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2024年第16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载了题为《“数看”基层减负进行时——基于708份调查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的调研报告。
报告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选取59个县(市、区、旗),面向县直机关及以下党员干部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从一个切面反映基层减负的整体概况。
基层期盼热切,成效初显可感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湖南、重庆、山东、青海、宁夏考察时反复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党中央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力度之大有目共睹:从元旦起正式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若干违纪情形,到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再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保障相关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门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的要求,充分体现出党中央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
基层有呼声,中央有回应。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工作重点。从问卷情况看,在回答“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期盼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有94.7%的受访者选择了“必要”至“非常必要”的选项,其中,选择“非常必要”的占73.9%。这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对于基层干部减负需求的把握是科学精准的,对于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关怀是实实在在的。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基层减负工作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76.1%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减负整体效果较好乃至显著,感到不必要的负担“有所减轻”乃至“明显减轻”,其中感到“整体成效显著,不必要的负担明显减轻”的党员干部占比为46.9%。
在被问及现在的工作状态时,有36%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任务都很有意义,有信心从容应对”,有41.7%的人感到“大部分工作很有意义,有少量无意义的负担,但能应对”,选择“无意义的负担过多,导致没有时间干主业,感到身心俱疲”的人占比仅为4.5%。这些数据表明,减轻基层负担的一系列行动,实实在在取得了让基层干部可感、可知、可体会的可喜效果。
聚焦问题整改,瞄准短板施治
要帮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形式主义的负担,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年初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就强调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并要求着力纠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11个方面突出问题,把减负工作成效与基层获得感统一起来,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真正服务基层,让基层真实有感。
本次问卷调查,就重点聚焦这11个方面问题解决情况,搜集基层干部的评价感受,以期细化基层减负的具体成效,找准下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
从汇总的数据结果看,受访者认为当前整治力度比较大的三项问题,分别是“整治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选择率达到49.9%。这与党中央反复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加强对虚假政绩“挤水分”、严查处、追责任密不可分。
“整治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位列第二,选择率达到35.9%,“整治借调基层干部问题”则排在第三,选择率达到35%,这两项问题的整治可谓直观,牌子多了少了、借的人回没回来,基层干部一眼就能看见。
如果结合干部层级这一因素分析,县直机关、乡镇街道、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都对“整治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感触较深,选择率分别为47.8%、53.6%、50.5%。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干部对虚头巴脑的“假把式”最为痛恨,降虚火、去虚功是最让他们顺心顺气的事。
农村社区党员干部中则认为“整治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最有效,选择率达到65.3%,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滥挂牌”问题对加重农村社区干部负担尤甚。曾有村居干部反映,“一块牌子背后就是一本台账”,“挂多了应付检查都忙不过来”,有的农村社区墙面不够挂牌,一度需要设计磁吸式墙壁,哪家来检查就优先挂哪家的牌。同时这个问题整治起来也最立竿见影,有的村居干部说,“现在挂牌数量的硬指标一卡,好多单位就不敢要求我们挂了”。
效果排名第二、三的不同选择,也反映出不同层级党员干部苦衷和需求的差异。在第二名的选择上,有40.1%县直机关党员干部、42.7%的乡镇街道党员干部选择了“整治借调基层干部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本身是被借调的重要主体,从严整治该问题对他们来说感受非常直接;46.9%的农村社区党员干部选择了“整治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46.2%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投给了“整治督查检查中的问题”。
整治效果排名第三的问题,有35.5%的县直机关党员干部、41.8%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认为是“整治精文减会中的问题”,乡镇街道党员干部中有35.5%认为是“整治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农村社区党员干部中有30.6%认为是“整治督查检查中的问题”,这也反映出基层干部长期受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困扰,对整治进展成效较为敏感。
值得一提的是,问卷中针对一些问题整治前后的数量对比设计了相关选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有30.8%的受访者认为,相比减负前的高峰期,近期平均每天需要签到、打卡政务类APP的数量大概减少了70%以上。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年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各地深化开展这一问题的专项整治,着实让一些党员干部从每天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上传、下载、打卡、积分”中解脱了出来。
有整治效果明显的,自然也有整治效果有待提高的。在“个人感到整治效果最不明显的是哪三项”这一问题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其中,最为受访的基层干部诟病的就是“考核存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选择率达到了55.9%,这充分说明基层干部“苦不合理的考核久矣”,记者在地方采访时也听到多位基层干部反映,“最大的负担就来自片面的考核”。
其次,有45.9%的受访者选择了“督查检查过多过滥”,有受访者甚至在问卷中表示最近一周接受了20次督查检查,强烈建议“督查检查应当合理、有度,避免无序和频繁的检查”。
再次,“文山会海问题”依然有40.5%的选择率,有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在减负的背景下,依然有大量的会议和文件需要基层参与和处理”,“有的以非正式通知、白头文件、工作提示等代替正式会议、文件,实质是‘文山会海’的变种”。
从地区角度看这个问题,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我们调校各地整治“焦距”“靶向”。比如,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东北地区受访者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山会海”,选择率为48.7%;而华北地区受访者则表示“学习调研不深入、不走心”问题最明显,选择率为52.4%;到了华东、西南、西北地区,受访者则对“考核存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问题的解决最不满意,选择率为62.3%、56.5%、67.2%;华中、华南地区受访者反映见效最不明显的则是“督查检查过多过滥”,选择率分别为52.7%和51.3%。
问题就是实践的呼声,就是努力的方向,就是放矢的靶子。这些整治效果分布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区基层减负的重点,可以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借鉴,让相关地方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信心担忧并存,建议呼吁恳切
来源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决策杂志微信公众号
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