者的论文、研究报告有所不同,它着重于分析具体案例,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记录反思与经验,改进教学的心路历程等。

第三,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怎样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李鸿章、袁世凯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有教学方式的反思(如对于初中,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是否适宜用整节历史课进行辩论?一味追求课堂上的热闹,教师“一问到底”,课件展示眼花缭乱,是否就有教学成效?);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如教材中的哪些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如何与高考相结合?);既有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而进行的反思(如有的教师善于把握教材、深钻细研;有的教师善于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善于营造氛围……),也有藉学生的质疑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问一些甚至教师也未曾想过的问题。例如,曾有一位初一学生问道:“春秋五霸中,为何楚庄王不称为楚庄公呢?”这些教师鲜为留意的问题,经学生提问后,不但促使教师有意识地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而且也促使他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3]

教学反思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例如,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用了许多篇幅介绍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案例”和“教学活动建议”;近年连续几届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都有来自中学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则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与反思。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作一些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代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研究性学习如何处置?是否应该有个“度”?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化。

第二,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实践智慧既不等同于教学经验,因为它是对教学经验的理性认识;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因为它关注的是具体化、情境化的教学实践。

例如,七年级上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有三个子目,其中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属于阅读课文。一位历史教师原来准备对第一目内容简单概述一下就行了,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搜集的资料是第一目中“昭君出塞”的内容,这显然出乎教师所料。对于这个状况,这位教师有些不知所措,当时他想:也许可以跟学生说小字部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大家搜集的资料可以在课后进行“民间交流”?也许可以责怪学生放弃“具有冒险精神,大智大勇”的张骞事迹不搜集,而去搜集一个“女人”的故事,是不分轻重?也许……但当看到学生手拿资料、充满喜悦与期待的样子时,这位教师还是调整了教学计划:这节课,师生从“昭君出塞”故事的不同版本,议到“王昭君作出的牺牲到底值不值”等许多似乎是“节外生枝”的话题。

事后,这位教师作了反思:“这节历史课并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为一个应作为阅读内容略讲或者不讲的内容,整整‘耽误’了一节课。也许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课,因为它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想说的正是这节‘脱离航向’的历史课,真的给了我许多启示。……随着学生自主性、独立性意识的增强,在一节课中,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所预想的那样去理解,去思考,甚至有些思想与教师的思路、书本的内容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应该怎样对待,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2](180-183)

应该说,这样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即要善于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如何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呢?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和专业基础

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固然依赖于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适应时展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学识为基础。具体言之,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历史学概念和方法,则往往被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事实性”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程序性”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然而,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事实性)知识的成长与儿童思考能力的提升并无直接关系。”[4]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就要了解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对学科教学理论的研习。比如,关于儿童历史思维的实证研究,近二三十年来,在国外受到普遍重视。以英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历史教学界在这个领域就不断探索。先是“学校历史科委员会”(SCHP)推出一项研究计划:“历史13—16”。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法,“16岁以下的学生仍然可以逐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接着,伦敦大学的李彼得(Peter Lee)和狄更逊(Dickinson)的研究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发现,“儿童的历史理解其实相当复杂”,有些儿童能以“类似史家的方式对相关情况作出解释”。20世纪90年代后,李彼得等人进行的“儿童历史概念与教学取向研究”对英国历史教学产生更大影响。[5]在国内,赵恒烈、张静等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张元对“11岁儿童历史认知能力”的探讨,林慈淑等进行的“儿童对多元历史记述的反应”等研究成果也值得关注。

第二,要丰富专业知识。

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笔者认为,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也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曾嘱咐北京师大历史系毕业生:毕业后要继续学习,要学点史学名著。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在本科阶段,是个“弱项”乃至“缺项”,而它却是历史教师在职学习的重要内容。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断代史,而且是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像讲魏晋之前,至少就应该细读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6]此外,还可以从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周一良、唐长孺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出来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基本策略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师主要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探索,发展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1.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7]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教学,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国台湾省的史学教授张元先生为实际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曾经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小学五年级教了3个月的历史课,然后在研习会上提出报告──《十一岁儿童的历史认知:一个实验教学的报告》,其中有如下一个课堂教学案例。[8]

在讲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实时,教师先与学生讨论,问学生“是不是大家都觉得(秦统一后)生活比以前好,比以前舒服?”“既然(有人)怀念以前,说以前好,就会批评现在,说现在不好。对不对?”“过去比较好,怎么知道过去呢?主要依靠古书的记载。现在不好,要批评,根据什么批评呢?也是古书的记载。这一点你们可以了解吗?”等等。对此,学生大都点头,表示“懂了”。可是,当教师说“如果懂了,有没有哪位同学讲一遍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只见学生纷纷摇头,还有一位女生说:“讲些什么啊?我都不懂。”

经过分析,张元教授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学生说“了解”“懂得”以及点头,很多都是随声附和;其二,一件事情,例如,秦始皇统治下的人民很苦,11岁的学生大概都可以了解,但要使他们有一个明显的印象,心中留有历史图景,需要教师详加描述,仔细引导;其三,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关联,已经需要运用抽象思维,11岁的儿童显然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这个案例使笔者想到,作为中学教师,教学活动在第一线,在案例研究方面,应该具有比张教授更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看教师怎样对待了。

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研究他人的案例,包括一些已经出版的或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为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和沙瓦斯(Showers)等做的实证研究证明。[9]

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昆明某中学一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王老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王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10]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受人关注。

其实,平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以历史课来说,“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从网上阅读到台湾《清华历史教学》杂志刊登的《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个可行性较强的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王老师将它下载后,印给班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剧,并告诉学生可以增加一些情节,也可适当增加演员,如康有为、袁世凯、慈禧太后等。学生很快组成几个小组,并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表演不要求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不提倡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道:[11]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的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

反思札记的撰写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叙事。教学叙事来自教师的日常生活,从教学叙事中,教师可以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对之加工整理,就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叙事进行的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一种途径。

当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比如,教学反思能力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发展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还有哪些?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6.

[2]朱汉国,王斯德.走进课堂──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2.

[4]林慈淑.年龄、知识或观念──试探儿童对多元历史记述的反应[J].东吴历史学报,2003,(10):307—346.

[5]林慈淑.历史教与学的鸿沟──英国儿童历史认知的探究(1960’S—1990’S)[J].东吴历史学报,2002,(8):153—190.

[6]张元.高中历史“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演示[J].清华历史教学,1996,(6):64—65.

[7]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52—55.

[8]张元,骆月绢.十一岁儿童历史认知能力初探[J].清华历史教学,1995,(5):21—22.

[9]Joyce B,Showers B.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10]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1—205.

关键词:《汉藏史集》;重视;史学著作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12-03

一、不被重视的《汉藏史集》

《汉藏史集》是一本研究元明时期中央与关系的珍贵资料,自从1904年被达斯在《吐蕃与中国鞑靼皇帝》中引用后一再被西方史学家引用,历来是研究元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本书在问世后却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流传甚少,只在尼泊尔和不丹的档案里才有少量刻本存世。国内读者得以接触此书也是凭借藏学前辈王尧先生1980年学术访美归来带回的影印本的偶然机缘。那么,造成它长期不被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对本书作一些最基本的了解,而后结合当时藏族史学的思潮和时代特点把本书内容和同时代及早出的著作做比较分析。

二、《汉藏史集》及其问世时代

(一)作者及成书时间

《汉藏史集》的作者是达仓宗巴?班觉仓布,从《汉藏史集》一书中的个别线索得知,他是萨迦派僧人,其家乡在叶如达村,他有一个梵名毗室利菩提。关于作者,目前无足够的资料可供考察。相关考证当前只有法国学者麦克唐纳夫人以及陈庆英先生做过的考证可参考[1]。由于作者身份尚无定论,本文在此更多是从本书内容的角度做一点尝试性分析。

本书的完成时间,据东噶洛桑赤列先生在1985年铅印版序言中说,此书写于公元1434年[2]。

(二)时代

从分裂时期后期开始,藏族史学界形成“授记”传统,吐蕃时期王统史和世俗政治史退后,教法史成为藏族史主流,即便是王统史,也只提及对弘扬教法有贡献的赞普,使王统史成了教法史的附庸。

元明时期的史学,在内容和体例上继承了分裂时期以来的教法史传统和混杂体例,在史学观上则显出开阔的境域观。藏族史学家的视线从印度、雪域高原等有限的地域拓展到西夏,蒙古,中原汉地,开始形成对大一统境域观的认同。

这一时期的史学代表作品有《彰所知论》、《佛教大宝藏论》、《红史》、《雅隆尊者教法是》、《青史》、《新红史》、《汉藏史集》、《贤者喜宴》等。

(三)内容

《汉藏史集》一书内容广博,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地域广阔,为便于分析,将目录详列如下:

上篇:瞻部洲各部分王统提要,瞻部洲地域和民族类别及吐蕃史上的氏族,印度王统,释迦牟尼功业,佛法分期、佛教结集,于阗、汉地、木雅和吐蕃王统,茶叶和碗在吐蕃的出现,赤德祖赞及赤松德赞的历史,吐蕃医学史,赤松德赞至朗达玛灭佛间史,佛法后弘情形,吐蕃七良臣事迹,刀剑在吐蕃的传布、茶叶种类及鉴别知识。

下篇:蒙古王统、吐蕃地区驿站设置及丞相伯颜、桑哥故事,乌斯藏驿站支应办法,萨迦和江孜法王世系、南杰林巴家族史,无上密法在印度和吐蕃的传布,吐蕃佛法后弘期大德和寺院,下部戒律和香当派传承,俄译师伯侄等高僧发展讲经院情形,时轮教法在吐蕃的传布,达波和襄巴噶举、希解派及帕竹噶举传承,夏鲁、帕竹历任万户,拉巴教法传承,业果简论,《彰听知论》上卷摘要等。

相比以往及同时代作品,《汉藏史集》有继承也有创新。对以往体例继承部分:教法史及大一统境域观下的王统史和世系史家族史等内容;特色部分:即对元朝档案的详细记载及尝试对茶叶、刀剑、碗方面技术传播发展史进行专题写作部分。

三、原因分析――内容与时代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汉藏史集》之所以在元明时不显于世有着以下重要原因:

(一)《汉藏史集》作为问世较晚的一部授记史书,在体例框架之内并不突出

这一(元、明)时期的代表作品《彰所知论》《佛教大宝藏论》《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青史》《新红史》《贤者喜宴》等各有特色。

在发扬开阔的境域观方面,《彰所知论》首次提到蒙古,并把蒙古、吐蕃和印度并列起来,重拾吐蕃王朝后藏族史学久已失落的世界观,而《红史》将眼界放得更宽,首次对吐蕃以外的木雅(即西夏地方)、蒙古和汉地等大一统下各民族区域历史进行系统概括,成为第一部“专门的世界史”[3]和后世该体例著作的典范。《新红史》则将此进一步发挥,并成为大一统境域观下的“世界史三部曲”中的总结性著作。

而在教法史方面,《大宝藏论》和《雅隆尊者教法史》则上承分裂时期混杂体史书《班奈教法史》、《娘若教法史》,进一步发展成为综合体的成熟著作,成为元明教法史的典范。与《汉藏史集》同时代的《青史》不仅作为教法史、新的境域观的继承者,且在年代考据方面颇有特色。

以上各书,或以开创之功,或以恢宏格局,皆以特色扬名于时。在体例方面,前述各书各有所长,与这些同时代的书相比,《汉藏史集》问世较晚,却又不是过晚,在既定的体例框架中,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时代的前者的成就淹没。

而在《汉藏史集》后约一百年问世的《贤者喜宴》,不但保留了布顿大师将宗教学理、历史知识、核心经典融合成三位一体性质的体例,还有所创新,首次把前人很少提及的一些知识如律学、五明之学加以总结,追寻这些学问的发展源流。虽说是同样晚出,但随着时事的推衍,得以有机会充分发扬班觉桑布初步开拓的体例,并发挥到极致,以一般教法史难以企及的宏大体例和广博视野,成为藏族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总之,相比之前成熟作品,它囿于体例一时难以突破,而它特色之处的百科全书倾向又被其后的《贤者喜宴》发挥到极致,相比前后,《汉藏史集》处境尴尬,一时无法显出应有的光彩。

(二)在重宗教、轻世俗的史学思潮下,其所独具特色的生活和科技发展史部分又不为主流史学界和时人所重

《汉藏史集》一书最重要处在于:

上篇中介绍茶叶、刀剑和碗传入吐蕃的历史;下篇中记载元代中央政府在所进行的一系列施政,诸如政治军事制度的建立、设立驿站、清查户口以及蒙元在藏指户、置驿、划分万户及桑哥等官员传记等。

但如前所述,这些恰恰是当时的史学主流不关注的。正如孙林先生所言,“在吐蕃王朝的后期,藏族的历史学家已经从宗教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将宗教对于历史的作用进行人为的夸大,以宗教价值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准”“在当时的史学家看来,历史只有同宗教相关联才具有叙述的意义”[3]215“《玛尼全集》等伏藏著作”也基本以宗教思想作为学术主题,历史变成了宗教教理的诠释和补充,自《佛教大宝藏论》始,藏族学者开始以一种“历史发生目的论”看待历史,历史事实在其眼中,几乎就是解释宗教发生和传播的合理性的注脚[3]162。《红史》注中解释降季敦巴喜饶的《王统如意宝树史》之所以不被重视而散失,就是因“未记述有关佛教的事,人们认为意义不大”[4],《王统记》作者(索南坚赞也)认为在当时,“人们仅重视与佛法有缘之王,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坚等,所以与佛教无关的赞普,如自聂赤赞普到拉托托日年赞的27代王间约500年的历史,就无人加以重视了”[3]237。贵为赞普的历史命运尚取决于对宗教的贡献,被佛教出世思想所轻视的世俗事物,如行政、户口及生活用品、生产技术发展等史料在当时史学家眼中的地位可想而知,班觉仓布慧眼独具之处,正是主流史学家眼中不值一哂之物。

(三)引用苯教观点,触犯忌讳

《汉藏史集》一书曾叙述:“吐蕃人的族系又分六支的说法是,最初,在玛卡秀雅秀地方的上部有什巴之王子,名叫丁格,生有三子,分为汉,吐蕃,蒙古。”[2]12这源于噶尔梅先生《苯教史》,孙林先生也曾指出,“《汉藏史集》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作为佛教徒,却并不排斥本教徒的一些观念和历史故事。比如第四章有关廷格王子的传说。按本教说法,廷格王子是汉、吐蕃、蒙古的祖先”[2]262。

有些学者认为,佛教和苯教二者之间的斗争并不像之前人们“想象”的那么激烈,但两教间的门户之见之深则毋庸赘言,二者门户之隔也使得一些原则问题上不容“越界”。本书所引观点是事关吐蕃起源的重大问题,是有关教化的有分量的问题。在那个时代的吐蕃,著史举动本身就隐含着“弘法”的高度象征性和神圣性意义。这一点在当时史书开始部分约定成俗的顶礼颂辞格式以及史书体例和内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著史(弘法)这样神圣的举动上,在吐蕃祖源这样敏感的话题上,班仓觉布没有拘泥于宗教门户成见,将苯教观点纳入自己的作品中,在今天看来这虽是优秀史学家的可贵之处,但在当时传统眼光来看也许正是其招致责难之处。

总之,作为分裂时期以来史学思潮的结果,《汉藏史集》而作为一部史学大发展时期的著作,既有对以往史学思想和体例的继承,也有着独创的体例和特色。作为史学传统的继承者,由于同时代同类著作的优秀,它作为晚出者,未能引起特别的重视。而它对世俗领域的关注,也不为主流思想界所认可,而他对苯教观点的引用也触碰了门户界线,所以《汉藏史集》在很长一段时间备受冷落。

四、优秀的史学著作

但是,作为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时代的冷落并不能否认它的价值。

(一)高度自觉的史学修养

《汉藏史集》继承了藏族史学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年代考证,以确保历史记载的准确;另外,本书沿袭了《雅隆尊者教法史》的做法,在引用史料处均详加注释并据自身理解作说明,展现一个史学作者的高度修养。

(二)开阔的眼界、专题写做的创新和宏大格局

本书延续了分裂时期混杂体史书的做法并有所发展,作为一部通史性的著作,力求拓宽历史的格局和覆盖面。为做成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此前大量的著做《佛陀降世记》、《松赞干布遗教》、《大臣遗教》等作了总结,所用史料包罗极广,举凡宗教、政治、家族、人物、文化、技艺等无所不纳,与同时代而先出的《红史》、《新红史》相比,在眼光和格局上更具百科全书的通史性质。该书的问世标志着百科全书式著作的发展趋向,正是晚出的鸿篇巨制《贤者喜宴》的先声。

(三)独特的眼光及着重之处

书中对刀剑、茶叶、碗、医药等生活和生产性知识的记载,虽不为当时重视,却是该书的独特之处。元明时期,藏地史学界重视年代考证,但最早采用汉地九宫历作为年代考证工具的当推《汉藏史集》。这既反映了作者的博学,也为研究藏族史学史和汉藏文化交流史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四)珍贵的材料

《汉藏史集》流传下来的刻本极稀少。元朝与地方关系史是本书的精华部分。本书详载了元朝与地方关系中宗教、军事、赋税、法律、驿站设立、本钦委任等珍贵史料。书中保存的户口清查和驿站设置的档案、划分万户以及桑哥、伯颜传记等,更是治元、明史不可替代的文献。

今天,随着对元史研究的深入,学者日益认识到《汉藏史集》在藏族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本书,学界对于元代在设立驿站、清查户口,委任官员、用兵平乱、建立行政机构以及元朝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本书对统领地方的萨迦政权的多方位的记述,使藏史学界对元朝与的统属关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汉藏史集》虽然由于时代史学观念的原因不为当时所重视,但以上优秀的价值决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其珍贵价值必然为学界认可。

五、结语

班觉桑布作为一名承前启后的优秀史学家,在继承分裂时期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以超前的视角和开阔胸襟做出了新的探索,他虽未能免俗,仍继承了宗教授记体史书的体例,但他试图将史学关注的视角从宗教的云端拉回世俗的地平线,在已经教条化了的史学中,注入了一丝烟火气息,在经堂里封存了户口和档案,在木鱼蒲团旁撒上柴米和油盐,他想把干瘪的宗教注脚改造成鲜活实用的百科全书并大胆做出初步的探索。但时代倨傲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云端,并以冰冷的目光回敬了他对“庸俗”有情世间的狂妄热情,以轻蔑的嘴角来面对他跃出雷池的脚步。直到五百年以后,西方学者在尼泊尔和不丹的皇家档案馆中发现了她的落寞身影,她的倩影才重新进入世人和学界的视线。

参考文献:

[1]麦克唐纳.《汉藏史集》初释[c]//国外藏学研究论文集:第4辑.拉萨:人民出版社,1988.

[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拉萨:人民出版社,1986:序言.

[3]孙林.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32.

[4]索南坚赞.王统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序言.

[5]蔡巴?贡嘎多吉,著,东噶?洛桑赤列,校注.红史[M].陈庆英,周润年译,拉萨:人民出版社,2002.

[6]释迦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M].汤池安,译.拉萨:人民出版社,1989.

[7]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9.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