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1、危重病人应由高级责护负责,每班评估,包括一般情况、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营养,实验室检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和坠床等。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对风险因素要进行防范,以保证危重病人安全
2、责护和护士长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方案,并保正护理措施的落实
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病床和抢救用品,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
4.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均应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及监护仪由医护人员陪同。
5.遇病情发生异常时,医生如果不在场,护士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迅速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及监测生命体征等。
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
7.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暗化病室,避免外界刺激。
8.抢救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
9.做好跌倒,坠床等防范,床头挂警示标识
1.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严防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11.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保证病人安全,保持工作连续性、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
12.加强巡视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1及时准确记录病情,严禁对病历进行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等。 1认真做好新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安全知识宣教。
15、保证患者床单位整洁,卧位舒适,全身清洁无异味。
16、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
17、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
18、认真执行疑难危重病人护理查房(讨论)、会诊制度。
一、危重患者护理的高风险因素
观察病情不细致、预见性不强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较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如果护士专科知识不足,经验缺乏、粗心大意、责任意识淡薄、对病情没有预见性,没有发现病情变化,如患者猝死、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患者躁动坠床以至处理不及时,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社会心理因素由于疾病发展到不可逆性导致患者死亡,突然丧失亲人可导致极度悲痛的反应,例如拒绝接受、愤怒或抑郁。初期的打击可使亲属感到麻木和意识紊乱,随后情绪可能转化为愤怒,有时甚至会因此迁怒于医护人员,亲属往往对导致患者死亡的每个细节都十分关注,而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医护人员和亲属之间的误会,引起医疗和护理的纠纷。
护患沟通不良所造成的风险由于病情危重,清醒患者的恐惧和家属的焦虑很容易对病情过于紧张,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过分关注,工作稍有不慎,会引致家属的误解和不满,同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患者家庭的稳定,患者患病的自然过程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使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
4.人为的失误
(1)规章制度落实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规程处理。如常用抢救设备没定时检测,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抢救时仪器、机械突然故障,危重患者转送时,救护车中急救器械、物品及护理人员准备不足。
(2)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必须保证全面、真实、完整、及时、准确,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疾病治疗护理经过及其治疗效果的原始记录,也是断定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是非以及诊疗措施实施情况的凭证。同时为举证倒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记录即成为法律上的一种证据。
(3)专业技术、护理操作不熟练。
二、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高度重视,转变观念,加强业务学习
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执业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坚持不断学习法律教育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观念。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重点防范,如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对与护理相关的各种风险种类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种类,制定各种护理紧急风险预案。
2.制定完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制定各种护理质量关键流程及护理缺陷管理措施,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
(1)护理等级制度
必须落实护理等级要求,危重患者15min-3min巡视1次,对病情进展做到心中有数。
(2)急救室工作制度
成立专人管理小组,包括急救物品管理、使用、保养、供应等,使急救室设备及药品完好率达1%,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加强护理操作训练
代写文章:1325802893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