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经验交流材料结尾诗句]立春诗句古诗范文

"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话题,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 (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即人们把汉浯四声分为两类, “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三、对仗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其形式主要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这里不作详论)。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掉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己打乱) (唐 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步,找出“韵脚” (“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乎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萆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 钱塘湖春行(原涛)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 吴起白烟。 陶 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 ? 选项:A 东 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 “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 (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高中生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1.用读、唱、吟、舞四种方式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古诗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导古诗

小朋友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名句吧?今天我们开一个“小小赛诗会”,希望每位同学能背一首古诗。孩子们,你们背得真好!老师也来背一首,请大家认真听。(师背诵《春雨》)请问这首诗是写那个季节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春晓》。

师生共同写课题。

二、趣学古诗

(一)读诗

1.正确读,读得流畅。

师:请打开《经典伴我成长》第6页,仔细看拼音,把这首诗读准确、读流利。

学生读古诗。

2.节奏读,读出韵味。

师: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也很重要。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图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课件)

学生根据节奏示意读古诗。

3.平仄读,读出意境。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读诗的吗?(播放音乐,师加手势范读)

师:我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是呀,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律诗讲究一三不论,二四五分明。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上的平仄规律试着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生看着大屏幕上平仄规律,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古诗。

(1)生读第一句。(加手势)

师:为什么把“眠”字读这么长呢?那你能读出这长长的一夜吗?

生跟着老师的手势(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读。

师:我听着你把“觉”也读得很长,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把诗人睡得很香很沉读出来吗?

学生开火车读。

(2)学习第二句。

师:发挥想象,春天来了,__飞回来了,__飞回来了,__飞回来了。(出示课件)

生完成填空。

师:这么多的鸟儿发出各种各样动听的声音,好像是在开一场音乐会,诗人听了心里会感到非常――高兴、开心。

师:(相机板书“高兴”)你能把诗人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分组读第二句。(加手势)

(3)学习第三句。

师:听着动听的鸟叫声,诗人突然想起昨天夜里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加手势)

师:风雨声怎么没把诗人给吵醒呢?这就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把“声”读得长而轻。

女生齐读。

(4)学习第四句。

师:这时诗人突然想起了什么?现在请大家推开窗户,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院里都种了些什么花?

生想象回答。

师:此时,诗人最担心什么?(相机板书“花落”)那究竟落了多少花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全体学生跟老师手势读最后一句。

师:看到那些掉落下的花瓣,诗人心里觉得很――

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惋惜”)孩子们,学完这首诗,你知道“晓”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春晓”就是――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春晓》,去感受那个春天的早晨吧!

生齐读古诗。

(二)吟诗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这么好,真像一位小诗人!如果把这首诗吟一吟,就更有趣了。

生自由练习并展示。

师:孩子们,你们吟得太精彩了!老师告诉大家,古诗还可以一唱一和地吟。

(三)唱诗、舞诗

师:孩子们,古诗不光能读、能吟,而且还能唱、能舞呢!想不想试试?

生自由创编并展示。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老师也给这首诗创编了动作,想不想跟老师学学?

(播放音乐)

师:孩子们,请全体起立!让我们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生跟音乐边唱边跳。

三、趣结古诗

(音乐渐弱)

一、以画点题,理解关键词语

在教学杜甫的《春雨》时,我们除了抓住“好雨”这一关键词语,还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画,看看春雨正落在哪里?学生很快说出落在花上面,落在草上面,再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春天的课文,想象落在哪些花上?落在哪些树上?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当春雨落在上述这些花草上有什么好处,有的就说可以让花草得到充足的水分,更好的生长,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说出这就是“好雨”。然后让学生再读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学生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画释题,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又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我也让学生看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一位古代的女子正挑起竹窗帘,而窗外桃花开得正美,两只小鸟在枝头上鸣叫,这对理解题目中“春晓”的“晓”(早晨)就比较直观、自然,而诗句“处处闻啼鸟”一句渲染出户外的无限风光,我们抓住“处处”一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找找近处鸟儿在哪里叫?进而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远处鸟儿在哪里叫?把学生带入了无限春光竟鸟鸣的灵动意境中。这样把比较抽象的古诗句在图画的帮助下变得很具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打下基础。

三、以画为辅助手段,提高学生背诵能力

学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推移,以往凭借机械记忆得到的知识也容易消失,也容易z忘,为了牢固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和记忆,在教学中我把图画引入到学生的背诵之中,如在教授唐代杜牧《山行》这首古诗中,抓住四句诗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的特点,我以国画山水的形式,一边画诗句景色,一边让学生看画背诵,当画完这首《山行诗意图》学生也把整首诗完整的背诵出来,再继续加强指导,学生加深了理解能够熟练背诵出这首古诗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把图画引入背诵的这种主动性,趣味性、理解性的记忆方式要比学生机械记忆的效果牢固和明显。

四、以画入诗,启发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可以窥见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出发点和抓手,欣赏与品读,创设情境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诗意的效果,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把绘画、欣赏与品读、创设情境结合起来的话,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国画山水。这一幅幅水色琳琳,清新俊逸,朴秀多姿的山水画能不引起学生的共鸣吗?当学生面对这些国画的时候教师还需煞费苦心专题讲解诗的意境吗?可以说是不需要的,因为只要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山水画,思维驱动他们主观能动的去思考。达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诗的意境也会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以学生的习作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诗拟题,锦上添花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用古诗句作题目,既能准确表达主旨,又能借古诗增加文章的知名度,引起读者的共鸣,可谓一石二鸟。我在训练学生拟题时,鼓励学生大胆用诗句拟题。先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出现的这类绝妙题目,带领他们欣赏、揣摩。如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巴山夜雨》等著名的电影便套用了古诗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是无情却有情》《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优秀考场作文,都是套用古代诗人的诗句而来的。

通过鼓励、学习,学生大多可以学会借用古诗名句作为文题,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有学生以《好雨知时节》为题,描写了春日绵绵的细雨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有学生的周记题目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细看内容,是某老师在开学至今的几周内从未提问过她。老师看了此文后,马上纠正了自己的疏忽。第二周,这位学生高兴之余,写下了《春风已度玉门关》,欣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以古诗句为题,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笔生花、锦上添花。

用诗词名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学生在写到适当的内容时,恰到好处地用诗词名句来为自己的习作命名,会让整篇文章灵动飘逸、富有诗意,还可以很明显地显示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拟题方法。

二、以诗入文,富有韵味

在习作中,引用一两句字精意丰的诗句,这就仿佛是一道菜肴中加入了提鲜的味精,习作立即变得富有韵味、魅力十足。具体做法:

1.引古诗开篇,先声夺人

在习作开篇就引用古诗中的丽词名句,以此领起全篇,往往能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增添文章的韵味,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一位学生写《欢乐的除夕夜》,开头是这样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人们喜气洋洋的欢声笑语,揭开了新春第一天的日历……借用古诗文开头,就能一下子拨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

2.嵌诗句入文,文采飞扬

古诗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巧妙地将诗句镶嵌在习作之中,可为语言涂抹灵动的风采,使文章文采飞扬、摇曳多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慢慢地厚积薄发,古诗句对学生的习作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现在,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如有学生写同学之间为琐事而发生争吵,于是在文中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学生写景时变杜甫的诗为“我家门前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感谢父母养育的习作写进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把古诗词名句巧妙地镶嵌到习作之中,习作便搭上了提升文化品位的“顺风船”。

3.用古诗结尾,画龙点睛

在卒章显志之处插上古诗名句,就会使之成为点睛之笔,收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名句对习作进行概括总结,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一位写《梅花》的学生活用了一代伟人的古体诗词《卜算子·咏梅》来结尾:“我爱梅花,爱她的纯洁,爱她的坚强,爱她的谦逊。我愿做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再在丛中笑。”这样的结尾韵味十足,具有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三、学作诗技巧,风景独好

我国古代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方法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指导资源。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咏进而了解古诗的一些写作手法,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运用,无疑对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古诗中学习修辞的方法,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的形象。古诗中多运用夸张、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从古诗文中提炼修辞方法,在诵读的时候老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能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妙处,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又使学生熟吟古诗,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素养。

我们可以从古诗的炼字、炼句、炼意和讲究谋篇布局的特点中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经过鼓励、训练,学生把所学、所悟运用到写作当中去,就能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现在上了小学,听着老师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因此也认识了李白、陆游、王安石等许多著名诗人。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词。我惊叹古诗词的驾驭艺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用简简单单的言语便把一幅江南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我更敬佩古人那高尚的情操,我曾经读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而被陆游的爱国热情感动的热泪盈眶。是的,古诗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我遨游其中,痴迷不已!

古诗词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 ,还给我天真烂漫的童年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呢!

记得去年有一次,学校组织了春游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太阳刚刚探出头来,路边的小草还含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小鸟在树上欢快地跳跃着,花儿展开着笑脸,一群群小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看着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说一句赞美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村烟”……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我突然想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便不慌不忙地说:“太阳才探半边脸,早有蜜蜂采蜜忙”,大家都让我这句不伦不类的打油诗逗得捧腹大笑。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竹林地里,有一只蝴蝶扇动着五彩斑斓的翅膀,慢慢地停落在一片竹叶上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想捉住它。“嘘”,我怕惊动了蝴蝶,示意大家不要出声,自己却不经意地说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因为有古诗词一路相伴,那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我们也玩得特别开心。

关键词:美;小学与教材;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3-01

1.反复吟诵,欣赏意境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它常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孟浩然的《春晓》语言浅显,浅到三岁幼儿皆可诵读,但是如果要捕捉其中丰富的意蕴,题旨与情趣却非易事了,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诗人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淡淡几笔写出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而要领悟、解读之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让学生反复诵吟,让学生欣赏到这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另外,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反复诵读,让学生美美地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读成诵,在熟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古诗。通过反复的读,要求学生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在读中真切体会到、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采用①让学生先欣赏,配乐朗读;②边听边想象,轻声跟着录音朗读;③欣赏彩色挂图,跟着录音朗读。三次朗读先后引导学生"感心""感事""感目",引领学生渐入佳境,在反复诵读中,在诗情画意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2.咀嚼诗眼,品味语言美

古代诗词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其传神之处大都在"诗眼"上,。为此,在教学古诗中,我们应从"字眼"入手,从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的美,品味其语言的精美。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者为何不用"映"、"射"、"照"?通过对比、想象、分析、体会到"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为什么不用"到",不用"来",不用"吹"呢?而最终用这个带有动静结合的"绿"字呢?"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还有《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句子中的"裁"字;"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钓"字等等。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从字眼中去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生动的同时,去认真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丰富的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3.创设愉悦氛围,体验情趣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很多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吟咏这些古诗,少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此,教学这些古诗时,老师要创设愉悦氛围,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人的感情,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引领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多让学生演一演并用铅笔做"衔"的动作,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与争论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衔"的意思,体会到"山衔落日"的美景。在教学《小儿垂钓》时也可叫同学学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诗意的同时,让学生画一画,把诗句变成优美的风景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通过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独特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情趣的美。

4.剖析如珠妙语,领悟哲理美

一、 趣意导入解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

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

生:正月初一。

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二、 初读古诗学字词

(一)准确流利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或难理解的字多读几遍。(生自读古诗)

师:(插话)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

(出示古诗,标注生字“爆、屠、符”,生领读。)

师:声音响亮清脆。读准了生字,诗句就能读正确、读流利。(生1读古诗)

师:字正腔圆,准确、流利。还有谁愿意来试试看?(生2读古诗)

(二)抑扬顿挫读古诗

师:他还稍微注意了停顿。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师范读,加手势)“爆竹声中一岁除”,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生2读第一句诗)。

师:有点味道了,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再读读。(生2再读诗句)。

师: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生各自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指名朗诵整首古诗)

师:掌声送给他,摇头晃脑的样子真像个小诗人。

(三)自我探究学字词

1.自学古诗,圈圈画画

师: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字或词,暂时读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在旁边打个“?”。(生各自默读,边读边思考,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共享,识字解词

(1)理解“屠苏酒”,学习生字“屠”

师:咱们来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屠苏”是一种“酒”。

师:能不能具体介绍介绍。(生都摇头)

师:看来大家都不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时候,人们过年时有这样的习俗,在除夕挑选最新鲜的屠苏草泡在酒中,到大年初一早晨,一家人围在一起,朝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喝下这新鲜的屠苏酒,据说可以驱赶瘟疫。“屠苏”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酒。

师:“屠”是生字,观察一下,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生:记者的“者”字上面加一个“尸”字。

师:你用的是部件记字法。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观察一下。

生: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尸”字的一撇要舒展,包住里面的“者”字。

师:那咱们就描红、仿影、临帖这个“屠”字。(师提醒写字姿势)

(2)理解“爆竹”,学习生字“爆”

师: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爆竹”的意思,“爆竹”是指现在的“鞭炮”,人们除夕放鞭炮,可以驱赶年兽。

师:你不仅知道“爆竹”现在叫做“鞭炮”,还知道“爆竹”在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这里的“爆”字是个生字,你打算怎样记住它呢?

(生分别以部件记字法和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爆”字,说说书写注意点。

生:“爆”字应该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要注意左窄右宽。

生:“爆”字上面的“日”字要扁一点,它最下面的部件不是“水”,像“水”不是“水”。

师:整体和细节都要关注。一起来书空“爆”字最下面那个部分的笔顺。(师生以儿歌形式书空;学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爆”和同音字“暴”在运用的时候容易混淆,咱

们来区分。(出示练习)

1.这场( )雨来得真够猛烈的。

2.学校里( )出特大新闻,黄倍佳阿姨要来和我们交流她的读书感受。

3.过年啦,小朋友们燃放烟花( )竹,不亦乐乎。

4.小雨这( )躁的脾气可要好好改一改哦。

(生分别解答,教师即时评价)

师:“暴”和“爆”,是同音字。与火有关一定会用“爆”,如引爆、爆炒、爆炸等;而“暴”用得较广,比如暴露、暴雨、暴涨、暴躁、暴发等。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在日常说话、习作中准确运用。

(3) 理解“一岁除”,拓展古诗句

师:继续交流,说说你理解的字或词。

生:我读懂了“一岁除”的意思,就是一年又过去了。

师:很多诗人在写诗时用“岁”来表示“年”。

(出示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刘希夷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师引读)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3. 质疑问难,释疑解惑

(1)查字典明意思,理解“瞳瞳日”

师: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打上小问号了?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生:尤铡#ㄉ都表示不懂)

师:看来这个词确实有点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印庇辛街纸馐汀T谡饩涫中我们该选哪一种解释呢?(屏显“印钡牧街忠馑迹

生:选第一种解释,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师:说说对“千门万户尤铡钡睦斫狻

生: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师:是呀,大年初一的早晨,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

(2)看插图明意思,理解“桃”和“符”,学习生字“符”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符”和“桃”我都不理解。

师:其实“桃”和“符”是指同一样东西,来看看书上的彩图,猜猜“桃符”指的是什么呢?(屏显书中彩图)

生:春联。

师:读读关于“桃符”的介绍,看看他猜得对不对。(屏显“桃符”资料)

生:他说得很对,“桃符”就是指“春联”。

师:“符”是个生字,观察观察它的结构,提提书写建议。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紧下松。(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懂了一些词语。对于像“印薄疤曳”这些一下子不能读懂的词语,通过看插图、找资料、查字典等方法,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屏显理解词语的相关要点)

三、 品读感悟懂习俗

1. 默读古诗,思考圈画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想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圈出古人过春节的习俗。

(屏显“自学提示”,生自主学习,圈圈画画。)

2. 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想象说话吟诗句,读懂习俗“燃爆竹”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

师:放爆竹了,孩子们多开心啊,谁来看着插图说一说:(屏显放鞭炮)

师:(引说)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可开心啦!

生: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够大走过去放爆竹呢,可开心啦!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进入这欢快之中。

(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教师相机指导,直至朗读到位)

师:爆竹声震天响,旧的一年又过去了。

(2)紧扣“暖”字吟诗句,读懂习俗“饮屠苏”

师: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

师:这屠苏酒可以避瘟疫呢,我们赶紧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喝吧。

师:哎呀,我要问问大家,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喝了太多的屠苏酒,感觉醉醉的。

师:屠苏美酒喝到醉啊,此时你就是诗人啊!

生:我一饮而尽,感觉一股暖气直往下钻。

师: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生:暖。

师:具体说说哪儿暖呀?

生:我喝得全身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师:喝了这屠苏酒啊,脸上暖暖的,心也暖融融的。看来这春风不仅把暖气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品味春联吟诗句,读懂习俗“换桃符”

师:我们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都得贴春联,换桃符。(板书:换桃符)

专家看课

师:来读读书上彩图中的春联。(生读,但读不下去。)

师:都难住了吧?我用简体字把它写了下来,读读看。(屏显春联,生各自读。)

师:可别小瞧了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一起读。(生齐读)

师:快过年啦,老师也想送一副春联给同学们,读读看。(屏显春联)

(生各自读春联:“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生:我明白,老师是希望我们刻苦学习。

师:不同的春联送给不同的人,猜猜这些春联分别是送给谁的。(屏显春联)

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送给生意人的,祝他们生意兴隆。

生:“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野是黄金。”是送给农民的。

师:“春种”“秋收”,这不禁使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春耕、秋收,是所有农民最大的心愿。春联是我们中华经典文化的重要内容,咱们要多阅读,多积累。

(4) 善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四、 动情吟诵明诗意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自读,想意思,同桌交流)

生: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人们喝起了屠苏酒,这酒使人们的全身暖融融的。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总会揭下旧的春联,换上新的春联。

师: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一起再来吟诵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背诵《元日》)

五、 关注背景悟诗理

师:关注诗人和创作背景,更有利于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内心。来,互相聊聊你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

师:读读王安石的简介,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王安石49岁那年进行改革,他希望改革能够成功。

生:王安石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希望。

师:王安石当时是宋朝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会想些啥呀?

生:我们敬爱的总理肯定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生:我认为,作为一位总理,他一定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康,永远幸福。

师:默读古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那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呢?

生:从“总”字能感受到王安石坚定不变的信念。

师:一个“总”字,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远大的胸怀。再吟诵古诗。(生有感情地齐诵古诗)

六、 拓展延伸亲经典

师: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读。

师:快过年了,宋代诗人毛滂在《元日》中写道――

生:“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师:喝不完的美酒,挡不住的欢笑,明朝诗人叶吟诵道――(生:“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师:清朝诗人孔尚任虽然年岁已高,但童心未眠,一起吟诵――(生:“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师:曾任我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先生也写下了喜庆的诗篇――(生吟诵:“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师:我们发现,春节里人们都会――(生:饮屠苏酒);都会――(生:燃放爆竹);还会――(生:换桃符)。

(生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师:感受到了吗,王安石相信――

生:王安石相信改革一定会成功。

生:王安石相信他推行的新政一定会给人民带来幸福。

师:幸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密码,一起轻轻哼唱这首诗。

(生和着音乐轻唱古诗)

【评析】

古诗教学是中国母语课堂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然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不管诗歌内容还是话语风格,都与儿童的经验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往往会采用许多教学策略,缩短古诗与儿童间的距离,让儿童近距离地触摸语言,倾听遥远的历史回声。

听樊裔华老师上古诗,我没感到课堂推移中的阻隔与障碍,相反的,荡漾在心间的是一种自然、朴素、亲近的感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充满张力的40分钟,可谓收获良多。透过表面的课堂情景,我试图寻找到教者在设计古诗教学、开掘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面的意

专家看课

图和独特之处,以获得古诗教学的智慧。

首先,古诗教学“立根”于反复吟诵与涵泳中。

古诗课堂,首先应听到琅琅书声,本节课也不例外。樊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还关注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反复吟诵与涵泳的目的,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诗读透,读厚。

古诗有意、境、象,而这些不仅体现在诗句中,往往也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中。因此,古诗教学中的琅琅书声是一种韵律的回响。《元日》是一首仄起七绝,用的是虞(u)韵,比较含蓄。所以,这首写元日的诗,并不是那么欢快,而是有些感慨。教学中老师希望学生能读得押韵、有节奏,如果从诗歌吟诵时的平仄声长短韵上来体会诗人的感慨之情,会更能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读古诗。这可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认识诗歌韵律,进一步提升古诗吟诵水平。

其次,古诗教学“立根”在母语的正确理解和巧妙运用上。

《元日》所述贴近生活,寓意深刻。为了拉近古诗与儿童的距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儿童直面语言文字。本课教学从解题开始,正音跟上,以疏通难读难解词句为主,尤其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上可谓丰富多彩。比如:根据已有经验学习“爆竹”,通过同音字“爆”与“暴”的比较,使得汉字的音形义完美结合;用拓展诗句的方式教“一岁除”;用查字典比较字义的方式教“印;用观察图画的方式教“桃符”。看得出,老师在备课时是很用心的,力图交给学生多种识字解词的“点金手指”,在语文实践中明白古诗中的词语虽然有很多陌生化,然而理解的方法和途径与现代白话文是相通的。

纵观整个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诗词、诗句的理解与运用,都经由学生自学交流学习后的分享为主。教学一开始就把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央,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包括资源的提供,范读的引领,图画的支持等。课堂虽然少了常见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渲染描述”“音乐图画再现”等创设情境手法,但却多了儿童主动学习,主动理解,主动提问的身影,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

再次,古诗教学“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读古诗,只读诗面意思是不够的,老师深谙其中道理。古诗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然用在社会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情景说话,比如“放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赠春联”给友人,表达美好的祝福。当老师一次次巧妙地把学生置于一个个语境中,在古今之间穿梭,获得感同身受,这时,学生的语言是自然而真实的。

最后,古诗教学“立根”在古诗文体特点上。

关键词:中国古诗;翻译;对比;炼词

1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体诗(格律诗)的创作达到了鼎盛。唐诗语言优美、文字流畅、意境高雅、情感真挚、思想开放而深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库马克盛赞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美时曾说:“世界上哪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呢?”

《春晓》是中国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一首唐诗。此诗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中外许多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都曾将其译成英文和其他文字。本文选取了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英译文,并对每篇译文的特点及其炼词略作剖析,以期对古诗英译有进一步的了解。

2原诗与译诗的比较与分析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一:WitterBynner译,

ASpringMorning

Iawakelight-heartedthismorningofspring,

Everywhereroundmethesingingofbirds——

ButnowIrememberthenight,thestorm,

AndIwonderhowmanyblossomswerebroken?

(TheJadeMountain,WitterBynnerandKiangKang-hu,NewYork,Knopf,1929)

简评:Bynner是英译中国古诗的名家。对于他的译文,评论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吕叔湘在这首诗的《赘言》中写道:“通首言之,仍是译中佳品”。

从炼词的角度看,Bynner在译文的前两句中使用了“light-hearted”和“singingofbirds”,勾画出百鸟欢唱令人心怡神爽的美春景象,体现了原诗前两句的悦春之情。在三、四句的译文中引进了两个功能词“But”和“And”,分别表明了转折、并列的逻辑关系。汉语是意合语言,古诗的语言则是意合语言之极致。这不仅仅是汉语意合性的客观表现,更是诗人人为的结果,是与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的传统相一致的。我国诗歌的思维形态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而绝少逻辑思维。从形式上看,古诗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使用语篇衔接手段。古诗总是抽去一些连结的媒介,依赖事物间的一种潜在的应合,而不在语言的表面求得逻辑关系的建立,其知性活动是隐秘的、“诡奇”的,而这在英语诗歌里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给古诗英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译诗中使用连词则会使知性活动物化于语言表面,使译诗带上浓重的逻辑思维色彩。而原诗中这些逻辑关系是隐性的,深藏在诗人的潜意识中,并没被刻意显现出来。这首诗的语言和结构对于一个具有听说能力和基本自然现象常识的中国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简单易懂的。而且,尽管诗中没有使用连结媒介,但汉语重含蓄、重模糊和意境美的特质使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的神蕴和魅力。而诗的英译文却不能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来增加诗的意境之美。英语语言重逻辑分析及以形合表意义完整连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原文诗中省略的各种关联词在译文中必须加上才能反映原诗的情感,让说英语的读者领会诗的真正意境。

译文二:

SpringDawn

Sleepinginthespring,onehardlyknowsitsdaylight.

Birdsareheardeverywheretrilling.

Therevebeensoundsofwindandraininthenight,

Howmanyblossomshavebeenfalling?

(TaKungPao,May10,1979)

简评:

译文二对诗题“春晓”中“晓”字的翻译有所不同。《辞海》中将“晓”定义为“天亮”,并援引“春眠不觉晓”为例,可见诗题之意应为:春天天亮的时刻。在英语中,“morning”指“beginningat12oclockatnight,orespeciallyatdawn,andextendingtonoon”其涵盖的范围明显大于“晓”,所以笔者认为,译文一将“晓”译为“morning”,忽视了“晓”的概念意义。

在人称上,原诗遵循汉文化的思维模式,强调“天人合一”,故而刻意将人称消隐;文章通篇未点明“谁”在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而且汉语句子是主题句,只要把事情本身说清楚,不一定要主谓宾各个句子成份齐全。尤其是古诗写作要求文字高度浓缩,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广阔的意境,抒发深厚的感情。但是,英语句子是主语句,语法结构较为严谨,主语不可缺。所以,古诗英译中增添主语就成了普遍现象。在翻译原诗时,译文一直接将消隐的主语译为“I”。可是笔者认为,原诗将主语消隐的目的在于激起读者的共鸣,孟浩然和其他中国诗人一样,以诗言志,以诗警世。所以,译文一的译法排除了读者,译文二中译者在增添主语时,将主语泛化为第三人称,从而与原文的思维方式相协调,因为使用“one”给读者的感觉是:某个人在讲述自己的认识,更利于与读者产生共鸣。

译文三:翁显良译,

OneMorninginSpring

Late!ThisspringmorningasIawakeIknow.Allaroundmethebirdsarecrying,c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Howmany,Iwonder,arefallen,poordearflowers!(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简评:

翁显良先生是自由派翻译家,主张把格律体诗翻译成散体。他在《古诗英译》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译诗不是临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约束,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岂不自由得很?”。由此可见,翁先生对中诗英译的原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而不是模仿原诗的章法句法字法。从译文看,他的确没有逐字逐句直译,而是极力将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

对于这首《春晓》,传统的理解都认为是悦春之情掺杂着花落春残的怅婉,原诗前两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和极富代表性的事物描画了诗人于春晨苏醒,并觉察到万物复苏的场景。三、四句对风吹雨打、花开花落的自然变化,流露出一种岁月易逝,生命衰老的哀愁和伤感。

还有一种理解认为,这首唐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喜春-惜春-爱春的感情,层层递进,勾勒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春景。“啼”字是这首诗的诗眼。Bynner将“啼”字译为“singing”,表达鸟欢叫声,给人以美好的联想。译文二采用了“trilling”这个词,除了强调鸟鸣的喧闹,想必也是出于和最后一句中的“falling”押韵的考虑。

而翁先生的译文选用了“cry”一词。他曾说过:“孟浩然写的虽则是一日之晨,却已到三春之暮,‘啼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鸣……高卧松云的孟夫子,一朝梦觉,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然而他毕竟是风流天下闻的名士,……发而为绝句,更要讲究含蓄,于是有这首以清新婉约著称的《春晓》。五言四句,一声叹息:晚了!晚了!今天醒来晚了!春光难驻,风雨难堪,落红难缀……”。译者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出发,从“不觉晓”体会到诗中暗含着“醒来迟了”的由衷喟叹,又根据“花落”联想到“风雨”的无情,还将“(鸟)啼”与“花落”相联系,从而感悟到诗人笔下的“啼鸟”不是在高兴地“啼啭”,而是在为“花落”哀伤地“啼哭”,故而才选定了兼有“叫喊”与“啼哭”两重含义的“cry”一词。该词作为诗眼出现在译诗中,能把诗人淡淡的感伤之情巧妙而又准确地蓄含在译诗里面,译者炼词的良苦用心也自见其中。

笔者认为,诗本是触景生情,由情而生的。不同的理解,只要说得通,不妨存异。理解原诗是译诗的第一步,理解的准确只是相对的,那么译文的准确也是相对的。唐诗语言凝炼、意蕴丰富,常常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而诗人竭力构造和渲染的诗化的意境,浪漫的氛围也就蕴藏在这一模糊之中。以本诗为例,由于对“啼”这一模糊性较强的词语的看法的分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译法。颂春则“啼”为愉悦的高歌,惜春则“啼”为悲凉的“哀泣”。不同的译法出于对“啼”字的不同理解,都可谓佳译。然而无论是“singing”,“trilling”还是“crying”,都不能像原诗的“啼”字那样,赋予读者多重联想,令人觉得可惜。同时译文三在措辞上添加了较多于原作的解释性手段,例如,译文开篇的第一个词“Late”。原诗中的愁绪很平淡,诗人是在慵懒的春眠觉醒后,听着窗外的鸟啼声,记起夜晚有过风雨,便想到该有一些花瓣被打落了吧,诗人的愁绪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思维中滋生出来。但“Late”一词直接突出了原文中没有的表明的深层信息,破坏了原诗不尽意、在言外的美感。这样把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表达出来,虽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本诗,但似乎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读者似乎过早地被点化,原诗中原有的独具匠心的“含蓄”一扫而空。

3总评

关于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众说纷纭,就形式与内容问题,有的译者主张以保存内容为主,有的则重在保全形式。从译诗的方法来说,有直译派、意译派;有散体派、诗体派;有现代派、改译派等,真是见仁见智。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诸多译本往往各有千秋,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总的说来,每译文都不能给读者欣赏原诗的全面的感觉,都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缺憾。所选各个译文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他们在中诗英译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均堪称译界高手。即使这样,他们的译文与原诗也有着一定的距离。可见,中诗英译的确很难。译者或是因为缺乏理解,或是因为保全格律,或是因为体现神韵,从而使得原诗的特点难以全部重现。但正如刘重德先生所说:“诗可译,但难译”,译诗者都需要有一股知其难为而为之的精神,无论多么艰难,都应力求做得更好,译得更贴近原诗。作为诗歌爱好者,我们通过对多种译文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各种译文的得失,又能欣赏到各种译本的不同风格,不失为提高翻译水平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之义译.谢尔《埃斯库马克.诺贝尔文学奖内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SecondCollegeEdition,NewYorkandCleveland:TheWorldPublishingCompany,1972.

[3]徐国萍.《春晓》英译之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01,(3).

[4]张冬贵从《春晓》两个译本看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J].东南亚纵横,2002,(7).

[5]陈爱钗.中国古诗英译中不可译的处理[J].福建外语,2002,(2).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情感丰富,同时蕴涵着高尚的思想内容,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良好途径。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做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 一、吟诵品味,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格律诗,具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语言也凝练精确。教师可以通过吟诵品味带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吟诵,一方面可以感受古诗词字句的整齐均衡,感受用词的平仄变化、押韵、节奏,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可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精确、优美。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人易稿过程中用过的“到”“过”“入”“满”,通过比较,感受“绿”字用形容词作动词带来的色彩感和动感。此外,不同诗人的作品,在语言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如王维的清雅、李白的豪放、白居易的通俗,也可以通过吟诵来得到不同的美感。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大都注重意境的塑造,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描写营造出意境,展现出画面美。意境是意象与情境、感情与景物的深入交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进行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孟浩然的《春晓》,短短二十个字,通过对春眠、啼鸟、风雨声、落花的描写塑造出春日早晨的景色,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让小学生领略诗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意境,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暮春时节的落花场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诗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想象的多感官融合中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而《江雪》《枫桥夜泊》《忆江南》等诗歌也可以通过诗配画的形式进行赏析,将视觉的感受与情境的想象结合起来,感受诗歌或苍凉、或幽静、或喧嚣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三、体验感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古诗词中蕴涵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或思乡、或爱国、或感恩、或感悟自然,都是传统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体验感受诗人表达的真切感受,接受真挚浓烈情感美的熏陶。例如,孟郊的《游子吟》展现了游子临行前母亲的难舍,表现了如春晖般伟大的母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展现了奋战抗敌、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之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体验诗人高伟、深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

四、分析探究,感受古诗词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词中也隐藏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词,在内容上健康向上,思想上丰富多彩,或豪放浪漫,或寄情山水,或忧国忧民,或求真务实,都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穿越时空,与诗词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在教学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引导学生感悟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通过对诗句“春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分析,探究伟大的奉献精神;而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