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各位领导汇报此次培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这次培训班严密的组织领导、严明的纪律作风、丰富的课程设置、多样的学习方式、到位的后勤保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培训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另我获益良多,同时也让我意犹未尽。
首先,有三个感谢。
一是感谢XX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关怀。当前,各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但XX党委仍然坚持组织开展脱产培训,让我们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出身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机会十分难得。大家也都用认真的学习,满满的收获回报XX党委的关心关怀。
二是感谢培训班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培训班既有领导开展的专题党课、辅导讲座、集中宣讲,又邀请了专家教授。授课既有理论高度,又结合实际,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案例经典,分析透彻。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提升了素养。
三是感谢培训班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行程安排,还是住宿保障、培训管理,都是精心安排,秩序井然。正是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培训环境,解除了后顾之忧,为我们全身心投入培训,不断汲取知识,努力提升能力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有三点收获。
一是增长了知识。培训班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课程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多样,既有专题党课、辅导讲座、观看教育片,又有实地体验、分组讨论、主题党日,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都很强。通过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碰撞了思想。培训期间,我与其他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开展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在分组讨论环节,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成长。感谢培训班搭建的平台,让我们在队伍管理、业务建设、后勤保障等工作方面交流了思想、分享了经验,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三是锤炼了作风。通过训练不仅严明了培训纪律,还强健了我们的体魄,锤炼了我们的作风。
最后,有三点体会。
一要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在专题党课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有一代代不忘初心,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党才能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坚定信仰,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提高政治觉悟,加强政治历练,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当的领导职责相匹配,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令行禁止,切实让上级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二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毛泽东同志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尤其是XX事业不断改革和变化,我们的“本领”越来越难以胜任事业的发展。作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我们更加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才能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使自身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切实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按照会议的安排,在这里我浅谈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这次培训会领导重视,组织有力,纪律严密,参会学员严肃认真,刻苦学习,认真记录,保证了学习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培训目的。作为工商部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
通过近三天的封闭学习,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离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市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差距甚远,能静下心来学习三天、思考三天,才感到自己所知甚少,感谢市局党组适时组织了这次封闭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丰富了自己,也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大家汇报几点体会。特别难得的是,我们的封疆大吏、边关元帅,肩护着一方市场繁荣、稳定、平安的工商分局所长们参加了培训会。所以,结合一线执法监管的实际,与领导们共同研究、探索一线执法监管的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一、切实加强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2009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主线是:“一项整治,一个规范,一个建设”。
(一)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1、集中开展奶制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结合《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及省局的整治工作安排,做好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2、集中开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执法检查。
3、集中开展重点食品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专项执法检查。
4、集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
5、继续加强对流通领域十类重点安全商品的监管。
要继续抓好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钢材、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等十类重点安全商品质量监管。一是继续督促上述十类重点商品经营者建立完善索证索票制度,切实做好市场准入、交易和退出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二是继续加大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抽检和不合格商品的案件查办力度。
(二)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规范管理。
《食品安全法》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对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职责、职能作了进一步明确。我们要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明职责,补漏洞,掀起学习《食品安全法》的高潮,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日常规范管理,确保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1、严格规范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巡查。
工商部门对食品市场的巡查,要严格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和《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市场巡查制度》的要求,做好市场巡查记录,经营者确认签字,保存好痕迹资料,以防万无一失。
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根据省局消保工作会议精神,省局与16个地州市工商局以量化考核百分制的形式签订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市局将与各区县局以量化考核百分制的形式签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进行全面绩效考核。
3、加大食品经济户口和信用分类管理力度。
4、培育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
“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是省、市局党组确定的今年六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按照市局党组和屈局长的要求,全市系统18个工商分局所创建150个“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各区县局、各工商分局所,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自觉增强责任感,努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狠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规划、精心部署,分步骤、分阶段周密实施,务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市局将近期下发创建工作方案。按照市局党组的要求,创建任务分解到区县局、工商分局所。
(三)创新监管理念,积极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1、在保持原有的“七制一帐一卡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延伸“两项制度”。一是规范源头,根据省局的安排,推行“一票通”,对食品批发企业的出货票据进行统一,按照“票随货走”的要求建立追溯制度;二是广泛推行粘贴式台帐,食品零售商只需将进货票据粘贴起来即可建立粘贴式台帐。
2、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省局要求各州市局2009年开展好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市工商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市局将在10月左右组织开展一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实战演练,区县局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年底前组织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实战演练。
3、完善食品快速检测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省局配发的食品快速检测车、食品快速监测仪、食品快速检测箱的作用,针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特点和消费者投诉、申诉和举报的情况,科学制定食品检测的范围、品种、项目和方式,并将检测结果及时输入到市局信息中心12315信息平台,实现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联网应用,市局1月对白酒类、二月对果脯类(蜜枣)、三月对保健食品类、四月对葡萄酒类进行了四次抽检,还将适时对各类食品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抽检,要求区县局每季度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商分局所每月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统一全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抽样检测工作单。
二、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积极维权促进消费
继续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把12315打造成**工商第一形象品牌。
市局12315指挥中心要有2人以上专职指挥平台值机员,区县局12315处理中心要有1人以上专职值机员,有条件的工商分局所12315处理站要有1人专职值机员,对边远山区的12315处理站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要安排1人专职值机员,统揽内勤、登记注册、12315值机一肩挑。省局要求今年上半年要全面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分流申诉举报、网上反馈处理情况,将在下半年进行全面督查落实。
进一步提升12315服务效能是今年省、市局党组确定的六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努力将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成为执法为民的“四个平台”。
以建立健全12315受理中心和信息化网络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
以抓好“一会两站”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畅通民意的平台。
根据省局“一会两站”建设要求和**市人民政府丽政办发[2009]23号文件《关于全市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的通知》精神。
一是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会两站”纳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工程和基层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搭建12315城乡远程维权平台,为“家电下乡”活动提供“零距离”服务,使12315真正成立工商部门倾听民声、畅通民意的平台,使“一会两站”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的第二部门。力争在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100%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力争在全市村委会、社区及重点市场、商场、大型超市、学校(中心完小、中学)等100%建立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
切实抓好消费者协会分会组织机构建设,分会实行单位理事制,成员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商分局所领导以及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的派出机构等单位代表组成。分会会长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镇长、主任或一位分管领导)兼任,设有工商分局所的乡镇,秘书长由工商分局所的负责人兼任,分会办公室设在工商分局所;不设工商分局所的乡镇,秘书长由司法所负责人兼任,分会办公室设在乡镇的司法所,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每个分会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少于两人,同时聘请热心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有一定政策水平的义务监督员充实工作力量。
二是开展“一会两站”示范点建设工作。每个区县局至少要建立2个消费者协会分会示范点,每个工商分局所至少要建立2个“两站”示范点。
三是“一会两站”建设要做到“六有”,即有一间办公室,有一部维权电话机,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办公设备,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本申诉举报登记簿。
以提高市场执法效能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接受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
以快速处置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要干好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关键靠人,本质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全体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给广大干部职工创造一个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始终坚持科学监管,促进工商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英语思维能力 选手 培训 培养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展现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为中职学校提供了互相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平台。在英语技能大赛中,中职学生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积极上进和敢于表现的风采也得到了体现。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为团体赛,由两位选手组成参赛小组,比赛内容包括在线测评、情境交流、职场应用、职业风采四个环节。
英语技能比赛项目比较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泛,整个比赛其实是展现参赛选手英语思维的过程。例如,情景交流项目中,选手首先要将看到的图片转化为语言信息输入大脑,经过认知、对比、分析、理解、记忆、推理、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图片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是图片语言与英语表述能力的相互转化,如果选手具备英语思维能力,就能在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内,将图片信息用英语完整地表述出来,使语言知识得到应用,让评委老师刮目相看。在训练过程中,选手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视语言的输入环节,缺少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思维和语言材料缺少联系,输出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和锻炼。很多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还是听不懂、不会讲。笔者在选取英语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选手的笔试能力比较好,但口语较差。本文探讨了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培训过程中采用英语教学
中国人说中式英语(Chinglish),经常让外国人不明所以。中式英语就是中式思维的产物,只要具备了英语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英语思维的培养中,汉语的频繁介入成了最大的障碍。在培训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努力创设英语情境,营造一个英语的世界,用简单的英语组织教学,学生听到的是英语,看到的是英语,口中表述的也是英语。从而让学生沉浸其中,将汉语渐渐淡化,能对英语指令做出直接的反应。随着培训的深入,要不断更新使用英语,使英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融入选手的思维中。这些语言逐步被学生掌握,在情境中为学生所用,这样学生就建立了英语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使用英语的频率,减小了汉语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更好地集中,观察和感知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思维更加敏锐,联想能力也得到了更加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在培训冲刺阶段,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后,可以采用全英语交流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英语交流氛围,为学生参加比赛做好准备。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英语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参加英语竞赛的学生对英语都非常感兴趣,也乐意体验英语世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相关的图片、英语材料、实物、视频呈现出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英语,减少学生用汉语思维的时间,巧妙地避免汉语的介入,促进英语语言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职业风采这个环节,师生一起创设情境,笔者选的是“丝绸之路”这个题材。教师找来关于丝绸发展的英语视频、著名丝绸公司的外文网站、丝绸产品的英语介绍、英美国家对丝绸认识的材料等,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学生和老师在观看、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用英语表述丝绸的历史、发展、产品类型等,使学习的知识很快以英语的思维方式融入大脑,变成生动的英语语言。根据所选材料视频,师生一起编排了“丝绸之路”的谈话节目,作为职业风采项目的展示,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赏,在这个环节中取得了最高分。以多媒体辅助,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成长。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样,英语和汉语的翻译关系就转变为英语与直观媒体的翻译关系。当然,教师选择的素材非常重要,要对学生有启发性,视频材料应是地道的英语材料。
三、开展英语口语模仿训练,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模仿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途径,在英语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模仿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指在理解语言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地道的美语语音、语调的模仿。理解性模仿是表达的前提,模仿同时也是一种再造想象,模仿得越逼真、地道,再造想象就越丰富,运用能力也就越强。模仿是把听到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运用的有效手段,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训过程中,笔者选用了《走遍美国》这套生活化的美语教材。
学生对语言有很强的敏感性,辨音非常准确,模仿起来准确度非常高,在语音、语调的模仿学习中有很大的优势,一定要注意模仿的准确性和经常性,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录音,听较地道、标准的语音。在模仿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对单词、词组的发音,更要重视对句子的整体模仿,包括语调、节奏、重音等。录音播放后要给学生留出模仿的时间,模仿过程一般是:先让两名学生一起模仿一遍;然后再模仿个别单句,让选手独立重复;第三遍再让学生一起模仿,注意语音、语调。短句模仿一遍,长句、难句、重点结构要重点模仿。模仿同时是记忆过程,在模仿中进行有意记忆,力求会意并形成相应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个别模仿时,一个学生在模仿,另外一个学生在心中无声模仿,默默重复,加深记忆,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联系量,教学效率更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英美国家的外教,开展交流活动。
此外,朗读和背诵英语文章,对学生语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英语句子和文章朗读越多、越熟练,就越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受到一定的感染,文章中的短语和句式表达也就越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背诵课文同样是提高英语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不断的背诵,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增强,从而能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并且逐渐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学生参加比赛,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就短时间的培训而言,要想达到比赛的最佳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有效的手段,有一定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多,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不断总结与归纳,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推广,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创新整合 教学目标 学习策略
一、task板块分析
《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每个话题都贴近学生生活,其中task板块的设计对语言技巧技能掌握具有针对性,能对单元话题的探讨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task分为三个步骤:receptive,interactive,productive,在每个步骤的基础上,都配有技能训练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亲历语言实践,大胆尝试语言拓展,逐步认识并习得英语语言学习技巧技能规律,从而达到有效综合运用和训练的目的。
在现实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忽视此板块的教学或有效教学,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花一课时走马观花之意。具体表现是:目标定位不明,目标重点不突出,课堂泛泛而谈,对教学环节蜻蜓点水。再有,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虽把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位在听力与口语练习上,却把生动的听说练习变成了“听录音,读对话”的枯燥训练。这使课堂缺乏语言交流,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严重脱节,也忽略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
二、课堂教学设计
1.在导入与选材上促目标实现
英语课堂导入具有多元功能,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导向,激活学生已学知识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根据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即要有趣味性,材料要新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选材上,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哪些语言材料适合他们的年龄和兴趣?这样教师可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作为辅助,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本单元的话题是language,task的主题是reporting on body language,教材提供的材料是人与人之间肢体交流。笔者开堂展示与自己的宠物狗交流的画面,特写狗的各种表情姿势。学生在开怀大笑之时,领悟狗的语言。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积极兴奋,甚至一些平时害羞的学生也急于表达和参与,因为这种语言、情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课堂结束之时仍然引用关于狗的语言阅读材料,就狗的一些生活习性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解决问题,课堂首尾在内容上呼应对接。
2.在开发与创新上侧重目标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课本已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是可变的、可发展的和开发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在熟悉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创新设计镜头一:让技能训练目标针对性更具体明确。
skills building 1:predicting an answer.首先训练在听中预测,这种成功的预测对语音材料的理解起决定性作用,而预测的内容则取决于所给或所收到的问题。
笔者在处理时尝试结合听力测试及语境体验,帮助学生总计和问题生成。比如学生提示:在听力测试中,对事实细节题的考查最多,常见的问题是五个w一个h。以when-question?为例:除了根据表示时间的关联词判断事件发生的时间,如before,after,then,until,later,immediately等词外,还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疑问,比如给出材料:the long distance bus from jinan to qingdao usually takes 4 hours,but yesterday it took me two hours more because of the heavy traffic.让学生自己提问,自然学生就会问:how long did it take him to get to qingdao yesterday?从而得出听清数字与数字之间关系,并再进行简单的计算。而此语境预测法,与skills building 2:writing questions技能训练目标不谋而合。
整节课中,笔者以三个技能训练在三个阶段给出建议。第一阶段是听力预测开始前给出tip 1:even if you already have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n your mind before listening,it is still important to concentrate on that subject to make sure that your guess is correct.第二阶段是由教材听力问题设计最后一题的答案,恰恰在材料一开始就出现,所以笔者给出tip 2:sometimes the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or the l
ast question may come first,so it’s a good idea to go through all the questions in advance。在课堂问题设计结束时给出tip 3:①get to the point!②give all necessary background information.③use simple language.
(2)创新设计镜头二:让语言表达能力在开发原材料中得到训练。
课文原材料只要求从多个国家肢体语言表达对比中提炼出美国肢体语言的文化。此时,笔者利用这个环节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并适当鼓励学生说出文化差异的原因。也可开发加工原材料经行role play,比如:
q1.can people show their feelings through body language?
a1.yes,they can.
q2.when people in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shake hands,what do americans think?
a2.they might think that they are weak and cannot be trusted.
q3.when talking,how do people in asia and africa may feel if the other look straight in the eye?
a3.people might get anxious or even annoyed.
q4.what do argentines think of pointing at their head or ear and moving their finger in a circle?
a4.they may think that you have a phone call.
此外,教师也可让同学们展示跟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最经典、最默契的肢体语言,并给出理由。通过上台表演,让同学们理解表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白即使是身边的人在肢体语言表达上都存在差异,何况国家与国家之间,让学生了解异国风情同时,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这样在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目标中自然地实现了情感目标和文化目标。
创新设计镜头三:让学习策略目标在调整教材步骤中得以贯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有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既要充分考虑原教材教学步骤安排的目的和目标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最终能统筹兼顾地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module3 unit2 task板块中skills building 2:writing questions的难度要求较高,内容安排应该在大量语料阅读训练后较好,于是笔者把step2:surveying your classmates教学步骤提前,此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肢体语言在中国是什么意思,培养学生对肢体语言疑问和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利用教材的大量语境或语篇,根据不同的目的训练学生提炼最恰当的问题。因此,笔者不仅对这两个步骤进行调换,而且在survey训练之后,又增加了三段关于狗的语言的理解与分析,旨在训练学生在真实熟悉的语境中对阅读材料主旨的理解提问、细节理解提问及辨别。
思维从问题开始。一个人会问好问题,他必然要带着批判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有的问题是没有作用的问题,而且只能成为成功的障碍。要学会问问题,先要学会观察、分析、正确表达。
三、结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调”、“改”、“增”、“删”、“组”上下工夫。湖北省教研室金莺在《零距离看挪威的基础英语教学(二)》中指出:教师设计教学应严格遵循“task-based learning”的原则,设计什么,不设计什么,如何操作,要求细致、到位,让学生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程晓堂.教材使用新理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玉梅,陈静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3.
【关键词】英语;听力;水平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73-01
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是首位,它是说、读、写的基础,要说好必须能听,通过听模仿说的语音语调及正确的地道的表达方式。目前,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英语教学中实际运用能力显得日益重要,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听力的培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 激发兴趣,增强提高听力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应尽量采用英语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理解英语。有的教师因为怕学生听不懂,上课是一句英语一句中文,这会使学生不注意去听老师在用英语表达什么,对学生听力的提高没有好处。如果担心学生听不懂,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英语,加上表情及肢体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碰到比较难懂的才用中文说明。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英语,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阶段测试与训练,记下学生成绩,让他们看见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从而大大加强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我们学习的是英语,语言材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讲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人文情况,教师应在平时讲课中注意逐步渗透英语的背景知识和讲授英语国家的社会风情,人文情况。
2 加强训练,增强听力理解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听力理解技能的培养,而听力理解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2.1 辩音技能。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种听力技能是辩音。教师可先采取让学生听单词,随着辨音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将语言单位逐步上升到句子或篇章。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流产生感性认识。
2.2 信息捕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冗余信息、选择主要信息的能力,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听力材料的大意。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将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并各有侧重。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大意,并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来概括或总结要点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让学生精听,以便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细节。
2.3 猜测词义能力。上文已经提到,听力理解并非意味着要听懂每一个单词,但有些词汇对听力理解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生词的出现有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听不懂个别词语是正常现象,但学生有时完全可以根据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话题、语篇上下文、句法结构、词义关系、背景知识等因素对生词的意义做出适当的猜测。
2.4 预测能力。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做出预测。预测能力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对每一次听力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听力训练活动中去。教师也可以在语音语调上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口语的语音语调是说话者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听话者有时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来预测下句话的含义。如果一个句子明显地通过语调表示出怀疑,那么下一句就可能以“不过,但是”开头,表示出某种保留。 训练时,要注意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教会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的习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使学生的理解力、一记忆力、运用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联想、综合,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3 改进教学,增强听力培养的效率
[关键词]英语口语 英语听力 听说一体 综合应用能力
一、英语教学听说一体的重要性及其依据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深入和扩大,对具有较强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应该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点所在。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英语语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而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尚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至关重要。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成功的交流首先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意图,同时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如何更好的理解对方?怎样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呢?听力和口语对应了上述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两个问题。听懂别人,表达自己,这样就能完成一次最基本的交流。由此,在实际应用中英语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
没有一种语言技能是孤立存在的。在口语中,听与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对一种技能的掌握是另一种技能的发展。因为口语表达是在一种交流的环境中进行并完成的,要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必须首先了解他人的表达习惯和方法。而这正是听力能力的范畴。所以,口语和听力密不可分而听力又扮演了基础能力的角色。
口语训练与听力训练相结合符合二语习得理论。Krashen曾指出:无论儿童或成年人,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头等重要的事就是听力理解;只有学生的听力能力得以发展时,他们才能对语言充满自信。同时Krashen也提倡口语发展要依靠大量自然输入。其中的自然输入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就是接近于现实英语的听力材料。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习得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听,掌握常用表达法、常用句型,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交际。通过学生的言语活动,把已学知识创造性的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习得语言。
口语训练与听力训练相结合符合交际教学法原则。应用语言学家哈奇认为,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与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学生只有通过话语交际才能获得第二语言。克拉申认为,课堂教学应为学习者进入自然环境习得做好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目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应用,以达到顺利的交流。听力教学中所使用的听力材料取自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语言材料的反映,为我们提供了最生动的语言应用素材。如果能够在听力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功能性,学习日常交际的常用句型、常用表达法,有利于其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及影响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的几个因素
1.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
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有的地方比较注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有的地方则比较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不同地区开设英语课程的时期的不同也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上的努力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内在因素的不同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最终导致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差距很大。
2.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整体水平较差
有的学生的语言知识系统(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相当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运用恰当的词汇、句法、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大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低于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大学听力课班级人数较多,且学时较少(每周两学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口语水平的提高。
3.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思维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别
例如,在听到“Aren’t you a student?”时,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回答“No,I am.”正确回答应该是“yes,I am.”。中国人受到表扬或赞美时,总是谦虚的说“没什么”,“哪里”。而西方人受到表扬或赞美则是很肯定地表示感谢,“I’m glad you like it.”。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
4.在英语教学中,听说一体没有得到普遍关注及应用
大学的听力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放磁带,学生听几遍,然后就对答案。听力课上,学生没有受到启发去开口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被动的听,这样的听力练习达不到实际效果。听力只是完成交流的第一个步骤,而说的步骤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听说结合,学生的学习才能深刻,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实施听说一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1.对于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条件更好的融合听力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英语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英语的机会,利用听说一体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信心。
(1)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而不是“灌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创造具体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并且应用所学知识,保证实际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
转贴于
(2)教师在英语听力、口语教学中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在初级阶段,教学内容要具体,不要太抽象,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为对话内容,比如打招呼,问路等等,既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从而应用到自己的交流中。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加入口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积极的参加到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去。
当学生的听力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选择的听力内容可包括爱情,友情、个性特点、趣味爱好等。教学方式可采取概述大意、描述图画、观点讨论、角色扮演等。这些口语活动和听力材料密切相关。通过教师的提前讲解,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容易接受。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热点问题及现象的讨论辩论,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
(3)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口语训练一定要和所听的材料相关联,可以是所听材料的铺垫,可以是所听材料的总结,也可以是所听材料的拓展,要求教师基于听力材料设计相关口语活动。同时在教学中,口语训练与听力训练分配比例要适当。听力课上也不能过分强调口语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听力技能的提高。教师要重视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听力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运用于口语交流中,并且要求学生对一些特殊现象特别对待。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但在纠正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总体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激发学生开口说的欲望,提高其口语水平,进而提高其交际能力。
2.对于广大学生,为更好的融合听力和口语练习,可以通过模仿、复述及自己的创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1)模仿。模仿的第一步是模仿语音。模仿时要一板一眼,口形要正确。刚开始模仿时,速度不要过快,用慢速模仿,以便把音发到位,待把音发准了以后,再加快速度,用正常语速反复多说几遍,直到达到脱口而出的能力。第二步是要模仿地道的英语表达法。比如,“我喝了一点点酒就要头痛。”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说“I have a headache even if I have a little alcoholic drink.”但就不如说“Even a little alcohol goes to my head更地道、自然,更加口语化。模仿要注意大声模仿。有的练习里的简单错误不要纠正,不要过分注重正确性,以着重培养说话的流利程度;有的练习里的词不达意的错误要纠正,以提高说话的质量。
(2)复述。要求复述者对文章大意准确理解,清楚表达,并不要求逐字逐词地背诵。在有技巧的做好笔记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表达出来。这种方法既练听力,又练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听力练习,接触大量的语言之后,便可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口头总结其大意,或者复述原材料内容,最后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原材料的内容。在语义通顺,没有语法错误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转换表达方法,用自己记忆库里的词汇和句型来替换一些不常使用或难于理解的东西。
(3)大胆地练习、创造。因不够自信而拒绝使用英语是我们国家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外语不是交际中必须的手段,从而大大削减了使用英语交际的欲望。实际上流利的口语是在错误的过程中练出来的。练口语应该积极主动、大胆、克服害羞心理;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语言环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去会话。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大胆地说;可以在散步时描述一下天气,说说家庭,业余爱好等等。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听说能力,归纳到一点还是要反复多听、多说,多练。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学习者自身勤奋、努力的基础之上的,切忌舍本逐末,只求方法而忽略了自身的努力。
四、结语
口语训练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完成听力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和提高口语学习,这是值得在听力教学中尝试和试验的。听说一体,听说并进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这一做法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E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Hatch, 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8:8.
[3] 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20-30.
[4]Krasher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sication [M]. London: Longman,1985:2.
[5]Littlewood W.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2000:89-95.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张民伦.英语听力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重点 口语表达 交际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并长久发展的必要途径。规范学生口头用语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学习态度,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提高其交际能力。低年级教学中,注重口语训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和教材进行融合,营造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彼此的心灵与世界进行对话,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听和说这两方面不断互发信息并接受信息的一种互动过程。从某个角度来说,交际其实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交际情境,力求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情绪才会被带动起来,继而好奇心被激发,就能产生参与的主动性。如何创设鲜活的情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口语交际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迫切的表达需求,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创设鲜活的情境,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表达其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来创设具体的口语交际的情境,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使学生能够迸发灵感,闪出智慧的火花,最终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重视朗读
小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不强,但是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愿望。很多孩子都想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告诉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流畅呢?笔者认为,口语交际必须在在积累中得以运用,在亲身感受中得以领悟。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编著的,其语言规范,意境优美,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最佳材料。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领会特殊语境下的语言特点和内涵,领略文章中朗朗上口的妙词佳句,并能从反复吟诵中体会语言的连续性和规律性,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大量材料,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将优美的语句记忆在自己的语库中并适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课本上每篇文章的语言都非常精美,学生从少到多,逐步积累、吸收和转化其中的语言,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重视复述,力求创新
听与说的过程是信息的存储和输出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说需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分析,综合整理、运用听的成果,而听的效果也只有说才能检测。要让学生学会能说会道,不仅要会听,更为关键的是会说。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内容,教给他们说话的方式和方法,要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教学中让孩子们进行复述很重要,这是一种把听到的、读到的一些材料用口语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系统连贯地表述思想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帮助学生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理解、概括等多种能力。所以说复述是一种重要的口语训练方法,也是加强口语训练和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复述训练中常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在复述的基础上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的句式模仿和借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进而形成多种表达技巧。在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水平为基础,充分考虑到训练的坡度和难度,精心设计训练环节,让每一位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能做到有话可说,而且还要保证训练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由一种句式表达出不同的内容。由扶到放、层层深入,依靠训练学生除了可以牢固地掌握句式的构成特点外,还能规范其口语,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做到会说、说好。
四、 重视沟通,提高能力
在语文(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教材中孩子们能学习语言,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孩子们总结现成的口语交际练习题,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交际契机,让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这样做既能提高孩子们的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们学习的思辨力。如在《司马光》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我在总结课文时,认为司马光砸缸救人举动其实就是一种创新,他打破了人们的常式思维,想人所未想。然后向同学们发问,引发同学思考: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想采用哪种办法救出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呢?在老师的启发下,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们踊跃发言。这样沟通情境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同时我还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来营造这种口语交流的契机,先让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再指派个别同学发言,说出自己想到的救人的办法,之后让孩子们再进行评议,选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并说明理由。这样对低年级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营造好的口语交流的契机和训练,很好的培养了大家说话的能力,训练了口语交流的能力。这样的口语交际,给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锻炼了孩子们交际的勇气,提高了能力。(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切实达到了对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
课堂环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主战场”,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也应引起老师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依托教材,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方式,采用多种途径对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让孩子们乐于口语交际,能更敏锐的、更标准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互动中,寻找心灵之窗,开启交际之门。
参考文献:
[1] 叶字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Z].2007
[2]苏教版编委会编《小学语文研究》[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口语训练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出发,根据从易到难,从基本到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循序进行,训练的过程要呈梯度渐进。这在新大纲上有鲜明的体现。从内容上说,低年级要求“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中年级“能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高年级“转述别人讲话”,可见难度逐渐加大;从方式上来说,由复述、讲述到转述,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方式越来越复杂。而口语交流的互动训练要求也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其别提到了学生口语交际情感的培养,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切不可提出过高要求,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鼓励、表扬,使他们敢说,愿说,善说。
口语训练既要体现纵向的梯度发展,又要体现横向的相互融合,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教材,抓住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各个技能点、知识点、情意点的相互融合。
二、综合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因此口语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要加强内容与方式的综合化。
1. 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听的能力越强,不仅能够摄取更广泛、更丰富的说话材料,而且能加深在口语交际中传达意思的理解,使口语表达更准确,更丰富。读既能够积累语言,又可以利用获得的语法等知识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另外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提供了生动的说话范例。而写的严密性与条理性,能够矫正说话过程中常出现的语病,提高说话质量。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
2. 加强口语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训练的联系。
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和事情的诸多联系,才能把内容说完整,说具体,说准确。而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口语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说话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都反映在思维活动上,思维敏捷则语畅,思维钝缓则语塞。同样,丰富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把内容说得生动有趣。
3.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我们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中寻找口语训练因素,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互动性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更加突出了口语的交际功能。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师范作用不可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坚持说普通话,要懂得你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向你模仿学习的过程。
2.角色地位要转换。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式甚至责问式,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
3.评价要引而不露。在口语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表达不足的地方,更多地要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引导和矫正,这样既可以使交流得以继续,又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训练要面向全体。口语训练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又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分小组等各种形式进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5.内容要利于互动。教师在选择说话材料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能否实现互动的目的。
四、情境性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说话内容、形式的要求,采取下面的几种方式:
1.语言调动。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并在交流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使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2.环境渲染。根据口语训练内容,为学生营造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
3.表演激趣。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使学生口语表达更能符合角色特点。另外,表演还需要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表达的效果。
4.课外延伸。课内的情境教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课外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训练空间和多样的训练形式。教师在训练途径上要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实践性
一、语言基础储备问题
语言基础指的是对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以及常用句型、口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方法等的熟练掌握,语言基础是听力水平高低的先决条件,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差,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储备呢?
1、模仿培养语音、语调
学生的语音知识缺乏具体表现为不能辨别音素、单词的读音、单词的音节、单词的略读,以及单词的重读与弱读;缺乏辨别句子中意群停顿、单词连读、失去爆破、语调等读音规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的方法是教给学生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不断地、大量地模仿磁带。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很多语汇、词法和表达方法便会琅琅上口,慢慢地养成地道的英语口语习惯,在语音语调方面的进步会非常明显。标准、纯正而地道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也会促进其英语听力的发展。听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且优美流利的语音、语调也会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2、朗读与背诵培养语感
朗读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和语感的好方法。朗读要注意语言材料的音、形、义,而且把音大声地念出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音、形、义结合的完整的深刻印象,这是听力的基础。朗读包括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朗读要求读音正确,也要求语音语调要正确。经过大量的朗读,才能领会掌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形成语感,语感又会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对于一些常用句型、日常交际对话和好的篇章段落则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语言素材,在需要时随时调取,并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3、扩大词汇量和加强词汇运用能力
词汇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只有在听懂单词的基础上,才能进—步理解句、段、篇。一定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切实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的增加,不是靠孤立、机械的记忆单词,而是通过各种语言场景去接触它,运用它。我认为扩大词汇量和加强词汇运用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他们在语境中掌握词汇,这样既有趣又能增强记忆的能力,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词汇量的增加可以帮助更好地把握听力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提高英语听力的真正目的。
4、巩固语法知识
在听力测试中比较级和最高级、建议表达方式等,都是考查语法的表意功能,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巩固语法知识。
二、如何训练听力的问题
1、听力训练材料选择
听力材料一般要求具有连贯性,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语言规范,交际性强,而且还要适合学生的听力水平,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主要选择对话,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然后选择接近教材内容的有关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材料,同时适当拓展题材的范围,提高听力材料的难度,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料,这样既能提高听力又能丰富听力方面的视野。其中优秀报纸《学英语报》上的听力材料就是最好的训练学生听力的材料。
2、听力训练方法
听力主要是在听的练习中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反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泛听就是对录音材料只听懂大概意思,不一定要完全理解。泛听训练应与我们的日常口语活动中联系起来,如起床、做家务、吃饭、洗澡、走路或乘车的时候都可进行泛听训练。泛听的积累是为了精听,精听应该从头至尾地听,直到能够听懂全部内容,甚至能够跟读下来为止。英语教科书提供了优秀的听力材料和课文,而每个学生都配备了录音磁带,我们应坚持精听,这样既可提高自身的辨音能力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3、听力训练量不足
听力量的积累,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带着练习的那点录音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许多为交际口语设定的情景话题,如介绍朋友、购物、庆祝节日、参加访问、问路等。我们都应该把他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既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听力。学生还应积极参与英语课外活动多听多练,如:英语歌曲、电视上的英语新闻、电影录音剪辑、英语广播节目、原版英文电影、英文电视节目等。让自己置身于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氛围里,让声音信号无意识中飘进自己的耳朵,让自己耳熟能详,在不知不觉中琅琅上口,增强语感,提高听说能力。总之,应尽可能地使自己有更多机会去接触英语语言,以求熟悉英语发音,扩大知识面,提高听的能力,当然,随着听力训练量的积累和不断增加,学生听力也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三、听力习惯问题
在听力训练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1、预测。在进行听力活动前,要求学生先迅速地浏览听力题型,通过浏览题目了解一些听力材料线索,同时大胆地猜测听力内容。要善于抓住听力题目中的选项,选项是理解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听到的材料内容,也可提示听的重点。做好了听前准备,在整个听力活动中就不觉得被动,会缓减紧张情绪,提高听力水平。因此必须学会在听前短暂的时间内分析和对比选项的不同之处。
2、听中做笔记。听短文时,要求学生关注开头句和结尾句,开头句是信息内容的引导句。听音时做笔记是帮助我们理解听力材料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提高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帮我们减轻大脑的负担,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所听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在选择项旁边尽可能地记下文中所提及的人名、地名、各种数据、事实和理由等重要的信息。可以是简要提纲、关键词,也可以用短语或句子来表示,关键是要简洁、明白、快捷。
一、听力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对口语不够重视。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们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国际交往中,不仅需要阅读英语书刊、资料,而且也需要用英语口头交流信息,比如:听报告、听英语新闻、听上级吩咐工作、听天气预报,等等。因此,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培养有了较多的重视。据笔者所知,现在有许多中学英语教师从每周四节英语课中,安排一节课专门作听力、口语课,也有的教师每节课留下十分钟做听力练习,这些做法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从英语学习讲,中学英语教学应口语、笔语并重,因为中学是打基础阶段。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
语切实打好基础……”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如果从开始就忽视听力的训练,会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忽视听,势必影响说,其结果会使学生不仅不能在口头上和对方交流思想,而且也必然影响他们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听力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了解听的心理过程
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学过程。从听到声音到理解听的内容要经过:在连续音流中辨认词语和语句成分,暂时记住它们,并迅速与其前后的语句成分联系起来,形成信息存入记忆中。这一认知过程是在瞬间完成并不停地在进行着的。了解听力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认知技能,使他们的听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2.要理解听的特点
听不同于说、读、写。在说和写的时候,本人可以控制所使用的词、短语、句型,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可以用自己所熟悉的、有把握的、正确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可以边想边说或边想边写,速度也由自己来控制。读也是一样,我们阅读时,对不熟悉的词可以查词典,速度也可以由自己来控制,对某句话不完全理解或没有把握是否理解得正确,可以重读一遍,边思考边阅读。听则完全不同。听的人既不能控制讲话人的语速,也不能控制对方所使用的语言,对听的内容也不能预先估计。换句话说,要求听的人不经过任何准备能一次听懂对方所讲的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听是四种能力中最难的一种。
3.要明确听的目的、培养听的兴趣
训练听的能力和训练其他语言能力一样,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要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由浅入深地、由低到高地进行。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听的目的,并有了听的愿望的时候,他才能专心地听。
学生对听不感兴趣通常有下列几种原因:①由于他不理解听的目的,所以他不能专注地听。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培养听力,而且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看到听力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就会集中精力地听了;②他对所听的内容全然不知;③他不喜欢所听的内容。对②、③两种原因,教师要注意选择听力练习材料,使之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初学阶段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下理解英语的一种做法。当学生能听懂教师所讲的英语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随着学生听力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听一些课堂用语以外的材料,比如每周做一两次甚至多次的听力练习,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过长。听的内容可以是小故事、谜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如果能够给学生看一些有助于听力的录像,边听边看,更会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内容。听完以后,要及时做是非判断练习、多项选择练习或问答题。做完练习后,教师要立即公布答案,以便师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不间断地每周做几次这样的练习,练习后,教师记下学生的成绩,并要求学生也记下自己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因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更高的听力,使他们能在讲英语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节目、听英语演讲并学会边听边记笔记。
4.要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很多学生感到听英语有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跟不上讲话人的语速。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词。当他们听到一个不熟悉的词,或者听到词的连读、弱化和简缩说法的时候,不是继续往下听,而是反复思考刚刚听到的这个词的词义,这样就对后面的内容顾不上听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听音的训练。
在训练听力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起始年级就要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语速。如果在听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学会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有些教师怕初学英语的学生听不懂,于是放慢语速,甚至一个词一个词地说或读,这样做,对培养听力是很不利的。因为,说或读得太慢,就会破坏语言的语音、语调,其结果,学生反而听不懂用自然的语音、语调和正常的语速讲的话了。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