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剖析材料 原因分析报告范文大全]名师专栏 | 王开岭:学生积累了很多素材,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王开岭:著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作家王开岭老师经常受邀去学校做讲座,谈“如何写作”。他发现,“积累了大量素材,却写不出好文章”可能是学生在写作文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结,依然在阅读:用什么思维去阅读,决定了素材积累的效果。


王开岭老师总结了自己的阅读与积累方法,强调尤其要发现素材间的“联系”,从而对素材进行重构。这正是群文阅读的意义:当我们占有文本时,只有对它们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结构化,才能顺利地消化吸收阅读内容,最终转化为“写作”的输出。


以下为王开岭老师的分享内容。



01
作文与写作

有一次,某活动邀我做嘉宾,本来我准备的题目是关于阅读与成长的,但去会场的路上,我听见家长小声叮咛孩子“好好听作家讲怎么写文章”,心里咯噔一下。我从来不执着于怎么写文章,阅读也不是为了写文章,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愉悦、休闲和活跃思维。我有写作体验,但无写作经验。


后来我醒悟,孩子们饥饿的其实是“作文技巧”。作文与写作是两回事,他们误作了一回事。作文,尤其考场作文,本质上是一种“急就”,是拿昔日储备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所做的兑换和变现,它是快餐性质的,是服务性质的,它考查的是你的日常积累和快速反应,是你的主题定位能力、素材编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搭建能力。它是有标准的,是可量化的,是待验收的。而纯粹的写作与此无缘。


作文是“公事”,写作是“私事”。所以,一个好作家写不好考场作文,不仅有可能,甚至是必然,用不着迁怒于试题。



02
素材的个性占有与拓展

但写作体验有没有成为作文经验的可能呢?或者说,在实用性上,作家能不能帮上点忙呢?当然可以。于是,我开始反刍写作体验,然后打量学生们的作文,果然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明明阅读量很大,素材积累了好几本,却写不出好文章。他们一脸委屈,说素材用不上、用不好,怎么办?他们反问我是怎么积累和使用素材的。


仔细想了想自己的“经验”,我问:“你们脑子里或本子上的那些素材,是一个一个的还是一串一串的?”答:一个一个的。


我明白了。我说我不是这样的,我的素材从来都是一串一串的,像糖葫芦或羊肉串。于是我有了一个模仿教师论文的题目——“素材的个性占有与拓展”,大意如下:


光懂得收藏素材还不行,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你必须识别素材,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就像化学实验室里发生的那种“热反应”,如此,你才算是完成了个性化的“占有”。


但光占有似乎还不行,你最好再递进一步,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这就叫“拓展”。仿佛你有了一大堆玩具,在亲密接触后,你一一熟悉了它们,了解了它们。


之后呢?你还要把目光投向它们,你要学会摆放,尝试组合,你要知道谁喜欢和谁在一起,把谁和谁放一起能生出新的游戏,你要试着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至此,玩具在你手里才升级了,其能量才达到峰值。


大家要重视“联系”,重视“重构”带来的力量。“联系”就是生产力。


举个例子,我曾读到一个细节:多年前,学者张中行路过天津杨村,听说当地一家糕点很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因为老板没收上来好大米。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还有一段我的童年记忆:20世纪70年代的山东乡村,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哎”的吆喝声,悠长、拖曳,像歌谣。所谓赊小鸡,即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新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谁也不知他从哪里来,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还。当时,我脑袋瓜还琢磨:要是欠债人搬了家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呢?这生意岂不风险太大?


那么,两段素材有何联系呢?当然有,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意逻辑,他们的市场约定,他们对信誉的器重和买卖双方的互信……而这种契约文化和规矩意识,在中国已经默默运行了几千年,从前的生意就是这么一单单做下来的。总之,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真的气质,这种气质让事情变简单、变清爽了,也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消耗。


这就是“联系”的方法。借助联系,你对单个材料的理解也会变得丰富、独特、深刻。当然,所谓“联系”,既有天然的联系,也有靠个性识别得来的联系。



我有一个自己的说法:什么叫“思想”?就是把一个点与另一个点联系起来。我的阅读习惯正是这样,由一篇文章引申出另一篇文章,由一本书召唤来另一本书,它们合起来,才构成我的一次完整阅读。我对素材的占有,从来都是一串一串的,它们要么是精神同类项,要么是精神对立面。


我书里有一篇《战俘的荣誉》,同一场胜利,同样的流血牺牲,但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对“英雄”和战争义务的理解、对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样的两段素材相遇,本身就诞生意义。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使之相遇,你要努力成全它们。这就是靠个性识别方能获得的素材之间的联系。


我在央视做新闻节目时讲过一句话:“注意力就是第一价值观!”同一桩事件,同一个新闻现场,你看见了什么,你以怎样的方式看见,决定了你的节目,而这一切,都源于你是怎样的一个记者或摄像师。此语也适用于写作,尤其是思想类表达。


03
诗词的“群像”

再回到熟悉的语文上,比如大家都爱古诗词,但爱多了就有点凌乱,就面临一个梳理和系统化问题,泛泛的博爱太散光,看不清。爱要有细节,有细节才叫深爱。对于“泛滥”的东西怎么办?


大家做家务都有个经验,怎样处理家里的零碎物品?每家的杂物种类和数量都差不多,但有的家里堪称一地鸡毛,有的家里则清爽干净,为何?奥秘在于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在于家具的结构和功能。聪明的主妇往往会多买一些带格子、带屉盒的收纳箱,或是家具内部有设计,把功能相近的、有关联的东西集中吸收,用起来也方便、高效。


同理,人的脑仓也需要一个个的屉盒或格子,也需要一个个的目录、索引和谱系。对于古诗词,大家通常会按作者、时代和群像来分类,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云云。这只是打了一个原始隔断,而这种冷冰冰的结构和割据状态没有“热反应”,没有激活效果。


再进一步,可以按照情感类型、命运主题来组合,比如“情爱”“相思”“乡愁”“离别”“羁旅”“边塞”“谪居”等,但轮廓仍显粗糙,感受上仍觉困乏。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更活跃的“梗”来。



大家读诗词有个印象:很多章句是相仿的、酷似的,是气质暗合、彼此滋养的,仿佛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血缘和密码似的。比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不觉得它们都在传递同一种元素——“寂静”吗?或许还有“孤独”和“寂寥”?


再比如,古人贡献了许多与“登高”有关的章句,有登山、登楼、登塔,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有王之涣的登高、陈子昂的登高、王维的登高、李白的登高、杜甫的登高……相似的视野带来了相似的心境,或者说,相似的心境驱使人走向相似的视野,人站立的地点变了,精神格局和胸怀就陡然一振,时空感受就变了,人生气象即变了。


与其说作者贡献了种种思想,不如说作者在推荐一种读法,即诗词之间的一种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看到了古代那一个个迷人的美学现场:自然美学、生活美学和精神美学。而现代社会,由于自然风物的消逝,我们的美学便有了与“现场”失联的危险,这就有了忧患和反思。


04
做有“联系”的表达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做了十几年电视新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词是在策划会上天天讲的,就是“联系”。我对年轻记者和编导说,每一桩新闻,你都要找到它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你都要找到它的系统和同类项,找到它的孪生兄弟,找到它的“前世今生”,这样,你才能真正亲近它,找到它的发生逻辑。一个社会的人和事,是一个共同体,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坐标。唯有在这样的视野和框架下,你才能看清楚一件事。如此,你在讲述它的时候,才不仅仅是在讲一件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时代。如此,新闻才有重量,才会释放它的全部能量,于社会才有足够的启示。


而天下表达,无论新闻还是写作,无论“公事”还是“私事”,内在支撑都是一致的。



(本文刊发于《语文学习》,有删节)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语文教育研究”公众号,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课标大语文好书推荐:


维度与方法 高中作文素材思维一本通

全书14个单元,全部匹配高中教材,指导学生写作。教考结合,高效提炼课内素材,紧贴高考热点主题,指导素材使用方法,训练主题作文写作,手把手指导“用教材”,是一本可以从高一用到高三的好书。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