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赏析(精选12篇)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 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1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朱熹
一、背景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章〗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
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3: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看到了什么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3: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4: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师:悟到了什么?
生4:我悟到: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师:有点意思。
生5:(抢着说)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说得俗一点,就是两个字:充电。所以我诗的题目不能改。
(掌声一片)
………………
………………
教学活动二: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1:我看到:一块半亩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镜子,天上的阳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动,有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一位诗人正在岸边读书。
生2:我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在池塘边读书,十年如一日。后来,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学习着。
生3: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一个孩子在那里读书向别人请教问题。他坚持刻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长大后,中了状元,当了大官。可他仍然坚持学习,去猎取更多的知识。
生4:我看到: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太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闪耀。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会那么清澈呢?原来在它的源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涌进来。回忆完这一切,眼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实学,就得不停地“充电”。
………………
………………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诵)
三、总结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我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我于是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生成都是从心中涌出的的鲜活的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者吟诵古诗,让学生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者的带领下由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三、作业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 教师范读,学会画出生字。
(2) 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 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2) 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 听录音。
(2) 自由练读。
(3) 指名读 评价 再读。
(4) 齐读。
(5) 指导背诵。
1. 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 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板书:
冬夜读书
示
功夫 无遗力
少 老
躬行 绝知
子聿
简介作者和诗题,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读读想想,理解诗意。
读诗悟理
课后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然后做到理解一首诗的意思。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古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幻灯:
自学提纲:
1.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 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 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 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质疑 解疑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2) 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 指名读。
(4) 练习背诵。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
2.正确书书写。
3.练习书写。
1. 分组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1. 背诵课文。
2. 默写古诗。
板书:
观书 半亩方塘: 清澈明净 源头活水
有感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 (读书 汲取)
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音乐,入情入境。
读书贵在有疑。
体现小主人的地位,拓展延伸。
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这一节课让学生自己来学。但是,学生对于题目与诗的内容之间的联系。还不是能很好地理解。由老师讲解。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教学课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突破:通过【百度词典】和【百度图片】的搜索,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利用【百度mp3】反复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让学生一遍遍地读诗,在朗读充分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质疑,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学生不觉中明白了诗的寓意,也了解了哲理诗借景喻理的特点。再用【百度百科】和【百度文库】拓展了其它的哲理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2.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释题,交流诗人的资料 1.读题,释题 (1)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古诗——《观书有感》, (生齐读:观书有感)什么叫“观书”?(读书) (2)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2.交流作者朱熹的资料 同学们,在预习时搜集了朱熹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 【百度百科】朱熹: 指名读朱熹的百科名片。 二、通读,读正确、读出节奏 同学们,吟诵古诗有三种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 指名背古诗,并有一人将古诗默写在黑板上。 第一种境界:字正腔圆 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第二种境界:读出节奏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第三种境界:读出韵味 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韵味。理解了古诗我们就能很好地读出诗的韵味了。 三、概括,找出“诗眼” (1)加上预习读的,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四、理解,读出画面 1.浏览全诗,看看方塘的“清”体现在哪儿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理解前两句诗 a.这句诗中的“鉴”是什么意思呢? 【百度词典】鉴: 学生浏览后选择,鉴:镜子(让学生上台写“鉴”),古人用的是铜镜。 【百度图片】铜镜:一鉴开:一面打开来的镜子(古代的铜镜用帘子蒙起来,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说明什么?——方塘清 交流:比喻的手法 b.像镜子一样的池塘倒映出什么呢?(天光云影) 什么样的“天光云影”?——徘徊 【百度词典】徘徊: 学生浏览后选择,徘徊:来回移动 诗中什么随着什么来回移动?(天光云影随着池水来回移动) c.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配乐范读,激发想象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百度mp3】高山流水 古筝: ,,,[%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4.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配乐读) 5.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流动着的水也就是——活水)(板书),也可以这么说第二句的”徘徊”为下文的“活水”做铺垫。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理解后两句诗,交流 a.渠: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 b.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c.为:因为 7.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课件演示画面)再次吟诵该句。 五、质疑,明白诗理 1.质疑 同学们,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光学习不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如果把诗句的意思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思考,你一定会发现什么的,发现了什么? 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2.悟理 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新知 心智明) 师: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 生:想到了读书,朱熹想到了读书就像方塘里的水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出示、齐读: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师:诗人借方塘来说清楚一个事理,这叫譬喻。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而像这样的诗叫作“哲理诗”。 3.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这句“问去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 课件出示片段1:朱雪琦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流传近千年,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 出示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阳雨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恪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个片段中,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指什么? 4.诵读后两句诗 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近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 【百度百科】活水亭: 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太阳雨公司仍然凭着这两句诗发展地蓬蓬勃勃,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 5.配乐诵读古诗 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 【百度mp3】高山流水 古筝: ,,,[%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学生每配乐诵读一遍,就换一幅《观书有感》的书法作品,边欣赏边诵读。 【百度图片】 【百度图片】【百度图片】六、补充学习《观书有感二》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一样广阔。朱熹在读书过程中悟出了许多的事理,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给我们不少启发。他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我们再补充阅读《观书有感》其二,看看能不能做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1.借助网页上的词语注释和译文理解《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 2.谈感受,悟哲理: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读书积累知识的重要:我们要想在生活中应付自如,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就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这就如同江水大,船行就轻快一样。做学问也是如此,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七、拓展练习 1.富有这里的诗句还有不少,我们找一找。 【百度文库】哲理诗句: 2.选用其中的诗句填空。(教师口述)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八、结语 同学们,古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山水诗静谧悠闲、送别诗依依不舍……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哲理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就让我们学习它、运用它、热爱它。 下课!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哲理诗。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朱熹以物喻理的巧妙,我巧妙地用“吟诵古诗三境界”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 本课的教学,我利用【百度百科】搜素出诗人朱熹的名片及图片,并用【百度词典】帮助学生理解了“鉴”和“徘徊”的意思,有利于整首古诗的理解。【百度mp3】搜素出《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在画中寻诗。配乐诵读全诗的时候,我利用【百度图片】搜索中书法家写的《观书有感》作品,音乐声、读书声、书法作品交相呼应, 学生的脑海中便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怎能不有感而发? 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明白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这时,我又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拓展。利用【百度百科】搜索出观书有感其二,学生借助注释与疑问很快理解了诗意,不仅又明白了一个哲理,而且对哲理诗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进行一些哲理名句的拓展,就变得水到渠成,我利用【百度文库】搜索出哲理诗句,并让学生口头填空。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感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对哲理诗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与领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
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4、检读、助读
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 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 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
2、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3、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
2、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3、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
(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 半亩方塘 开, 共徘徊。
问渠那得 如许,为 来。
再变: 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 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教学反思:
不知道为何今年的公开课我却是那么的紧张,我感觉应该是我的年龄大了,上的不好怕伤面子啊!呵呵!
国庆期间,我没有好好的休息,在家准备这节课的课件和教案,感觉还不错,而且还在家试上了几次就是觉得这过渡语总是不是很好。7天就是这么快啊!十号这天我执教了《观书有感》,总的感觉就是惭愧和遗憾,虽是备教材了,虽是查阅各种资料了,但是学生这块我没有很好的备课,课堂上我想抓住这首诗的诗眼,可是在第一个孩子说对了以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也能说出,或者我要确信是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这首诗的诗眼,结果,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孩子们被我误导了。以为第一个学生没有说对,哎,我当时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使得孩子们和我都傻了,最可笑的是,拓展那块,我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说理诗的道理让孩子们猜是哪首古诗,结果,结果,孩子们又一次傻了。好,下课了,我的教学内容也讲完了,可是一切也结束了。同事对我说你选错文章了,这个不好上,还有同事说拓展太难了……呵呵,我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我会大家肯定也会,可是同事们都说,拓展那块我们都想了半天呢!嘿嘿,考倒学生和老师们了!这两处是我遗憾最大的地方,以后也多听听这样的课,看看,如何处理的更好,哎!
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说理诗,喜欢诗中描绘的景色,美景配上我的美文诵读还是不错的,总之还是不错的(自我安慰一下),下次再努力吧!
一、 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出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四)、教师总结延伸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总结:
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五)、学生延伸交流 出示文章: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六)、总结全诗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板书
《观书有感》
景色 说理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
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
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b、领读、齐读
2、指导背诵
a、学生闭目轻背
b、指名背、齐背
3、指导默写
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
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
二、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
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
c、理解“鉴”,出示:
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b照
c仔细看;审查
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e、旧式书信套语
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相机板书:清澈明净
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
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
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d、教师反问:如果没有这源头活水呢?
3、二读诗句,指导读出感情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文题勾联,感悟诗情
1、美读全诗
2、教师即兴创作《《观塘有感》,并将诗题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诗上。(附:《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别人乱扔来。)
3、学生发现错误后设问:朱熹的诗中没有一处提到“书“字,都是写池水的清澈明净,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诗改为《观塘有感》怎么样呢?
4、引导学生辩论,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5、小结:诗人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媒体把诗题“观塘有感”改为“观书有感”)
6、指导三读古诗,读出诗韵。
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
2、读懂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说呢?
3、出示学过的朱熹的《春日》,诵读
5、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
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孩子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尽力建构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谐课堂。
学习目标上突出“简”字,教学效果上体现“真”字。简明、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单、清晰地学习目标,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古诗学习先理解后积累的方法,而是在先积淀的基础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课开始,先指导学生诵读,然后理解诗句、体味诗情,求变求异。全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通顺;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指名读、齐读、范读、闭目赏读,不拘形式,学生多读而不厌,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新课前的情景导入,巧用插图,拉近了学生与诗人、文本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诗人、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课的拓展有度,由《观书有感》走向《春日》,由课内走向课外,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4、在这美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读前一、二句)
5、可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引读后两句)他在告诉我们什么?
把它告诉你的同桌,一起告诉老师(齐读)
五、质疑引入哲理
这首诗咱们学完了,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六、总结
是啊,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时也使读书人的心灵像池水一样明净。朱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他在读书过程悟出了许多的事理。他有许多的言论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在读书学习方面,有不少感言给我们不少启发。(课件出示名言)
七、课堂背诵
这么好的诗能不能背下来?会不会用?口头做题。(课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