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前一周选购伴娘礼品
3.新娘化妆品的购买
二.新娘婚礼化妆预约(婚礼前三天)
1.选择化妆地点
2.与化妆师沟通
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三.婚礼前一天
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负责人沟通
2.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4.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5.与伴娘再次沟通确认其负责的各项事务
四.结婚当天所需带的物品
1.新娘试穿所有礼服
2.将婚礼当天的服装、首饰、小配件等分装口袋,新娘补妆盒、坡跟的拖鞋、出门的拖鞋、喝水的吸管、一次性桌布、新娘上车的新鞋等由伴娘负责拿好.
3.伴娘的礼品
4.大的手提包
5.如男方家有小孩要准备一些小红包(10元/个)
6.两个大的塑料袋,以备装晚礼服和婚纱
7.两个硬质的盒子或袋子,以备装首饰
8.鞋盒子带上,以备换鞋用
五.确认婚礼当天发言稿准备情况
1.主、证婚人发言稿
2.新人代表发言稿
3.来宾代表发言稿(灵活)
4.迎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4。主题要单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
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因为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劳而造成全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
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
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
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
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
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就好。
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
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4。主题要单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
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因为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劳而造成全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
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
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很快就”;“立即(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
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
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
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就好。
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
万圣节发言稿1大家早上好!我是四五班的金沛雨,我是x,我是x,我是x,我是x。今天我们讲话的主题是《愉快的万圣节》。
x:大家知道吗?每一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节,也叫鬼节。万圣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南瓜灯并给来捣蛋的孩子派发糖果,因此万圣节是外国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人们还将自己打扮成各种妖魔鬼怪的样子来将鬼魂吓走,这,就是万圣节的来历。
x:上周我们清雅苑的小朋友在家长的组织下进行了万圣节活动。我们有的穿上怪兽的服装、有的穿上公主裙、有的戴上面具、还有的提着南瓜灯、我们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门,对他们说“trickortreat”,然后获得邻居所发的糖果,大家开心极了!
x:同学们,你们肯定有疑问,为什么万圣节孩子们要挨家挨户要糖?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x:万圣节里,南瓜灯是万圣节最常见的标志,大家听我来讲讲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吧!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是把小蜡烛放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当做灯笼。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古老的萝卜灯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南瓜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x:同学们,妖魔鬼怪都只是传说,万圣节也只是个普通的节日。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读课外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其次,我们自身不能参与迷信活动,同时还要劝告亲友,不搞迷信活动,不信邪教。我们要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向人们揭示事情的真相,使人们不再相信迷信,而相信真理,相信科学!我们的讲话结束了,并和指导老师郑月瑛老师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万圣节发言稿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万圣节》。明天11月1日是英语世界的传统节日———万圣节,也叫鬼节。万圣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吊起南瓜灯并无限给小孩子派发糖果,也因此万圣节是小孩子们最爱的节日之一。万圣节的由来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亡魂会在11月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以获得再生的机会。人们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1月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让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人们还将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样子以将鬼魂吓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可爱又古灵精怪的模样,如南瓜妖怪、巫婆、蜘蛛侠等。喜爱发挥创意的小孩,在这一天极尽所能地把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然后挨家挨户收集糖果,鬼节也就变得趣味多了。
听完我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万圣节有一定的了解吧!谢谢大家!
万圣节发言稿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x班的x。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快乐万圣节,欢乐你我他》。明天就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万圣节了!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用来祭奠亡灵,所以也叫“鬼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圣节渐渐演变成了当今孩子们和年轻人喜爱的节日,风靡世界各地。这一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在同学间组织万圣节派对,穿上无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南瓜灯,喊着“TrickorTreat!”——意思是“不给糖就捣乱”去讨糖。
南瓜灯是万圣节必不可少的道具,大家手工刻制应该更有意思;最简单的服装就是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也是蛮吓人的呢;各式各样的面具淘宝上也都可以淘得到;糖也要准备的,不然是会被捣乱的哦!
“Trickortreat”,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祝大家万圣节愉快!谢谢大家!
今天就是万圣节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祝大家收获满满,玩得开心!
谢谢大家!
万圣节发言稿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兴趣让生活更多彩。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生活就越丰富多彩;我们也许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自己所喜爱的兴趣。而一个人如果只是一昧地学习,却忽略了兴趣的重要性,只会成为一个书呆子。我们不妨经常打打羽毛球,踢踢足球,看看课外书等等,如果你长期专注于你的兴趣,它就会变成你的专长,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一个乒乓球好手,这样何乐而不为呢?可能你会说:成绩也很重要啊?的确,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不要总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要适当的让自己放松放松,也好亲近大自然,享受生活。
同学们都知道,10月31号就是万圣节。万圣节也叫鬼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一天,人们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并乔装打扮,做南瓜灯,以祈平安度过严寒。我们可以在这一天给我们的教室装扮一下,还可以举行几个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活跃一下气氛,给自己放松一下。
总之,兴趣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乐趣。所以,要是你想拥有一个精彩的生活,那就去追求你的兴趣吧!我的话完了,谢谢大家。
万圣节发言稿5大家好,我是中一班的x,我演讲的题目是万圣节,一个充满快乐的节日。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当晚小孩子们会穿上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服装,带上面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这样的活动一直会持续到11月1日。所以说万圣节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当然也是年轻人的化装舞会。
今年我和妈妈一起制作了南瓜灯、女巫帽和蝙蝠面具,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也充满了乐趣,当我戴上亲手制作的面具,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在万圣节这一天,幼儿园也举办了非常有意思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老师,她打扮成了一个穿睡衣的男人,特别的搞笑,我和琪琪都笑得前仰后合,不过,让我兴的还是得到了好多糖果。妈妈还告诉我,万圣节是了解英语世界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可以与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快乐的游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92-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在商品的需求结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蛋糕食品为例,其消费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相对于小蛋糕市场上需求变化的不明显而言,大蛋糕的需求量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可以断言,这种大蛋糕需求量的增加显然不是低价格因素造成的,因为从价格差异来看,市场上小蛋糕一般每个2~5元,而大蛋糕每个动辄100~200元不等,即便转换成同一规格类型来比较,大蛋糕比小蛋糕在价格上也高出许多,然而其销售量却丝毫不减。价高的大蛋糕比价低的小蛋糕反而好卖的现象似乎违反了众所周知的“需求定律”,并因此引起了业内部分人士的置疑。
产生置疑的原因主要在于,同其它行业相比较,比如服装市场,许多高档名牌服装的价格虽高但其需求量却相对较小,而低档服装乃至假冒名牌服装,其价格低而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这种情况倒是非常契合“需求定律”的。
问题是:从蛋糕市场来看,大蛋糕是作为蛋糕行业的高档商品存在的,而在服装市场上,名牌服装同样是服装行业的高档商品,二者同样是各自行业内的龙头型商品,它们都具有价格高、质量好的共同特点,然而为什么其市场需求的表现却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同一经济背景下,为什么大蛋糕需求量相对于小蛋糕来说会显著增大,而高档名牌服装相对于低档服装或假冒名牌服装来说,需求量却相对较小。
事实上,生活中类似“大、小蛋糕现象”的例子并非绝无仅有,如烟酒商品,不难观察到这样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即人们总是倾向于购买低价格水平的普通烟酒商品供自行消费,购买高价格水平的高档烟酒用于请客送礼和人际交往。考虑到中国是一个注重礼尚往来的礼仪之邦,跟大蛋糕市场定位一样,人际交往中高价格水平的高档烟酒的需求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如果再加上另一部分非常可观的高收入家庭对高档烟酒的自行消费,则可断言,高档烟酒的市场规模(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实际上并不见得比普通烟酒市场小。那么,如何从经济学上理解和分析因不同商品的社会属性差异而产生的 “高价格、高需求”和“高价格、低需求”现象同时并存的根本原因呢?以下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经济解释
众所周知,经济学规范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求真”,把问题弄清楚,以便正确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找到产生经济现象的真正根源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们有效地利用经济规律提供可能性。马歇尔认为,解释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抽象的经济理论如不从解释具体的经济现象角度入手,就不会有关于真实世界的本质内容[1~2]。对于本文的“大、小蛋糕”现象,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收入导向型商品和价格导向型商品
经济学上收入导向型商品与价格导向型商品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根据需求弹性大小的不同,可以把收入导向型商品分为低档商品和正常商品两类,把价格导向型商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①。也就是说,收入导向型商品中的低档商品和正常商品是根据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不同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凡是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就是低档商品,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为正常商品。或者说,当一种商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的商品,就称为低档商品,反之则为正常商品。而价格导向型商品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含义则是根据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来划分的。一般当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或者说当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时,可称该商品为奢侈品;反之,对于缺乏需求弹性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的商品,可称它为必需品。这是因为,当价格水平变化时,如果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的幅度要小于其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则说明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崔到陵:收入导向型商品、价格导向型商品和文化消费――由“大、小蛋糕现象”切入的分析人们为了消费这种商品而甘愿承受价格相对高昂的代价,从而在另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该种商品的,否则,将不会作出如此选择,显然这种商品当然应该是必需品,反之则相反。
收入导向型商品和价格导向型商品在相互替代时,它们对价格水平变化的敏感程度是有差异的。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时,由需求的收入弹性作为主要区分标志的收入导向型商品中的低档商品和正常商品的相互替代,与由需求的价格弹性作为主要区分标志的价格导向型商品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相互替代,其结果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当低档商品和正常商品相互替代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会减少低档商品的消费转而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此时尽管正常商品的价格相对于低档商品的价格而言要高出许多,也不会影响人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倾向性。相反,当必需品和奢侈品相互替代时,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追求会使人们倾向于减少奢侈品的消费,以便增加对必需品的需求量。从“大、小蛋糕”现象可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蛋糕作为正常商品逐渐取代了小蛋糕作为低档商品的需求满足,其中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而高档名牌商品与冒牌商品的替代则不然。作为同类型的替代商品(以服装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小商品市场上有许多“adidas品牌”的服装),由于冒牌和名牌商品在价格弹性大小上的差异,进而也是在奢侈品和必需品特征上的差异,人们宁可选择价格低廉的假冒名牌服装,而不愿意购买价格高昂的真正名牌服装,这主要是由于两类替代品对价格水平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且价格低廉的商品将受到欢迎,需求价格弹性大且价格水平较高的商品需求量小。这就是“大、小蛋糕”的需求问题从现象上截然不同于名牌与冒牌商品的需求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当然,收入导向型商品和价格导向型商品也是有关联的。一般而言,价格导向型商品同时也一定具有收入导向型商品的性质,反之则未必。也就是说,价格导向型商品(奢侈品与必需品)亦可以同时具有低档商品或正常商品的属性。这是因为,对价格导向型的两类商品来说,高价格条件下的奢侈品需求往往起到了降低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效果,相应地,低价格条件下的必需品需求往往起到了增加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效果,所以,价格导向型商品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也必然是敏感的。反过来,收入导向型商品却未必是价格导向型的,因为高价格水平的商品往往要比同一类型的低价格水平的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效用满足。所以高收入者往往倾向于消费高价格水平的商品。这意味着,名牌和冒牌商品(如上文提到的名牌服装和冒牌服装)的价格差异悬殊,不仅体现了作为价格导向的奢侈品和必需品的需求差别,而且也体现了作为收入导向型的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之间的需求差别。(二)由收入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
如前所述,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分类边界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有时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也就是说,即便是正常商品,亦可能是具有必需品或奢侈品的属性;即便是奢侈品,亦可能具有正常商品或者是低档商品的属性。如某些具有炫耀性的珠宝奢侈品,就具有低档商品的属性,因为该类商品价格越高,消费需求就越大,从收入的角度来看,价格越高,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越低,而其需求量大,表明其收入弹性为负值,这说明此类商品为低档商品。所以,相对于小蛋糕来说,大蛋糕价格高而需求量大,一定有另外方面的原因。下面来看由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替代效应规律。
在初始状态,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故用于蛋糕上的消费支出也相应比较少,预算线AB与大、小蛋糕的总容量曲线MN相交于均衡点E1位置,表示这时人们对小蛋糕的需求数量x1相对比较多,大蛋糕的需求数量y1相对比较少。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即收入水平Y提高了,于是预算线向右移动到CD位置,并和大、小蛋糕的总容量曲线MN相交于均衡点位置,这意味着小蛋糕的需求量减少到,大蛋糕的需求量增加到。
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形成大蛋糕对小蛋糕的替代效应。这也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形成的正常商品对低档商品的替代。当然,也可以经过类似分析得出这种替代效应同样会形成奢侈品对必需品的替代效应。例如,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过去,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商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都市人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商品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了。可见经济学上的低档商品和正常商品、必需品和奢侈品等概念的外延都是相对的,是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的,这种变化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变化的进步性。(三)以商品消费为载体的文化消费
从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商品消费的影响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文化的结合,文化与消费的结合,几乎代表着商品升级的主要方向,因为这将能给商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事实上,消费一旦与文化相结合,这样的消费就容易持久、稳定,而且能够被推进到更高的消费层次,因为,人们在消费特定文化内涵的商品时,不仅可以带来商品使用价值赋予的最基本的效用满足,而且可以带来美好的具有刺激性的大众文化或品牌文化的联想[5]。这种联想可以使得人的认识观念得到强化和相互肯定,促进相互交流和共同分享等,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以往更加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所带给他的情感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由于使用价值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消费效用信息时,往往过于直接和单一,成本过于高昂,而与之相反,商品所依附的审美等一系列文化价值则具有易于在人际间快速传播、接受范围广大、影响力持久等诸多优点。因此,商品与文化的联姻具有客观必然性。
众所周知,基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就某一特定的消费过程来看,必然要受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约束,但是,当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旦被赋予文化价值后,从一个长期消费的过程来看,或者从群体消费的可持续性前景来看,文化价值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抑或是效用的满足,有可能会出现边际效用不变乃至递增的趋势。事实上,例如,大蛋糕比小蛋糕更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可以说大蛋糕自身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无关系。因为大蛋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角色,它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生日庆典、朋友聚会、关爱幼童、孝敬老人、恭贺新禧以及传递和表达人际间美好愿望等社会交往功能,相比之下,小蛋糕则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内涵。因此,与其说当今人们对大蛋糕的偏好情有独钟,不如说在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今天,人们更有闲暇崇尚健康理性的文化消费。
事实上,人际间的文化消费行为,从消费成本的负担者角度来看,往往还具备一定程度的投资行为的特征。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愿意将高价格水平的大蛋糕,乃至前文提到的高档烟酒商品用于人际交往或请客送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商品能够给其带来更多超过投入水平的有形或无形、直接或间接的预期收益,此时,承载了人际间文化交流使命的大蛋糕和高档烟酒商品无疑地地道道地充当了投资品角色。因而其市场需求的增大,就不仅仅要受到来自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和约束,更多的要受到来自预期收益因素和大众对这种文化商品广泛认可程度的影响。
因此,正是大蛋糕被成功地赋予了浓厚的文化价值的特殊内涵,于是原本属于收入导向型的正常商品的性质就立刻表现出属于价格导向型中的必需品的某些性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正是价格水平同样处于较高位置时,作为奢侈品的高档名牌服装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作为社会认可的投资品的大蛋糕的需求量依然保持相对旺盛的根本原因。
三、启 示
通过以上对“大、小蛋糕”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把正常商品逐渐演变为低档商品,把奢侈品逐渐演变为普通必需品的趋势。或者反过来说,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自动实现产品包装的更新。这种包装形式不仅限于产品本身的有形外包装,更是指那种体现产品内在价值的无形的文化包装方式。通过对产品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具有可接受性的文化内涵的包装,正常商品有可能演进为必需品,奢侈品亦可能演进为必需品。
当正常商品、奢侈品完成经济学意义上的低档化、必需品化的使命后,带给社会的将是丰富多彩的体现个性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商品,这反过来又印证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收入的增加导致社会公众的购买需求增加,新的购买需求的增加,又必然引导着审美、文化等依附于实物商品的附加价值的创新,于是不同层次的替代品的消费结构比例,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适度的商品将取代包装粗俗的商品,文化内涵丰富的商品将取代文化内涵缺乏的商品,等等。
商品的有形包装和无形包装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产品的形式朝着体现不同个性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手机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通讯功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大、收入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使手机的形式、花色向着多样化方向升级。正如蛋糕的花色品种不仅可以分为大蛋糕和小蛋糕,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有不同的装饰类型一样。因此,又可以说,多元化和多样化是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
第二,由于“大、小蛋糕”这两种商品的相互替代的能力是不对称的,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一定时,人们的消费行为将会向文化内涵丰富的商品集中,从而引起文化内涵较少的商品需求的减少直至消失。这一规律的经济学含义是,企业应当十分注重商品文化价值的二次挖掘和创新,否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将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无法满足人们的商品文化的高端需求而被淘汰。如同样的旅游服务“商品”――游览扬州的瘦西湖,由于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而赋予扬州旅游以特定时节的文化内涵,于是会引起在“烟花三月”这个季节形成旅游消费的旺季,而在其它的季节,则可能形成旅游消费的淡季。其原因,正是这种“烟花三月”时候的扬州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赋予的。由此看来,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是息息相关的,经济繁荣可以自动促使文化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可以促使经济繁荣。但总的说来,经济繁荣是起决定作用和支配作用的。
第三,“大、小蛋糕”现象中的经济学印证了产业经济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克拉克定理。大蛋糕和小蛋糕从产值的构成方面来看,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贡献大体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它们所包含的第三次产业价值的差异。大蛋糕的第三次产业价值显然要比小蛋糕的含量高。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创新功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商品使用价值的新增就业能力是有限的;由商品衍生的服务文化的创新是无穷的,这意味着第三次产业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新增就业功能。于是,随着服务文化的日益兴起,就业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其二,产业的升级满足了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出它的需求。可以看到,在大小蛋糕中间,先是由商品文化功能的创新供给促进了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又促使人们形成对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新行为使文化商品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创新创造了供给,供给创造了它的需求。
注释:
①由于理论上存在单一价格弹性,而实际经济生活中,单一价格弹性的商品并不多见,属于特例,为方便起见,这里对此类商品不作讨论,类似地,收入弹性为0的商品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3]李时华.炫耀性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115-118.
[4]凡勃伦[美].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迈克?费瑟斯通[英].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The IncomeOriented Products and the PriceOriented Products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An Economic Analysis
Inducted by “the Phenomenon of the Big and Small Cake”CUI Daoling,XU Chengan
(Economics School,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29,China)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oriented products and priceoriented products is stated as: the incomeoriented produc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priceoriented products, while the priceoriented products are certainly the incomeoriented products. When the incomeoriented products are endowed with the widely acceptable connotations of cultural values, they can be changed into priceoriented products, which means that the demand of the products will have less sensitivity to the price. Furthermore, their demands will increase dramatically when the prices go to a high level. The law indicates that if the enterprises want to create and maintain high demand of their products, they have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roducts.
Key words:IncomeOriented Products; PriceOriented Goods; Substitution Effect; Cultural Consumption
征稿启事
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以研究财经理论与实务问题为主旨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学术理论双月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本刊着重反映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高校等财经类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欢迎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经济工作者踊跃投稿,同时敬请投稿者注意以下事项:
一、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作者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切勿寄给个人,以免丢失。为便于匿名审稿,来稿格式要求:在第1页只需写出论文的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及电子信箱地址;第2页及以后的内容是文章的中、英文标题,100~200字的中 、英文摘要(浓缩基本观点),3~5个中、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来稿应学术严谨,有理有据,能反映该学科学术前沿的学术水平,并能对该学科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严格遵守著作权法,若发表的论文引起著作权纠纷,一律由作者负责,本刊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四、凡本刊发表的文章,一律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意见。
五、来稿请用A4纸张、5号字单面打印(寄打印稿的同时,可发送电子邮件,并在打印稿上注明发送日期)。
六、本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来稿注释一律用尾注,请勿用脚注或夹注。参考文献请注明详细来源,并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序号一一对应标示。
七、来稿请注明是否专投本刊。从学风考虑,特别欢迎独立署名的个人深入研究的论文。
八、来稿切勿一稿多投,如发现一稿多投,以后不再发表其论文。
讲话稿的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讲话稿的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讲话稿的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4。主题要单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
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因为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劳而造成全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
讲话稿的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
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 “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 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
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 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
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
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 就好。
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
讲话稿也称“发言稿”,是在某种特殊场合要讲话前所拟定的书面稿子。其作用是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不至于走题或把话讲错。
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捉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轻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留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正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4。主题要单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
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由于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惫而造玉成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 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
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尽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留意力。
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
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
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
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轻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就好。
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假如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
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写作,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竞聘上岗演讲稿、述职演讲稿、就职演讲稿及公推公选演讲稿;
产品会、展示会、新闻会、论坛领导/嘉宾发言、主题演讲稿、新产品上市推介稿;
各类、各种级别的晚会主持词、节目串词、领导讲话等;
辩论词、辩论指导、经验交流材料、申报材料、营销方案等;
挑战主持人大赛、形象大使大赛及其他大赛的自我介绍、开场白等;
各类商业文书,如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等。
一般稿件的收费标准为每千字200元,英语演讲稿、辩论词300元/千字,自我介绍200元/份,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留学文书等另议。正常的演讲语速为每分钟260个字左右,如果是10分钟的演讲就是2600字左右,那么我们的收费就是520元。我们原则上没有优惠,从来不以低价承揽业务。我们的收费标准不是最低的,但我们稿件的质量是最高的。
第一节演讲稿概述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二节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开头和结尾有特殊的要求。
一、开头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好的演讲稿,一开头就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开场白的技术主要有:
1、楔子。用几句诚恳的话同听众建立个人间的关系,获得听众的好感和信任;
2、衔接。直接地反映出一种形势,或是将要论及的问题,常用某一件小事,一个比喻,个人经历,轶事传闻,出人意外的提问,将主要演讲内容衔接起来;
3、激发。可以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维的问题,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讲中来;
4、触题。一开始就告诉听众自己将要讲些什么。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国家领导人的演讲都是这样的。
演讲稿的开头有多种方法,通常用的主要有:
1.开门见山,提示主题。这种开头是一开讲,就进入正题,直接提示演讲的中心,使听众一听就知道讲的中心是什么,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
2.介绍情况,说明根由。这种开头可以迅速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急于了解下文。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这种方法是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听众的注意。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有释题式、悬念式、警策式、幽默式、双关式、抒情式等。
二、主体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这是演讲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层次、节奏和衔接等几个问题。
(一)层次。层次是演讲稿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演讲者思路展开的步骤,也反映了演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演讲稿结构的层次是根据演讲的时空特点对演讲材料加以选取和组合而形成的。
演讲者在演讲中反复设问,并根据设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此外,演讲稿用过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后”等语词来区别层次,也是使层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二)节奏。节奏,是指演讲内容在结构安排上表现出的张弛起伏。演讲稿结构的节奏既要鲜明,又要适度。平铺直叙,呆板沉滞,固然会使听众紧张疲劳,而内容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涣散。所以,插入的内容应该为实现演讲意图服务,而节奏的频率也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特征来确定。
(三)衔接。衔接是指把演讲中的各个内容层次联结起来,使之具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感。演讲稿结构衔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同两段内容、两个层次有联系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三、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束,或以诗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话结尾。但一般原则是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节演讲稿的写作
一、了解对象,有的放矢。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二、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三、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靠声调的高低,而是靠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四、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变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关键词:
综合能力;培养;服装设计大赛;嵌入式教学
一、背景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如何将服装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拘一格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是每一个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大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平台,对学生而言,参加服装设计大赛需要将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学会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原理》、《服装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饰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编排与导演》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目前,我国每年有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大赛达二十多项,依据其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各地方服装协会等行业权威机构组织的大赛。第二类是各个服装企业冠名举办、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协办的大赛。第三类是各服装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同承办的大赛。服装设计大赛的主题与内容通常包括创意装、男装、女装、婚纱礼服、针织服装、裘皮、职业装、童装、内衣等等。所以说,组织学生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身就是一次全面检验,对学生更是一个施展才华、充分展示对时尚的独特理解的机会,是对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与考验。同时,在服装设计大赛中,师生的优异表现与取得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认同,拓展了学生就业渠路。
二、大赛与专业教学结合,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以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解题和立意———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备战服装设计大赛的第一步是破题,需要仔细研读征稿启事,从分析征稿启事中的详细条目以及往届比赛获奖作品,了解比赛的性质,以辨明竞赛主题的定位,是注重创意性或是实用性。首先,可以通过分析大赛所设置的奖项来做初步判断。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凤凰卫视主办、海澜之家特约支持的《穿越这一刻,中英文化交流年全球男装设计大赛》时,大赛的征稿启事对于协办企业的推介以及“最具市场潜力奖”等奖项的设置,均说明此项赛事是偏重实用性的;其次,还可通过分析大赛冠名或赞助单位来做预判。若大赛由企业冠名或赞助,说明此次大赛服装的实用性与推广度是评判的要点,如“真维丝杯”中国休闲装设计大赛、“名瑞杯”中国婚纱设计大赛、“乔丹杯”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等等。若大赛由地方政府冠名,暗示了大赛以提高该地区在服装行业的影响力为目标,需注重创意与地域性、文化性的结合,如“虎门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大赛、“织里杯”中国童装设计大赛、“大朗杯”中国毛织服装设计大赛等等。其次,从设计方法论层面的分析是影响设计方案的关键。“创新活动是主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相统一的过程。”[1]一份设计作品想要从成百上千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需要有突出的创意来打动评委。从众多服装设计大赛的入围作品来看,作品都具有新颖的立意、深刻的内涵与艺术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寻找灵感时,要格外关注和分析当下国内外流行趋势,分析未来一年的廓形、面料、色彩、风格等。要准确理解与把握一个时期的风格并非易事,学生在准备阶段需要大量收集、查询与解读各种渠道的流行资讯,同时,还要开阔视野,学会跨界、跨学科地寻找设计灵感,从其他艺术门类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寻找灵感及设计元素,如建筑、雕塑、绘画、电影、音乐、舞蹈等,尽管其艺术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正是创意迸发的源泉与动力。在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后,还需要对概念进行解析、提取与筛选设计元素,用艺术手法进行转译,将时代背景与流行趋势融入设计主题,对灵感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完整的表达出设计的独特创意。
(二)方案生成和表现———培养手绘能力
手绘是设计方案酝酿、生成、深化与表现的基础技能。手绘是设计资料收集的最方便与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手绘记录、整体设计素材与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提高手绘能力,同时有效地拓展了资料搜集的广度与深度。设计草图的绘制则是学生迅速捕捉设计灵感的重要手段,灵感与思路的来源往往转瞬即逝,黄叶飘落、飞鸟掠过,这类瞬时的景象与闪现的灵感需要通过熟练的手绘快速记录与绘制出来。设计草图可以是完整的服装廓形,也可以是服装的局部细节设计,甚至可能只是一些能表达出设计感受的线条。草图的勾勒是思维图解的形成过程,因而表现技法与制图规范在这一阶段并不十分重要,反而更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简要的构思草图,阐释并传达出他们迸发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意。在从设计方案草图到定稿的反复调整与深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手绘推敲,相较于在实物上进行修改,“笔头”的思考,无疑更加直观、便捷。教师与学生可就各阶段、各发展方向的草图共同进行讨论、比较与修改,并快速绘制呈现出修改后的效果,也使得方案的讨论与深化过程更为高效。在方案表达的阶段,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不能一味强调独特、另类的风格,因为效果图是设计本质与内涵的外在表现,如果只追求画面效果,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分割、比例、省、褶与细节,这样的服装效果图难成佳作。唯有将形式、材质、色彩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才能完美呈现服装的最佳状态与传达设计意图。因此,恰当、准确的表现方式的选择在参赛过程中至关重要。服装设计大赛的海选是通过效果图投稿与筛选的过程,最终评定出入围决赛的选手。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与丰富的表现技法,方能从众多参赛设计稿中脱颖而出,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在指导学生参赛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并不是画得漂亮就一定能入围,这也并非设计与参赛的预期成果和最终目的。服装效果图的意义在于呈现款式造型的设计特点,需要清晰地表达服装的整体造型与各个关键部位的结构线、装饰线以及工艺制作要点。因此,效果图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服装的结构表达是否合理、完整,以及结构工艺的实现效果与可操作性。服装款式图的绘制也是方案表达的技能。款式图,也称为工程图,它为服装裁剪、制作提供具体尺寸与参考依据。服装设计大赛通常要求提供完整的服装正、背面款式图,然而一些参赛者为了便捷或图纸效果,直接把服装效果图线描稿的人体形象去掉作为成服装款式图,由于服装效果图表达是动态、扭曲的人体穿着效果,这样的款式图并不能直观、准确地表现服装的款式细部以及结构线的处理。对服装结构的充分了解,是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服装款式图是对服装形式的一种精确、写实的平面线描图,准确地画出服装各部位的比例,并清晰绘制服装的结构与细节设计,如省道的位置、长短,褶量的大小,以及明确区分结构线与装饰线,如有特殊的工艺还需要在款式图旁注明,切不能马虎。可见,绘制标准的服装款式图能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
(三)材料的创新与制作———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服装是“做”出来,而非“画”出来的。通过手绘呈现的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只是比赛的第一个阶段,而后,还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系列服装的制作,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需要完成面料采购、打版、裁剪、缝制以及装饰,一些特殊的形式、结构或细节还需要进行立体裁剪、面料二次设计和服饰品的设计与制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平面打版或立体裁剪来实现设计方案的效果,这也需要综合运用服装结构设计与材料学等课程知识。纸样设计完成后,则进入动手制作系列样衣的关键步骤,样衣要尽可能达到与设计稿一致的效果,这也是多数设计大赛的要求。确定版型后,需开始选择制作成衣的面料。要想在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面料的创新也是制胜的关键之一。市场上的面料多数是常规百搭的成衣面料,要获得符合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的面料就需要学生对较为普通的面料进行二次设计。面料的二次设计可以是二维平面的创作,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创新,唯有基于学生对面料特性与可塑性的深入了解,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方能制作出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外观质感的新型面料,更好地诠释出服装设计的创造精神。裁剪与缝制服装能极大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服装设计与纸样设计合理性的一次检验。制作过程可提高学生对不同面料的缝制技巧,便于反复校核省转移、放褶等工艺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视觉效果,并可立即做出调整。在完成系列服装设计制作后,还要进行整体的服饰品设计。服饰品需要与服装的整体风格协调搭配,并为主题服务。市场上可购买的服饰品很难满足参赛作品的要求,即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四)目标沟通与协调———培养掌控与应变能力
服装设计大赛的决赛展示是对学生协调与应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核。在模特试衣过程中设计者要及时与模特沟通服装的长短、肥瘦、鞋子的大小是否影响到模特的正常走秀,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使模特理解所展示服装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这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模特在舞台上的神态、步态,有利于模特更准确展示设计的理念。决赛场上,模特更换服装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设计者要很麻利地协助穿衣工把一系列(通常为四套)服装穿戴好,整理好服装的形态,佩戴好所有配饰,这必需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如服装拉链损坏等突发问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以最快的速度把服装整理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找到大赛现场的感觉,在心理与应急策略上均有充分的准备。总而言之,优秀的设计、精致的工艺,参赛者的全面掌控力加上模特的准确演绎,方能把服装最精彩的风貌呈现给观众与评委,达到极佳的展示效果。
三、结语
笔者通过把服装设计大赛嵌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达到了预期效果,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近年来的各项大赛中成绩斐然。实践证明,将服装设计大赛与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组织并指导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是一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在参加大赛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心态,享受大赛的设计过程为重要目的,以服装设计大赛为平台,全面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电视台“民生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相对其他节目要重要很多,他们既是政府的喉舌,具有绝对的监督报道功能,同时又有很强的社会引导能力,民生节目主持人的一言一举一行都深深地影响观众、影响社会。所以民生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素质、良好的形象以及敏感的社会洞察力。另外,作为提升节目吸引力,重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培养,树立观众喜爱的民生新闻主持人显得格外重要。
民生新闻节目大多都关注本地的贴近生活的家庭琐事,老百姓最关心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供热供暖、上车下班以及奇闻趣事等等。所以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一定要学习新闻主持人那样的端庄、那样的严肃、那样的不拘一格。可以和善一些、和蔼一些、亲切一些,甚至可以可爱一些。
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就是地方民生节目的优秀代表。朱 丹、修 琳、李莉等女主播通过她们接近民生、关注民生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新闻夜航》的气象主播:于 硕。她以年轻、时尚、可爱的风格出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是老年朋友和小朋友们的喜爱,她打破了天气预报节目报道的死板和空洞,走出了一条深受观众喜爱的人性化、特色化路线。《新闻夜航》气象主播出镜表现的新颖和好评,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诞生起,对新闻主播的播音就是“字正腔圆”、“一板一眼”,播音员在播音时要求呼吸无声、节奏明快、语势稳健、播报流畅。这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当前主流新闻栏目的播报形式。但是,方言播音是很多地方民生新闻的特色之一。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将传统新闻中官方色彩十分浓厚的语言替代为平民百姓所熟悉的词句,其语言是介于群众口语和播报语言之间,彰显了民生新闻主持人平民化的主持风格。
此外,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手势语也很重要。手势语的定义是:在人与人沟通时以手部的动作来协助或加强语言的姿势。对于民生新闻电视主持人来说,这种手势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1.指示性动作
指示性动作,即指示方向、方法和招呼的动作。它的动作无非是想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或引导上镜头者应采取的行动。常见的指示动作,可以用手指指明,也可以并拢手指,以整个手掌来指示。后者更具礼节性。
2.指挥型动作
指挥型动作,是你在表达思想时,用手势变化来打出节拍的信号,以加强语气,突出说话的要点,表达特定情绪。这无疑是电视主持人和电视记者最实用的手势语。但是,主持人的手势语应该力求精练。频繁的手势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不仅不能帮助口语表达,反而会扰乱观众的注意点。
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在出镜时的服装穿着也是很有学问的,主持人尽量穿着朴实得体又不失大雅的服装,既要给观众一种亲和力和亲切感,不要想娱乐节目那样靠奇装异服或雍容华丽来吸引观众,但是也不能太穿着太随便,毕竟主持人出镜是一种公众形象,主持人要的穿着也要有一定的品位和高度。一般主持人都以西服配衬衫为主,男士需配扎领带,女士可佩戴胸针装饰。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素质的提高,观众对主持人的形象和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服饰作为一种形象符号所赋有的审美内涵也在加深,更多时候它不再是让主持人形象更光辉,而它潜在的情绪情感的传递和氛围的渲染功能还将被放大。
作为民生新闻电视主持人,他(她)们的语言或表现,都需要放眼在传播的过程中来考察。他(她)们在荧屏上的一言一行,都是传播行为,都是新闻类主持人这个“人”的延伸。因此,主持人对节目的传播行为,必然受专业性水平的高低和知识文化深浅的影响。通常,人们把这种专业素养归纳为“写”、“说”、“演”三部分。
1.“写”的基本功
民生新闻主持人必须自己动手写稿。主持人亲自担负或者参与演播稿的撰写,是他(她)们参与节目制作的最实际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通常要播讲的稿子是编辑写稿、领导定稿,这样主持人的发挥容易被束缚,就不利于把握中心抓住主题表达思想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编辑部领导、编导要放权,让主持人有动手写稿改稿子的机会。主持人应当按照编辑和领导的意图,对播讲稿的修改,主要是做语言上的调整,改的稿件更口语化,更顺畅,更像自己的口气。
2.“说”的基本功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