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经验交流材料结尾诗句]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纤维;空间;材料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54-02

“纤维艺术”是最近几年才被正式提出的新概念。此前,我们一直把用于室内陈设的编织品称为地毯(carpets)、壁挂(tapers)。这类编织品常常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它和御寒、保暖、降低室内噪声等功能结合在一起。随着人们艺术实践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变革,使这门古老的手艺在艺术形态、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段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在表现形式上,从平面走向空间;在使用的材料上,从天然纤维扩展到化纤、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几乎所有可以形成纤维的材料都被应用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创作题材上,从传统的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花卉、景物、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和宗教故事演变成为抽象的、具有强烈个人情绪化的、含混不清的现代艺术;在作品的应用环境上,从建筑的附着物演变成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的艺术形式。这门古老的手艺流传到现代人手中,其面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纤维艺术是铺在地面上,贴在墙壁上的空间中界面的附属品,而现在是室内空间有机的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处处是钢筋混凝土筑成的丛林,处处是形形外观设计工整有致,冷漠而毫无情感的玻璃盒子,一系列的几何化的有棱有角的家具,建筑、物体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使我们急切渴望着装饰,人性及自然的回归。而作为人们休憩放松场所的家居设计中要求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软材料的柔和温暖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对人投射着一种心灵的慰藉。纤维艺术为人们呈现了另一个世界――粗糙却有生命的朴实,简单却有自然的气息,柔软而洋溢着人性的温暖的世界。美国设计家普罗斯曾经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个要素: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要素:人性。”而家居空间中的纤维艺术作品天然的亲和力成为了缕缕温情,让人们感受到了无比的温馨和亲切,进而得到了心理上的休息和放松。纤维艺术作品成为了人与空间交流的人性载体。

现代生活人文观念的要求,传统美学概念中的肌理美,以及借纤维艺术的肌理美回归自然的想法,也使家居空间中的纤维艺术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使用材料的进一步拓展,纤维材料与其他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装置艺术的影响;现代建筑中许多水泥、金属的材料与空间,迫切需要具有人性化的“物”来作为建筑和人之间的交流媒介等原因,使人们为了改变家居空间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把纤维艺术品作为首选。

当今的纤维艺术在家居空间中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纤维艺术品的亲和力和起伏流畅的肌理,极大地改观了家居空间的环境。

柳编艺术品是通过材质来展现其艺术魅力的。所谓材质即材料的质地和材料表面的肌理纹样,它包含材料的物理属性,同时又包含材料的视觉形式美和语言美。因此,材料就成为设计师展现自己设计理念的语言工具。如何利用不同的材料和纹理,使之符合现代生活与审美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涌现,可供选择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地利用材料质地、肌理来展现柳编产品特色,利用何种材料组合形式,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增强材质的装饰功能,这都需要设计师熟悉材料,并对材料组合运用有精准的掌控能力。

一、材质语言表达方式

对材质的理解和巧妙运用,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柳编艺术品的美感。因此,要了解材料的语言特性,在设计过程中找到适合表达造型的材料,通过材质准确表达设计思想,利用材料组合编织出能与观众交流的精美工艺品。柳编材料的语言表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柳编材质固有的语言即柳编材料的外观形态语言,是人们对材料外在的自然状态下的表象认知,是对材料的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直觉的感性认识。在材料没有参与柳编制作、没有与其他柳编材料产生对比时,材料都以自身的语言特征的形式存在。

2.柳编材质的对比语言。当某种材料被选中,放进了由它们自己或与其他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和艺术语境中,材料就产生了新的语言,有了新的内涵,材料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表现,而这种新生艺术语言是在材料的对比和组合中获得的。“合理组织使用材料,丰富材料的语言特征,强化材料的语言表达,就成了设计师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因此要求设计师对材料的对比所产生的艺术美有预见性,熟知各种材料对比所产生的特殊语言,有熟练驾驭材料对比所产生特效的能力。

3.柳编材质的形态结构语言,是柳编材料的最终表现形式,当材料参与造型时,材料不再是孤立的自我表达,材料语言转向为器型和设计思想服务,是材料个体的升华。

二、柳编材质的美感分析

现代柳编艺术品的美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材质肌理上,肌理是材料自身的组织结构。设计师在设计中会依据材质表面肌理组织安排材料,实现自己的设计思路,利用不同的肌理来丰富柳编产品的表面形态,加强艺术表现力。任何材料表面都有不同的肌理和色彩,巧妙应用会增加作品的生动性、趣味性,放大柳编工艺品的视觉美感,从而吸引消费者。

肌理是柳编造型艺术特有的美感特征,是材料与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柳编艺术所探求的肌理表情语言。肌理具有鲜明的语言性,它会使人们通过视觉产生联想,人们对不同的肌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天然材料在人的视觉上会产生粗犷、质朴、自然、稳重、柔和等效果。如杞柳的柔韧、藤条的粗犷、草绳的细软等给人以天然的亲近感;人造纤维材料给人以柔润、细腻、光滑的质感与色彩鲜明的统一视觉感受以及轻、软、柔、暖、光、滑的温馨心理感受。平滑材料细腻、柔顺,带给人们洁净、高贵、精细、柔和、光泽、华丽等心理感受,使人有亲近感;粗糙材料结实、浑厚,给人以粗犷、古拙、淳朴的自然美感,使人有距离感。硬质纤维材料如杞柳线条挺拔、光滑坚固,给人的感受是现代、简洁;而软质纤维材料如化纤、草绳和玉米包皮则具有浪漫、亲切、富有生机的特性。材料在视觉上有明显的冷暖色彩倾向,坚硬光滑的材料给人的感觉比较冰冷,柔软粗糙的材料具有温暖感。肌理稀疏给人以松弛与整洁的心理感受;肌理密集给人以紧张与强化视觉的感受。肌理结构纹理明显的材料,给人以整齐舒展、规律有序的心理感受;肌理凸凹起伏变化较大的材料,给人以扩张突出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材料肌理有不同的表述语言和艺术特征,利用不同的肌理组合编织可以编成富有变化的柳编工艺品,极大地丰富了柳编艺术品的视觉美感。

三、柳编材质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在柳编设计制作中,利用材料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不同的材料质地、肌理对比会产生不同的装饰美感,合理地运用材质对比可使柳编产品更加悦目,个性更加突出。

1.对比可以丰富产品的形式、色彩、质感,使人在对比中看到材料丰富的语言变化,体味材料造型的和谐美感。

2.材料的语言具有相对性,对比可使不同材质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差异更加鲜明。对比会加强彼此之间的语言表述,使各自的艺术语言得到加强,避免了柳编产品表面单调的视觉感受,加强艺术感和可视性,提高人们的关注度。

3.对比是柳编设计中的重要方法,不同的对比度,能够突出视觉重点,产生视觉流动。对比可以丰富柳编艺术品的层次感,形成柳编艺术品表面的节奏性和韵律。

4.应用不同元素的对比,可形成不同的造型效果和趣味,有利于创造独特新颖的柳编艺术品。

现代柳编艺术品主要利用的对比形式有:光滑与粗糙、硬与软、冷与暖、粗与细、线与面、直与曲、大与小、长与短、多与少、疏与密、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平面与立体、垂直与水平、透明与不透明,等等。对比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环境和谐原则。对比应根据柳编产品不同的使用功能、环境功能,决定材料的使用比例和应用形式。二是对比适度原则。准确把握材料对比语言的尺度,过度的对比,会使材料陷入杂乱,从而失去均衡安定的整体美感。材料对比的使用应建立在合理恰当的基础上,将不同的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展现不同材料鲜明的质地和纹理特征。

四、结语

随着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纤维软体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纤维艺术品使用材料丰富,对家居空间环境的氛围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纤维艺术品质软轻盈,触之舒适,视之温暖,纤维艺术品与空间环境风格的和谐,营造了家居艺术空间,在环境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我们不能再简单地以装饰品来认识这门艺术,欣赏性的纤维艺术,如平面的纤维艺术和立体的纤维艺术即软雕塑,在空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的纤维艺术品在空间中已经不是单纯的只具有装饰作用的工艺品了,纤维艺术除了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之外,设计手段的变化,多种材料以及声音、光线的加入,使纤维艺术不再是毛线编织的手工,而是表达设计者主观情感思想的艺术,已经脱离了装饰品的狭小范围,不单单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附属品,而是被使用到家居空间等保存公共情感的场所,或是聚集公共信念的地方,成为了和人的生活、环境、空间发生关系,在空间中可以展现自己特殊魅力的独立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目前,柳编产品的使用功能渐渐被装饰功能所取代,人们对柳编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化生活成为柳编艺术的表现主题。一件与环境和谐统一、时尚美观的柳编作品,是设计师对材料语言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组合创造的。随着材料多元化发展,设计师要熟知各种材料语言特征,创新材料的使用观念,充分利用多彩的材料语言,大胆创新材料组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柳编艺术品,美化人们生活。

关键词:材料;现代设计;视觉语言;特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08-01

现代设计就是材料的设计,材料以其独特的魅力使设计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材料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其众多的表现形式,使人感受它、触摸它、在不言不语中传达着特殊的信息。

一、设计中的材料的意义

材料是人类造物活动的基础,材料的物质性能使其适用于人类造物活动中的各种形态,不同的材料使用给设计带来新的视觉与功能效果。任何的设计都需要材料作为支撑,家具设计离不开木材、石材、合成材料等,建筑设计离不开砖瓦、钢筋水泥等等。现代工业设计的先驱,曼菲斯(Memphis)成员之一的达路奇(Deluschi)针对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我们研究细胞要比研究产品本身还要多。”材料是设计的载体,它使设计的虚幻想像成为实在的可能。

二、材料作为现代设计的语言方式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材料的创造。人的习惯容易产生惰性,除了技术上的革新,大部分设计很难有创新。设计在很多时候是做一个人类已经使用过的产品更新。要突破改变这种惰性,对设计功能的完善和形式上的改变,解决人们基本需求的问题,就要把握好材料在设计中的语言方式。

设计90%以上都是靠视觉来感受的,设计首先有个语言的问题。所谓的语言是指它的目的性――视觉的表现、交流和沟通。通过对不同的设计视觉语言的把握,在设计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将材料装换成可理解和可认识的任意表现模式。格罗佩斯曾说过:”新型人造材料――钢,混凝土,玻璃――积极取代传统的建筑原材料,它提供了建造大跨度和几乎是空透的建筑物成为可能,这种结构体积的巨大节约,本身就是建筑事业中的一种革命。”材料作为现代设计的语言方式,往往是生产力水平和时代的特征,它为设计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三、现代设计中材料的特性

(一)材料的分类

材料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形态的特性。不同设计门类对材料的应用有所不同。材料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然材料,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原始材料。它包括未经加工和已经加工材料。未经加工材料如木材、石材、动物的毛发等;加工材料如纸、金属、毛纤维等。天然材料一般都来源于自然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人类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传统艺术领域,天然材料有着支配的地位。

二是人造材料,指的是经过对自然材料化学性能、物理性能重新组合后的再造材料,如塑料、有机玻璃、化学纤维等。发现现代新材料是社会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在现代设计中,现代人工材料及新工艺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大大拓宽了设计师的创作视野,甚至出现了单独的研究材料的设计门类――纤维艺术设计等。

使用自然材料使人返朴归真,使用现代人工材料促进社会进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二)材料的装饰特征

材料所构成的设计之美主要体现在――质地和肌理。

所谓质地,一是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这是属于材料的天然效果;例如钢材坚硬,毛棉光滑,玻璃明澈,竹藤轻巧,这是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的质地。另一方是心理感受,指材料能给人心理方面的效果。钢材冷峻稳固,毛棉柔软而温柔,玻璃细腻、洁净,竹藤纯朴和流畅,这是材料给人的心理效果。

肌理是指材料的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给人的审美体验。肌理效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材料表面的高低起伏使人产生粗糙的、或平滑的、类似立体的效果;另一种是材料的纹路、彩色的疏密产生的视觉效果。

在任何作品开始创作之前,除了考虑材料的功能外,还要考虑制作材料的装饰特征。对于设计者来说材料不仅是完成设计的一种物质保证,更是一种积极交流情感的媒介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一般来说,材料的设计效果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态效果。运用重复、方位变化和空间距离的变化、对比排列等手段,创造立体和平面的空间来突出形状效果。(2)光感效果。材料具有明暗亮度和发光性能,运用材料的这些光感肌理,给人心理以明快、流畅、运动变化的审美效果。(3)触觉效果。这是人体与材料接触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在对材料的接触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温暖感、舒适感,获得光滑、柔软等方面的感觉。(4)视觉效果。这是利用制造材料外表的不同纹理和色彩而给人的视觉张力。

四、结语

由此可见,材料是承载设计的介质。从设计诞生起,设计的表现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就无法割裂。设计作品是在表达”某种别的东西”,但在作品中能够使某些别的东西敞开呈现是设计作品中的”物”的因素。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已经成为审美的主体,成为艺术设计重要的语言符号。

【论文摘要】写作中,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巧妙地组合、选取、剪裁、翻新,就能妙笔生花,写出打动老师的高分作文。

作文如“大匠操斤,即土木材料,而不善施者,终不可为大匠”。其实在写作中只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就能使语言达到“采群芳之英,酿而为蜜”的艺术效果。

一、材料巧组合,增强语言气势

排比句式的运用能使文章具有强烈奔放的感情,也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近年来,很多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将材料进行组合,构成排比句式,而使语言表达项的分数提高了许多。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的结尾处即用此法: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

文章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和热情奔放的排比句式既表现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这样的文字想不打动阅卷老师都很难。

另一考生在《舞动腾飞的翅膀》中运用排比单独成段设置的一个“精彩的亮点”。在开篇,作者就用一个设问句“人在旅途,孰能无忧”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作者不是急于把答案抛出,而是用“也许,你曾埋怨过上帝的不公,命运的坎坷,那么,请打开书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来,伟人也曾迷茫过”这样一段话再次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最后再用材料精心构造了一组排比:“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了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当你的脸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是什么,带你走出迷雾的森林,赠你以阳光的希望。”小作者这样一唱三叹的的手法和排比的气势一下子就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

这两篇文章都是巧妙地将名人或名言组合成排比句式,起到了强化内容、丰富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文采性的作用,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写作中,排比句式可以放在开头,使文章就在开篇先声夺人,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也可在文中单独成段,成为文章的亮点。

二、材料精选取,突显文化底蕴

文章应是“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炼(校核,提炼)务精”(刘勰《文心雕龙·事其》)。写作中如能按主题的需要适当选取一些名家名言,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字运用基本功,也能突显出文章的文学底蕴,而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化氛围。如《悲乎,读书已成奢望》的开篇:

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读书?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因为不读书无法如范进们一样中举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如王安石们一样走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如钱谦益们抱得美人归,所以,人们才去读书,才去为读书而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才去“凿壁偷光”。

作者精妙地选取了一些名家和名言来帮助说理,使文章具有意蕴,文采飞扬。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述——浓缩的是精华。

又如2006年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直点连接后就构成了三角形。古代埃及法老利用了正三角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制造了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毁楼必危。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结构的支撑。”作者围绕话题对材料进行适当裁剪,既使语言具有文学气息,也颇具哲理思辨味。 转贴于

三、材料妙裁剪,尽显人文精神

作文中在阐述某一概念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的材料进行巧妙综合,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

如2006年广东考生的《心有天使诗意人生》选取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郦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他们身上天使般的责任心、报恩心、执著心和坚强心,表现了全社会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小作者这样写道:“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的天命。’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自己,也感动了中国……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动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还有的同学巧妙地将名人事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剪裁,构成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让语言富有感染力: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文字间浸透着浓浓的哲辨味道,且事理结合,具有说服力,也营造出了一种人文味道。

四、材料善翻新,创造奇味异趣

经典素材都是历史凝缩下来的一种积淀,也是作文随手可用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素材巧妙地改造,注入另类涵义,则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如运用妥当,也是有助于得高分的。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即属于此类文章。文章塑造了一个善于谋略且宽容大度的全新人物形象——周瑜,显示了作者心思巧妙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听力素质;培养

与原统编教材相比,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更重视学生听力的培养,并相应地配有听力材料和听力练习。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听力教学,并和其他技能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呢?以下是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听前的准备活动,有层次有步骤地将学生引入听力训练的语言环境中

所谓听前准备活动是指教师在上听力课开始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对将要进行听力训练的材料内容有所了解的活动。此项活动的必要性非常明显――如果学生事先对所听内容毫不了解,对所涉及到的生词、短语、语言环境、背景常识缺乏认识的话,他们就无法实现“可理解的输入”,更不可能根据听力材料进行语言交流。因此,听前必须以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示。

1.准备活动的内容。听前准备的内容不宜太多、太细。太多学生不易记忆,太细会降低听力训练的难度。这些内容一般包括材料中将出现的关键词,理解材料所必需的背景常识,容易引起歧义或理解困难的重难点,以及听力训练的具体要求、目的等等。

2.准备活动的形式。听前准备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针对不同的听力材料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

第一,采用图片或幻灯。可以通过图片或幻灯引入新词,指导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预测,就画面内容进行讨论等。

第二,采用提问的方式。可通过对已学的课文内容的提问将学生逐步引入听力材料的语言环境,温故知新;可就听力材料的内容设计简单易答的问题,使学生对要接触的材料心中有数。在提问的过程中,切忌难、偏、深,避免动摇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循序渐进的准备活动,可以打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畏难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二、听力训练中的练习活动要与说、读、写等各项训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现到语言学习上,就是要在听的基础上发展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这就要求听力课的练习不仅有听,还应有其他的形式。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方式:

1.听和说的结合。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难度、学生的程度和年级的高低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昕/答训练,根据所听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有关Yes/No问题、W/H问题、深层理解、归纳性较强的问题。二是听/重述训练,要求学生重复听到的材料内容,可以锻炼听力的精确性,并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三是听/复述训练,要求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将听力材料的内容重新组织,并完整地表达出来。四是听/表演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听懂、记住材料内容,而且还要进行角色化的模拟交际活动,是听力训练中一个较高层次的练习方式。

2.听和读的结合。要求学生找出听力材料与阅读材料的区别,根据阅读材料找出听力材料的问题答案,根据听力材料找出阅读材料的错误等等。这一结合也常用于阅读课教学中。

3.听和写的结合。主要培养学生准确记录材料内容的能力。在初中阶段一般只能进行听写、填空、完成句子或段落等方式的训练。

4.听和译的结合。进行外语同母语问的转换是实现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高年级、程度较好的学生单独进行。

三、精心选择听力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真正实现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下的听力训练

虽然现行教材每一课后均配有相应的听力练习,但我体会到由于练习的题型较为单调(小学至中学基本一致),词汇量少,内容尚局限于阅读课文所提供的材料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尝试将课本中的听力训练作为指导学生掌握提高听力的方法、复习阅读课知识的一种基础训练,而选用更多的补充材料来充实听力课的教学,在选材上我通常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1.材料内容要生动有趣,接近学生的生活;难度以接近中等学生水平为宜,使学生易于接受,能长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材料的长度不宜过长,以12分钟为宜,词汇量主要是常用词汇,要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扩充。

3.尽量采用原版磁带,保留材料的背景,这样可以提高真实性,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材料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并且熟悉英语国家人士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有助于其“说”的能力的发展。

实际教学中,我运用较多的是《New Concept English》和《Step by Step》。

四、听力教学中要注意处理的两个关系

1.师生的地位关系。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进行交际,因此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听力课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教师是引导者,按照设置好的步骤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教师是组织者,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中心。

2.听力课与其他类型课的关系。按照现行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在每一单元都安排有1节听力训练课,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巩固、提高。但这并不是提高学生听力的唯一机会和唯一途径,可以将其视为整个听力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而真正对学生的听力提高起潜移默化作用的,则是其他课型中用到的各种听力训练方式(如课堂用语、听写、阅读理解等等)。所以绝不能将听力课与其他课型割裂开来,顾此失彼。

总之,听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听力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则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而多,由点及面,反复循环;听力教学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听的有效输入是为了最终更有效地输出。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应将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整体。

【参考文献】

审视近几年考生作文现状,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仍存在一些误区:

一、材料不充实。(1)无“材”可用。考生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榨”不足八百字;即使满足字数要求,也是胡拼乱凑,言之无物,内容空泛。(2)材料角度单一:有人物事件,无名言警句;有中国事例,无外国事例;有古代事例,无现代事例;有正面事例,无反面事例。材料角度单一,势必削弱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

二、材料不贴切。(1)不注意紧扣中心选材,所选材料与中心不甚吻合;(2)不注意材料合理取舍,材料详略处置不当,材料与中心若即若离。材料不贴切,乃选材之大忌!

三、材料不典型。(1)无病。有些考生肚里空空如也,临场只得胡编乱造,诸如我有个邻居如何如何,我有个同学怎样怎样;(2)材料低幼化。有些考生作文选材不外乎与儿时小伙伴钓龙虾、捉迷藏之类,与小学生作文无异,令人啼笑皆非!

四、材料不新鲜。

有些考生总喜欢拿“老掉牙”的材料说事:讲“爱国”即屈原,讲“执着”即司马迁,讲“忧民”即杜甫;讲“勤奋”即爱因斯坦,讲“好奇心”即牛顿,讲“自强不息”即海伦?凯勒……这些材料不可谓不典型,但材料大撞车,自然就不新鲜,也极易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作文等级。

五、材料不概括。

议论文举例论证时,有些考生对材料不加取舍和概括,一则材料差不多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过于冗长,有损议论文文体特征。

六、材料不分析。

有些考生作文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缺乏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点化,材料与材料无必然联系,材料与观点相互脱节。

七、材料组织无序。有些考生作文虽然材料丰富,但材料组织缺乏合理的时空顺序,妨碍文章的逻辑性,导致杂乱无序。

针对上述误区,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上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拓宽作文素材积累渠道

(一)关注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语),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考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考生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观察、感悟身边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可通过参观、访问、旅游以及浏览报刊、网络、电视等),把握时代主旋律,让自己的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鲜明的个性风采。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苏北有位考生机智地将选材定格在自己曾经经历的麦收生活上,抒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这篇近乎满分的佳作,赢得作文阅卷组负责人何永康先生的高度赞誉:这是关注自己个性化生活的极好明证!还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重视阅读。阅读是考生开拓知识视野,促进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

1.重视课本阅读。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是考生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聪明的考生,应该善于挖掘自己脚下的“金矿”,丰富其写作资源。以语文教材(苏教版)为例:(1)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名人事迹、重大事件。如文天祥挣脱元军羁押,九死一生,回归南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史铁生身残志坚,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卓有建树;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和平集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激情演讲,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喊出了时代最强音;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于众目睽睽之下下跪致歉,令人动容!……这些名人事迹感人至深,一旦作为典型材料用到作文中去,就会对读者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2)可以挖掘课本中的真情实感。如柯灵在《乡土情结》中对故土的眷恋,孙犁在《亡人逸事》中对含辛茹苦的妻子的深情悼念,杨绛在《老王》中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宽容……将这些真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渗透进考场作文,定能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激起强烈的共鸣!(3)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名言警句。就“先贤忧国忧民”而言,我们就能捕捉到以下素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凝聚着先贤思想智慧的名言警句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作文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往往会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严守作文素材的运用规则

规则之一:材料必须充实。记叙文(可以在主题统帅下写几件事,写成复杂记叙文)行文要讲究尺水兴波,要有典型的细节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最好正反结合),也要有理论论据(哲学原理、名言警句)。材料充实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更有力地论证观点,当然也容易满足作文字数要求。

规则之二:材料必须贴切。材料贴切是作文成功的基本条件。(1)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高考优秀作文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避免题材“撞车”,至少有三条途径:(1)择取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的典型材料;(2)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审视,可能平中见奇,常中见新;(3)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容易凸显文章个性:记叙容易流露真情实感,议论容易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规则之五:材料必须概括。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其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因此文中举例必须具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考生善于抓住材料关键点(何人何事)进行概括叙述,切忌细节描写!对于记叙文中的素材,也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做到详略得当,杜绝面面俱到。

规则之六:材料必须分析。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训练,要让阅卷者在极短时间内意识到考生作文表现什么主题,论证什么观点,为此,记叙文就必须“画龙点睛”,议论文就必须对材料进行恰当分析,让材料与观点之间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有效地论证观点。材料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等等。

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克服,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以“剪贴报”为载体,引领学生积累社会热点素材,训练多角度立意、命题,通过“时评”训练培摸索写作方法,探究写作思路,提升写作水平。

一、利用“剪贴报”搜集作文素材,训练作文思路

1.选材料要贴近学生自身,使自己有话可说

学生“剪贴时报”要围绕“健康成长、人文情怀、人与环境、社会热点”筛选新闻事件材料。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不能漫无目的,随意选材。选材一定要适当,要有题可拟,有话可说。如2012年12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独腿教师撑起一个教学点”的报道:

2012年12月6日,江西省九江市,一个教学点,16个孩子,一名教师,老师只有一条腿。在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清湓小学,右腿高位截肢的民办教师陈新年,独自撑起了这个教学点的日常教学工作。他拄着双拐,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站了29个年头。

陈新年老师今年56岁。9岁那年,一场车祸碾碎了他的快乐童年。陈新年残疾了却没有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高中毕业时,国家没有恢复高考,陈新年只好回乡务农。

1983年,在有关部门的照顾下,陈新年成为清湓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当时,学校有200多名学生、十余名教师。近年来,随着农村教学点的缩减,清湓小学现在只保留一年级和学前班,16个孩子一起上课。“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在教学点上课,我就会一直坚持教下去!”陈老师说。

【分析】从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多个话题,如:①执着坚守,奉献大爱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③身残志坚,百折不挠④抗争命运,顽强不屈⑤品格高尚,师中楷模⑥关注教育,以人为本⑦播撒关爱,情暖人间⑧敬业执着,播撒希望。

因此,学生在选择“剪贴材料”时,尽可能以人物故事为核心,以单个材料或多项材料整合为目标,从材料中选择多个切入点,给自己选择适当的作文话题。

2.选材要突出人生励志和社会道德价值观趋向

近几年高考作文材料更注重引领学生关注社会风尚与崇尚道德品质,使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作文材料趋向于社会热点,一个材料多个角度,目的让学生有话可说。2012年新课标试卷就从油漆工和船主的角度切入,范围宽泛,可写话题较多,从材料中可提炼出“责任、细处见品质、良知、善存人间、与人为善、敬业、感恩、举手之劳(爱心、细心)、做好身边小事、瞬间见永恒、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话题。

二、充分利用“剪贴报”材料指导学生立意、拟题

1.怎样审题立意

所谓的“审题”就是审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的话题。那么,怎样才能审好材料找准切入点?我以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抓中心事件。就是看材料主要说什么事情,讲什么道理,从理中提炼话题。第二、抓对象。就是看材料中有几个描述对象,从对象的角度结合材料的整体加以立意。第三、分主次。阅读材料要分清对象的主次,立意要先主后次,尽可能从主要对象入手。第四、抓关键。就是要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比如议论句等。阅读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第五、辨是非。揣摩材料的情感倾向,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第六、找原因。俗语“无因不成果”,依据材料分析找原因,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第七、异中找同。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2.“八字”拟题,简洁醒目

文章的题目是点亮篇首“一盏灯”,它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拟写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拟题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拟写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要落俗套。标题不能过长,过长则显得松散。标题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含蓄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且能加深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结合作文实践,根据拟题的要求,我以为用“八字拟题法”能使学生尽快把握话题,并且题目准确贴切、简洁醒目,新颖诗意。“八字拟题法”运作方法如下:

(1)句式组合法。就是拟写作文题目可以采用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组合成前后两个词组,共八个字,前面词组将话题嵌入,后一个词组立意升华。拟题一定要“宽题走窄路”,不要外延无限扩大,要根据切入角度,写作范围越小越便于把握。如:“生而不怨,死而无悔”“信以处世,诚至金开”“自立于世,自律于己”“正视错误,问心无愧”“锲而不舍,化茧成蝶”。

(2)词根扩展法。就是以材料中切入的话题为词根,前后扩展,快速,准确,不易离题,便于把握。如以“诚信”为话题,可以这样拟题:“坚守诚信,弘扬美德”、“心留诚信,沉稳做人”等。

(3)偶句组合法:就是结合话题,组成对偶句式,可严对,也可宽对。如“挥刀斩索,搭桥渡人”,“月圆是诗,月缺是画”“明镜照己,昏镜照人”。

(4)观点凸显法:拟题最好能突出观点,以观点性的短语作为题目,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写作时也容易集中笔力,不易走题。如以“挫折”为话题,可拟题“笑对挫折,永不言弃”“战胜自己,成就未来”等。其实,前面三种拟题法所拟定的题目都可以成为文章的观点,成为作文写作的核心。

举例:

“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

沃尔夫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专家,一次他的弟子罗蒙诺索夫在德国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狂妄地批评他的老师是个“保守的老头儿”,并毫不客气地指出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一时间,欧洲舆论界哗然。随后,沃尔夫举行了一次演讲,人们以为他会狠狠教训一下“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可沃尔夫平静地说:“那篇文章是我推荐给《德国科学》发表的,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敢向老师挑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分析】这则材料可以从老师和学生的层面立意拟题,能够提炼的话题有:挑战、敢于质疑、勇气、表现自我、走属于自己的路、标新立异、广开言路、宽容、大度、谦虚、恩师难觅、直面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逆耳忠言、助人成功。

拟题:①闻过则喜、从善入流②虚怀若谷,有容乃大③宽以恕人,容以待人④敢于挑战,赢在超越⑤坚持真理,敢于创新⑥敢于质疑,寻求真理⑦宽容待人,笃定一生⑧自我剖析,卓越成才⑨尊师重道,虚心接纳。

三、利用“剪贴”材料,巧饰凤头展才情

所谓的“凤头”就是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议论文开头要短、快,要简洁明了。“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开篇确定中心,便于把握,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下面介绍七种入题方法:

1.从材料关键词引出中心论点

圣贤目光,纯正我心

沐浴着圣贤的目光,我们一路走来,挥抹耳畔的喧嚣,了却心中的杂念,一路上,我们丰收甜美,收获着辉煌。(关键词引入)圣贤的目光,是思想,是智慧,沐浴我们成长,启迪我们前行。(过渡)圣贤目光,纯正我心;养就品德,万里行舟。(观点)

评析:这段直接从材料的关键词“圣贤目光”入手,讲及圣贤目光对我们的作用,最后引出中心论点:圣贤目光,纯正我心。

2.从材料关键内容引出中心论点

利令智昏,三思而行

12月4日下午,广东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内衣厂员工陈某蓄意纵火,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1人受伤。谁又能料到,纵火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员工讨欠薪未果而报复老板呢?(概述材料)可见,慎而行之的重要性。莽撞行事,所酿成的祸患不可谓不使人警醒。(过渡)古人云:每事必十思。利令智昏,三思而行,要常萦绕在人们的耳边。(观点)

评析:这段是将题目所提供材料的关键内容简要复述出来,引出“利令智昏,三思而行”的观点,接着从做事角度阐释出中心论点:我们做事要三思而行。

3.从简述一则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努力践行,创造美好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都想到南海去。穷和尚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富和尚却只是“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并没去成。(故事引入)可见,行动远比其他条件重要,迅速而努力付诸行动才会有好结果。(过渡)因此,我们行动做事要勇于践行,方能创造美好人生。(观点)

评析:这段从简单复述一则寓言入手,用“可见”一词引出话题:迅速而努力付诸行动才会有好结果。最后明确观点,这是一种用一个素材引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4.从社会生活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消除偏见,团结互助

12月3日发生的切糕事件激起了中国广大网民的公愤,这次事件涉及到公安部门行政效率问题、民族问题、地区歧视主义问题。(概述材料)可见,经济的落后不应该带来偏见,各民族应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带有色眼镜看人很不足取。(过渡)因此,我们各民族都要消除偏见,团结互助,共建和谐美好的祖国大家庭。(观点)

评析:这段先介绍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民族歧视;再从中扣住这种现象说出歧视的原因,最后以点带面,引出中心论点:消除偏见,团结互助。这是一种由社会生活现象引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5.用排比引出中心论点

承受压力,搏击腾飞

访风景名胜,常见巨石下曲生一松,昂然上长;听名人事迹,常有坎坷中铸就辉煌,光芒四射;遇敌侵、震灾,常喜国人们空前团结,抵御取胜……(排比引入)可见,压力之下,常生动力。(过渡)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勇于承受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奋勇拼搏,腾飞冲天。(观点)

评析:这段用“常见”“常有”“常喜”三词串连松树、名人、国人三种有共性的现象,得出结论“压力之下,常生动力”,从而引出中心论点:生活中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奋勇拼搏,腾飞冲天。这是一种用排比引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6.用诗句、对比引出中心论点

恪守承诺,诚实守信

《史记》上载:“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因而流芳百世。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又云:言必信,行必果。(诗句引入)可见,恪守承诺一直受人们的推崇,也镌刻于人们的灵魂深处。(过渡)所以,我们为人做事要恪守承诺,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观点)

评析:这段先用一个事例、两句名言,引出“恪守承诺”的话题;最后亮出中心论点:要重申恪守承诺,诚实守信!

7.用人生思辩引出中心论点

立足角色,放飞个性

一、有核心的探究目标是有效探究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如我们组准备用哪几种材料,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制定实验的计划和方案。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能及时做出分析判断。

二、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奏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联结师生的纽带,是架向最近发展区的桥梁,也是探究中激发潜质、训练思维的常用手段。怎样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前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科学问题。

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为学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两个马铃薯和两杯一样多的水,问学生:“把马铃薯放入这两杯水中,猜一猜会怎样?”学生纷纷猜测,大部分说是大的会沉下去,小的会浮起来(根据上一课的教学,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教师请学生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可以有不同的放法),学生放完后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老师,我们发现无论是大马铃薯还是小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都是浮的,放在2号杯中都是沉的。为什么放在1号杯中会浮起来,放在2号杯中会沉下去?”

在此案例中,教师没有“逼”学生提问题,而是通过创设的情景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学生很快就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科学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学校条件、当地环境资源等情况出发,精心准备探究材料,切忌“多而烂”,应做到“少而精”,真正使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经历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木板、小刀、泡沫塑料、钉子、石子、小皮球、回形针、橡皮泥、锡箔等材料,有些材料能浮起来的,有些材料能沉下去的,还有些材料既能浮起来又能沉下去的,还有一系列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材料和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行研究的环境。

四、必要的课堂规则是有效探究的保障

在课堂中建立一定的课堂规则是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1.倾听的规则

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倾听教师的讲述,而不习惯倾听学生的发言。在小组合作或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只顾自己抢着发言,却不去关注别人说些什么。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如:随时请学生复述前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表扬复述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强调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等。

2.叫停的规则

一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由几个活动组成,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了,如果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实验中,就会影响下一个活动的开展,因此,“叫停”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调控手段。叫停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直接叫停,也可以在活动前就说好等音乐响起或音乐停止时就停止讨论交流,停止实验,并把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到实验桌的中间,这样就减少了实验器材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干扰。

3.及时记录的规则

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因此,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往往都要设计实验记录单,要求学生在实验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只有及时记录。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五、调控和指导是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论文摘要: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文作者以问卷调查了两位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课堂观察工具评佑了其教学过程,以考试成绩检测了其教学效果,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1介绍

教学理念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充分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体现为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做的准备及所创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协作,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课题尝试研究大学英语不同的教学理念,及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出较好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不少人研究了教学理念,研究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关系。peacock,纵向研究了i46名外语教学教师对二语教学的理念后认为,教学理念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必需消除有害的教学理念。rim-kaufman and sawyer考查了教师的理念,态度,优越性是怎样联系的。他发现使用与理念相应的教法的老师显示了理念的更大作用和教学的优越性。basturkmen, loewen & e1-lis, rod ,进行一个个案研究,调查了三个教师关于二语教学中中级水平的交际课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重点。结果表明关于教学重点的信念和教学的实践有一点点的相关。ertmer,赞成说这样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呈现了教师教育信念的观念的重要一步。wiebe berry调查了有关写作过程教学的教育信念和教学实践的联系。发现虽然教师们在教学法上观点一样,但实际教学方法并不一样。苏秋萍主张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理念系统。郑新民,蒋群英口,探讨了教师理念是怎样明显地或不明显地指导他们的教学法和教学实践。

总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同他们的教学理念一致,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考虑学生的信心,上课的进度影响了教学理念的实施。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本项目试图研究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称及教学效果三者的关系。

3研究设计

本课题从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揭示三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主要手段为调查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查不同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比较这些教学过程;研究这些教学效果及差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好语言基础,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为:①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哪些教学理念?②不同的教学理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③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抽样研究的对象为武汉大学大学英语部两位老师(a, b)、两个班的学生。首先进行的是问卷调查。接着是课堂观察,观察时间为一学期。在课堂观察时,使用的是allen, frohlich, spada设计的"colt”教学评估工具。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

4研究结果

4.1教学理念对比

本项目设计的调查问卷有10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目标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语言。第三个问题是你对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怎么看。a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要达到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b老师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要求达到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是要提高他们生活中的想象力,思索能力。第四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a老师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助者。b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启示而不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a老师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b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思考者,回答者。第六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达到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b老师认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更多的思考语言和人生。第七个问题是备课设计。a老师认为是任务型教学备课。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型备课。第八个问题是关于动机。a老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主要动力。b老师认为竞争是主要动力。第九个问题是你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b老师认为是老师传授知识。第十个问题是教学效果怎样确定。a老师认为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b老师认为学生的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问卷来看,a老师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课堂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b老师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

4.2教学过程对比

为了论证两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过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组织。a教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52.7%, b老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73.2%, b老师比a老师更以课堂为中心。a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28.7%, b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8.2% 。 a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10.1%, b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4.4%, a老师比b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第二部分是课堂上学生五项技能练习情况。a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34.7%,口语占用了23.6%,阅读占用了3%,写作占用了2.5%,听说占用了12%,听说读占用了15.3%o b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63.6%,口语占用了10%,阅读占用了10.2%,写作占用了1.1,听说占用了3.6%,听说读占用了5.7% o b班听力的时间,阅读时间比a班长,说明b老师重视语言的输入,而a班口语时间,写作时间,听说时间,听说读时间比b班长,a班老师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

第三部分是教学材料使用情况。a老师使用的教材占43.24%,其它语言材料16.89%,听力材料9.78%,视频材料10.73%,音乐材料2.07%,图片材料7.32%,网页材料3.16%o b老师使用的教材占5.32%,其它语言材料72.03%,听力材料12.95%,视频材料4.12%,音乐材料0%,图片材料1.04%,网页材料2.31%。 a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完成教材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b老师补充的材料多一些。

第四部分是课堂内容。a老师课堂管理占2.3%,语言处理占63.4%(其中语言形式占26.1%,语言功能占17.2%,篇章结构占10.3%,社会语言学占9.9% ),话题处理占13.4%(其中狭义话题占2.6%,有限制的话题占4.1,广义话题占6.8%) 。b老师课堂管理占2%,语言处理占48.5%(其中语言形式占35.2%,语言功能占17%,篇章结构占4.3%,社会语言学占2%),话题处理占21.7%(其中狭义话题占3.5%,有限制的话题占6.6%,广义话题占11.7%) 。 a老师语言处理的时间比b老师长,说明a老师重视语言的学习。b老师的话题范围比a老师宽。a老师以语言练习为主,b老师以介绍知识为主。

由此看来,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同他们的教学理念基本一致。a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而b老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理念明确了他们的教学概念,影响着他们如何展开课堂教学的实践,如何影响教学的过程,那么教学的过程会不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呢?

4.3教学效果对比

本文提及的效果,主要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首先对比两班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班的二级期末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两个班的三级成绩作为后测成绩。然后分别比较两个班自己的前测和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班前测成绩无差异。两个班的后测成绩有差异。a班比b班提高的快;a班听力提高的幅度比b班要大;a班的三级阅读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a班的三级词汇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

统计结果表明,a老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近期效果来看,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从远期效果来看,社会能力和应用能力会同样提高。

5研究结论

5.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运用语 言的能力

大多数结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建立一个复杂的理解过程或构建自己的学习语言。因此,学习者是自己扩大知识而不是直接的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学习者经历了对语言的未知发生的好奇心,当这些语言方面同他己有的知识不匹配时,他就会怀疑并同其发生冲突。那么他就会被触动而去体验它,实践它以致发展,完善那些己学的语言的普遍性的,可预测的规律。显而易见,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而不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或具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教师观察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求教,让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批判性地思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挥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结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才会有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由教师控制课堂。学生是依赖型的,被动型的。教学的重点放在信息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情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了课堂互动

一、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的基础题型。它主要包括最佳选择、否定式选择、概念选择、排序式选择、组合式选择、材料(图表)式选择等几种题型。

最佳选择和否定式选择题型主要通过认真读选项来选择答案。最佳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性,选项都是正确的,但只有一项完全符合要求。在题干中多有“最能反映”“最主要”“最重要”等表示程度的词语。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

否定式选择题在题干中都会含有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不是”“不正确”“没有”等词语。但学生却总习惯性地从肯定的角度去选择,造成丢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此类题型时,可以采取逆向推法。

概念选择、材料(图表)式选择题都要对题干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概念选择题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要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实质”“目的”“标志”“特点”等关键词。

材料式选择题需要从提供的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像等)信息中弄清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与相应的所学知识联系。主要是检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组合式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选项充分运用排除法来选择正确的选项。

二、归纳列举题

这一题型主要就是写出符合某一条件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相应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内容相结合。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材料,它的类型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或漫画材料、数字材料等。第二部分就是设问,利用给出的材料,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回答。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在解答材料分析题时,首先要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抓住材料的核心。同时也要注意阅读材料的出处,以及省略号前后的文字,这也可能是抓住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关键。如果是图片或漫画材料,不要只注重图片,更应该把重心放在提供的文字信息上。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与相关知识点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其次,要组织答案。根据每个问题的具体指向,进行组织答案,语言要言简意赅。第三人称、地名、历史事件等专有名词要书写规范。开放性问题,观点要正确,要围绕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答题。

关键词: 英语教材 教材评价 系统功能语法 纯理功能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它是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材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强与弱。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教材的时候,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必须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和日益开放发达的教材市场,使得外语教材琳琅满目。据统计,本世纪初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小学英语教材有30套,初中教材有10套,高中教材有7套。[1]教材的多样化,虽然有助于学习的个性化,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将有越来越多的责任,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材评价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对教材给予随意的印象性评价。但是当前的教材评价系统多是理论思想的介绍,而实际教材评价方法的介绍却相对较少。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为指导思想,构建教材评价的具体模式,并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1.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

不同于传统的语法思想和Chomsky的转换生成理论,Halliday创建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隐含在表层信息下面的深层意义。正如Halliday自己所说的(1994:xv):The aim(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has been to construct a grammar for purposes of text analysis:one that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say sensible and useful things about any text,spoken or written,in modern English.[2]也就是说,他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的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各种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种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Thompson、黄国文、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李战子等都曾对这三个纯理功能作过阐释。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3][4][5]

这三种纯理功能不分主次,共同揭示了语言的种种用途和本质。

1.1经验功能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如上文所述,就是用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经验功能在语言系统中主要通过及物性来体现。

及物性(transitivity),狭义上指的是一个动词是否需要接宾语。但是在经验功能里,及物性是一个对主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的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通过及物性这个系统,人类的经验可以归类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表示的是做某件事的过程,它一般由动态动词(physical action),如running,throwing,cooking,动作发出者,即“动作者”(actor),以及动作“目标”(goal)构成。在物质过程中,动作者是必需的,而目标则是有选择性的,即有些句子没有“目标”。见Figure 1.1。

Figure 1.1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如see,like,know等。它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senser),一个是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见Figure 1.2,Figure 1.3。

Figure 1.2

Figure 1.3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它一般含有一个表示“属性”(attribute)的成分、“载体”(carrier)及一个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见Figure 1.4。

Figure 1.4

在Figure 1.4中,“This is Liu Yun.”表示的是具体身份的确定;“I have a cold.”表示的是一种归属关系;“I am sorry.”体现的是载体所处的一种状态。

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它的过程模式通常是“行为者+过程”,例如:She laughed heartily.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它由“讲话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组成,例如:He told me a joke.

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如:There is a cake on the table.

1.2人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体现在它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对事物的推断,以及在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提问者或回答者等。语言的具体交际功能取决于人际功能的“语气”(mood)。语气由“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构成,限定成分属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是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一个句子由语气和“剩余部分”(residue)构成,语气在语言的人际功能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语和限定成分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语气。见Figure 1.5,Figure 1.6和Figure 1.7。

Figure 1.5

Figure 1.6

Figure 1.7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当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则为陈述语气;而如果限定成分在主语的前面,就是疑问语气。

1.3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实际上就是指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语篇功能看来,每一个句子的出发点都是“主位”(theme),其他部分就是“述位”(rheme),因此句子的结构就是“主位^述位”(符号^表示左边的成分比右边的成分早出现)。见Figure 1.8。

Figure 1.8

主位具有标记性:充当主位的成分恰好是句子的主语时,这样的主位是无标记主位(unmarkedness);当其他成分作主位时,这样的主位就是有标记主位(markedness)。在Figure 1.8中,句子“This is Liu Yun speaking.”和“I have a cold.”是无标记主位;而“Who is that?”和“How do you feel?”这两个句子,因为它们的主语that和you都不在主位上,所以属于有标记主位。

2.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与教材要求

根据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英语课程的目标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等。

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3.教材分析评价过程

笔者将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思想,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人际功能的语气和语篇功能的主位三个角度对一则小学英语对话进行分析,进而评价该对话是否符合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则对话是从现行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PEP)》(供三年级起始用)中随机抽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PEP)》是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学衔接教材。这套教材的小学部分共八册,每学期一册。下文所分析的对话选自六年级下册,这是供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的学校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使用的。

为了方便分析,在此本文把该对话作为一个文本对待,而把如hello,yes,really,bye,thank you等看成是言语过程。

Teacher:[1]Hello.[2]Who’s that?

Liu:[3]Hello.[4]This is Liu Yun speaking.[5]I have a cold.[6]I can’t go to the party.

Teacher:[7-1]I am sorry to[7-2]hear that.[8]How do you feel?

Liu:[9]I have a sore throat.

Teacher:[10-1]I hope[10-2]you will get better soon.

Liu:[11]Thank you.[12]Is everybody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having a good time?

Teacher:[13]Yes.[14]Zhang Peng is playing the piano.[15]Chen Jie and Mike are singing.[16]John is dancing.[17]Ed is opening a present.[18]Amy and Wu Yifan are playing games.

Liu:[19]I want to come,too.

Teacher:[20]Don’t be sad.[21]We will give you a surprise.

Liu:[22]Really?[23]What will that be?

Teacher:[24]Just wait and see.[25]Get well soon.

Liu:[26]Thank you again[27]and say hello to my friends.[28]Bye.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英语(PEP)》六年级下册P67。

3.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一个用来描述句子的系统。根据及物性,此文本中的28个句子可以归类如下(Figure 3.1)。

Figure 3.1及物性分析

Figure 3.2

从Figure 3.2中可以看出:

(1)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三足鼎立,分别占31%、28%和25%,共占所有过程的84%。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了该材料以描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事物间的关系为主,因而语言就比较形象、直观、具体,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征;言语过程的使用体现了该材料的交际性。

(2)材料中所出现的动词,特别是物质和关系这两大过程中的动词,全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动词。如物质过程中出现的go,come,give,play,sing,dance,open等都是英语词汇中描述动作的高频词;而关系过程中出现的(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动词归纳起来只有三个:be,have和get。这些英语一级词汇的出现和反复使用证明该材料的语言简单,适合于小学生学习。

(3)材料中除了[7]和[10],其他的句子都是一个句子就是一个过程,这样简单明了的结构容易为小学生所掌握和理解。

(4)在材料中所出现的过程里面,心理过程所占比例最少,只有16%,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完全,也就很难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果过多的出现这类句子,就会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阻碍他们对语言的掌握。

3.2语气分析

我们在生活中利用语言跟他人进行沟通、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但是无论如何,语言所体现的交际角色归根到底只有两个:“给予”和“求取”。要判断讲话者是给予还是求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句子的语气来确定:如果是“主语^限定成分”,即陈述语气,那么就是给予;如果是“限定成分^主语”,即疑问语气,那么就是求取。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祈使句和hello,yes,bye视为陈述语气,将[22]really视为疑问语气。(见Figure 3.3)

Figure 3.3语气分析

Figure 3.4

从表Figure 3.4和材料中可以看出:

(1)该材料中陈述语气占82%,说明在信息交流中,以求取信息为引子,以提供信息为主,符合对话的特点;同时陈述语气的大量使用也利于小学生提取信息,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

(2)该材料的28个句子中,代词作主语的(包括省略的)有18句,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为主的,有14句,占总数的50%。这表明该材料主要是围绕着对话双方展开的,旨在介绍各自的情况。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比较真实、自然、地道,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限定成分是指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其中时态主要有三种:现在、过去、将来,其意义是讲话时的现在、过去、将来状态。材料中的所有句子大部分采用现在时(包括一般体和进行体)。现在时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信息交流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状况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便于小学生理解,因为小学生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表述尚无法完全区分和辨别。

3.3主位分析

主位-(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述位系统以讲话者为标准,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指讲话者讲话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指讲话者围绕起点、题目所要讲述的内容,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材料的主位分析来揭示信息的传递与话轮的转换情况。

Figure 3.5主位分析

Figure 3.6

从Figure 3.6可以看出:

(1)无标记主位的句子占大比例,这证明了该材料的组织方式简单,容易为教学对象所理解,符合小学生的求知要求。

(2)三个有标记主位分别由表语、状语和表语充当,这些都是未知的信息,从而产生了新的话轮内容。而且,该材料的主位推进模式为放射型和阶梯形交互使用。放射型的主位推进模式指的是几个句子的主位相同,而述位不同;而阶梯形的主位推进模式则是后一个句子的主位是前一个句子的述位。通过阶梯形引出未知信息,再通过放射型提供新信息,不断地推动着对话的进行,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符合对话形式的特点。以第一个有标记主位为例,其主位推进模式可简化为如Figure 3.7示并可简化为Figure 3.8。

Figure 3.7主位推进模式

Figure 3.8主位推进模式简化图

(3)虽然材料中的[1]、[3]、[13]、[22]和[28]不作主位分析,但是它们可以被当做语篇成分和人际成分,在材料的组织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些表达都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用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小学生接触这类用语,有利于他们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

3.4评价教学材料

现行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教材应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教材的语言应该具有实践性、交际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等,应该能促进学用结合;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则对话的特点:(1)这则对话虽然只有28个句子,但是它既包含了口语交际的习惯用语,又包括了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知识,把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话题交织在一起,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运用紧密地联系起来。(2)话题涉及打电话、生病问候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注重实际运用。(3)语言材料的组织结构简单明了,语言直观具体,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4)通过对话这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需要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5)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材料中嵌入一定的“文化内容”。因此,这则对话符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作为教学内容供小学生学习。

4.结语

外语教学的好坏和成败不单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取决于教学大纲、教材等因素。其中,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主心骨、指导思想;教材则是载体,它是“在一定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有关学科的数量巨大的知识予以选择和组织,以学生所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加以陈述,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认识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6]。所以,教材的评估、选用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推进教学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

但是,当前的教学材料来源广泛、内容繁多,如何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员重视的问题。教材的选择和评价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一般来说,教材的评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教材使用的对象是谁;(3)教材的内容如何选择;(4)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和次序怎么样,等等。由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性,它以语言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因此可以将之应用于教学材料的评估。在评价某一教学材料时,我们可以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特别是其中有关语言的纯理功能的理论为指导,对该教学材料进行语篇分析,确定该材料的难度、特点,以及该材料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教学材料的修改、取舍、采纳、引进与否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道义,龚亚夫,张献臣.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69-75.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xv.

[3]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2000.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