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神科;见习期护士;培训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a)-0139-02
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有大批新参加工作的护士不断充实到各临床科室,新护士须在带教老师的带教下再次进行临床实践,此过程需半年时间或更长。如何培养这些新生力量,怎样把其早日打造成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的新护士队伍,是摆在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护理部护士长合理安排,带教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严格要求有较大的关系。选有责任心、有丰富的基础护理和精神科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且系统掌握精神科疾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护师,进行6个月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全面培训和一对一带教,帮助见习期护士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从护生到专业人员的转变,有利于他们专业成长和发展。为探讨如何提高精神科新入科护士带教质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2011年该院对新聘护士20名进行培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随着我院精神病患者住院人不断增多,加上我院又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和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业务,明显存在护士紧缺,2011年该院一次性招聘护士20名,护理部针对见习期护士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采用本人自学和指定护师助教相结合。
2 方法
护理部印制《见习期护士培训计划》新进院护士人手一本,护士按照其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自学,科内指定带教老师一对一进行带教,新护士学习效果首先由带教老师按时按节点提问和现场观察技术操作情况,并记录考核情况,其次由各科护士长按照计划上的时间节点进行逐项考核并记录。再次护理部每月针对计划对新护士学习效果进行抽查并记录。6个月培训结束,护理部进行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新护士考核合格后录用,考核特优秀的新护士的带教老师即评为“优秀带教员”医院给予适当奖励,总时间共6个月。其中带教老师需具备护师职称(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基础护理和精神科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系统掌握精神科疾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起到榜样作用,对新入科的护士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主动去学习。培训方法时间及内容如下。
2.1 第1月目标
①岗前培训;②在护士长和上级护士的指导下,执行常见医嘱和上级护士的护嘱;③熟悉晨晚间护理班、治疗副班、理疗班职责及工作流程;④技术操作:血压测量技术操作、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
具体计划:①第1周岗前培训(集中授课):院史院文化、职业素质教育、医疗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着装要求、礼仪和行为规范、沟通技巧等;②第2周晨晚间护理班:了解本班工作内容及质量标准、工作流程、参与晨晚间护理(安全检查)、掌握患者饮食护理原则、能指导并协助患者做好个人生活护理;③第3周跟治疗副班:熟悉本班的工作程序及治疗室分区各类物品的放置规范和要求、掌握查对、给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认识精神科药物包括种类、名称、剂量、作用、副作用及反应应对方法等、掌握各种注射、吸氧、导尿、灌肠、心电监护等护理技术操作;④第4周跟理疗班:掌握理疗班工作流程、仪器的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掌握MECT治疗护理常规及暂停治疗的指征。
2.2 第2个月目标
①掌握治疗主班、工疗护士、总务护士职责及工作流程;②了解责护班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③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操作、氧气筒氧气吸入技术操作。
具体计划:①第1周跟治疗主班:掌握执行医嘱制度并正确执行及电脑录入、标本留取、掌握给药制度;②第2周跟工疗班、总务班:掌握康复训练、户外活动护理常规、能组织病人参加户外活动、康复训练、文艺汇演等、能协助护士长做好安全检查及召开工休座谈会、能完成被服清点与洗衣房兑换工作;③第3、4周跟责护班:掌握责护班工作职责流程及患者健康教育制度、掌握病情观察、与患者沟通的方法及技巧、掌握精神科常见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能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掌握自杀、自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2.3 第3个月目标
①掌握巡视班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②掌握精神科特殊症状的护理常规;③技术操作:静脉采血技术操作、心电监护技术操作、经口鼻吸痰技术操作。
具体计划:掌握。①病区巡视制度熟悉护理各班的工作流程、床头交接班要求、分级护理制度及分级标准;②兴奋冲动、自杀、白伤、防出走、木僵、拒食、幻觉妄想状态、病情观察;③各种标本的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误吸等风险病人的评估及预防措施、能正确填写输液巡视卡;④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制度。
2.4 第4月目标
①掌握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支持心理护理技巧、认知行为心理护理技术;②掌握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和护理常规;③掌握精神科常用护理及急救技术。
具体计划:掌握。①抢救工作制度,掌握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技术;②认识急救药品名称剂量、作用及用法;③保护、噎食、患者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④精神病患者风险评估、支持心理护理技巧、认知行为心理护理技术;⑤服药、注射护理常规;⑥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不良反应的护理常规;⑦椎体外系反应、吞咽困难、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药物性皮炎、恶性综合症、锂盐副反应及中毒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癫痫大发作、药源性肥胖等护理常规。
2.5 第5个月目标
①掌握常见精神疾病护理常规;②掌握专科护理应急预案;③鼻饲技术操作;④掌握病房管理制度。
具体计划:掌握。①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心身疾病护理常规;②老年精神障碍、儿童少年精神障碍、神经症患者、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器质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常规;③冲动伤人、自缢患者、出走、噎食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④吞服异物、药物过量、触电、烫伤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⑤恶性综合症、无羟色胺综合征护理应急预案;⑥约束并发症、性低血压护理应急预案。
2.6 第6个月目标
①掌握精神病人出现合并症护理常规;②掌握昏迷、休克、谵妄状态、意识障碍、高热、压疮护理、癫痫患者护理常规;③掌握猝死、窒息、休克、误吸、输液反应应急预案;④掌握输液反应、药业外渗时的应急预案;⑤掌握住院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病情突变、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
3 效果分析
3.1 此方法明确了培训目标,指明了方向,产生凝聚力,提高了新护士和带教的士气及激情,让大家愿意去完成目标,提升了护士的自主性,提高了大家的责任心、进取心、成就感,从而杜绝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3.2 新护士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2009年、2010年精神科见习期护士,在带教老师相同、考核内容相同的条件下,2011年新进护士的试用期理论、操作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91分、96.5分、平均分92.2分,后者比前者(82分、90.25分、平均分86.12分)高出6-9分。
3.3 和以前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比较,缩短了培训时间,提高了新护士的整体素质,能快速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目前,我国没用精神科见习期护士的培训计划,该院以前和大多数医院一样将新护士的培训计划定为1年时间,除岗前培训1周外,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计划,故新护士的学习效果受到带教老师和新护士本人的素质、责任心、学习激情、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璐,杨玉霞,郭冬梅.论如何提高新人科护士带教质量[J].中外健康文摘.2010(24):367―368.
[2]秦玉瑛.如何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J].当代护士,1995(2中旬刊):16―17.
[3]蔡虹,姚莉,孙红,等.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4):50―52.
为了落实好《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逐步均等化的意见》、社会治安稳定化以及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为确保我辖区重型精神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型精神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卫生部《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办法》和《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 工作目标
1.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及周边、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管理,至20XX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
2.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2.领导小组职责 李广平院长: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相关工作;
董仲均副院长: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病处臵及相关治疗指导工作;
王志国办公室主任:负责重性精神病日常工作事物; 郭东兴会计:负责经费及后勤保障;
梁贵海医师、刘泽海医师:负责重性精神病健康指导及登记工作。
三、工作范围及内容
1、范围:全镇及周边范围内实施。
2、实施内容
①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患者家属及居委会人员培训,增强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和识别技能。
②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的专(兼)职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指导下进行对我辖区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在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主管专业机构。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
卫生院每一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
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上级专管部门及专业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
对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和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臵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的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内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进行诊治,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专业机构处治。
6.患者报告
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及协助有关部门处臵。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和误解。
每年年初根据当地政府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完成年内各项精神卫生工作;并按月(或按季度)参加区疾控精神卫生分中心的社区精防医生例会,接受疾控中心布置的精防工作任务。
根据区社区精防医生例会布置的工作情况,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领导汇报并及时传达到分管医生及居委会精防人员,确保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社区精防工作仅靠社区(精防)医生难以完成,同时需要居委会等组织人员的共同参与,居委会的参与很重要。
做好每月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常工作。这是社区精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访视辖区内Ⅰ、Ⅱ类重点及Ⅲ、Ⅳ类精神病人(并填写好相应的访视表)和指导居委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注:Ⅰ类精神病人是指易发生肇事、肇祸的病人。)
根据市或区精神卫生中心下发的本辖区初发、新发、迁入精神病人名单上门落实,建立相应的档案或卡片,对于Ⅰ类病人应重点访视并落实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
根据每月通知的市或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本社区精神病人,上门掌握病情、督促治疗、指导康复,对于Ⅰ类病人应重点访视并落实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
及时掌握和处理辖区内精神病人每月的复发、住院、走失、迁入、迁出、死亡等变动情况,并根据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相应的档案和卡片资料。
必要时建立社区精神病人的家庭病床。
加强对本社区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处置、管理及精神卫生突发实践的心理干预。
根据每月社区精神病防治日常工作的情况,定期与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和辖区派出所汇报本社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名单和情况。
每年2次与居委会合作,组织社区范围内大型的精神卫生宣传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季度1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廊、讲座等形式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每年根据当地精神病防治康复办公室的要求对本社区每个精神病的阶段治疗和康复进行年终效果评估,并做好各种统计报表以及总结年初计划完成情况。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①年初认真做好本社区的精神卫生工作计划;②按时参加每月疾控部门的例会;③及时上报每月的初发、新发、迁入、迁出、死亡等变动情况;④按月上报重点精神病人的类别变更和签订精神病人监护责任书。
第二环节 ①做好本社区内Ⅰ、Ⅱ类重点精神病人每月定期上门访视,指导药物治疗和心理康复,对不稳定的病人告知居委会和家属,做好监护工作,并建议到专科医院就诊,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或住院治疗,并做好方式记录;②对本社区新出院的精神病人及时上门掌握病情、督促治疗、指导康复,落实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并做好访视记录;③及时协调、处理好本社区内Ⅰ类重点病人的监护、住院治疗、生活帮困等问题,对社区内精神卫生突发事件迅速给予心理干预。
第三环节 ①每月做好本社区居委会的精防会议的准备,指导社区的精防工作;②及时将精防工作中的问题与中心领导和街道办事处沟通;③每季度向辖区派出所汇报本社区肇事、肇祸病人名单及情况。
第四环节①上下半年各1次与居委会一起普及社区精神卫生知识和提高家庭康复水平;②每年至少组织2次本社区大型的精神卫生宣传工作;③每季度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社区宣教。
第五环节 ①对本社区在册精神病人的阶段治疗和康复进行效果评价;②完成月、季、年各类精神卫生工作统计表;③年终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总结。
以上内容总结如图1所示。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相关制度
由于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特殊性,各省均制订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虽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原则是相同的,下面以北京市为例介绍一下。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疾控部门要按质控(绩效考核)标准绩效工作。
对辖区病人施行建档管理,建档数以有本市正式户籍人口中的病人为准。各种登记、统计、数字一律以卡片为准进行处理,对人户分离的病人(包括非本市户籍的病人)要分类统计。
社区精神卫生人员要主动、积极地参加本地区组织的精神卫生工作,按时参加例会,提出对辖区病人的康复、治疗建议。
要掌握本地区监护网络名单,定期指导居委会监护小组对病人的监护工作,及时了解发现病情不稳定病人,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开展精神康复工作。
加强病人的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治疗清、去向清、精神状态清,及时掌握病人数量的动态变化。
对病人实行4期管理(即缓解期、波动期、疾病期、慢衰期),按要求进行随访。
与本社区公安、残联、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重点病人的管理和治疗工作,有问题及时上报。
对“三无”病人要做到数字清,配合有关部门,为此类病人开展治疗。
附 社区管理新出院精神病人1例
患者,男, 21岁。在上大学三年级时因小事儿与同学发生口角后,一夜未眠。第2天,病人持续与发生口角的同学理论,持续2周,后又打伤该同学,并且自觉有人跟踪要谋害他,时常在学校宿舍大砸物品,有时还拿刀具要伤害他人,后送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三病区,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 目的 对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关键词 ] 医院家庭一体化;重性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79-03
[作者简介] 韩琴(1984-),女,浙江绍兴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临床医学界已经有多年的实际应用历史,且正在不断的趋于成熟,具有其特有的一套科学管理套路和模式,而在我国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仍然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视[1-3]。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实施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8年,平均病史(4.6±1.2)年;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9.9±1.3)岁;观察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6年,平均病史(4.5±1.1)年;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9.8±1.4)岁。
1.2方法
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常规巡视病房,防止发生不良事件;②统一模式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了解疾病;③统一配备饮食;④根据医嘱常规用药。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步骤包括:①首先对防治护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对该院的医生、护士、防保人员、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治护理方式进行规范化的掌握对;患者个案管理制度培训;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的防范与管理培训;指导患者对相关康复方法进行全面掌握;并向其说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帮助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实施管理登记与管理病案制度。②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建立由精神疾病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三部分组成的专业性防治护理小组,小组能够深入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患者及其家庭做详细的精神病防治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该争取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积极配合,对辖区内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一一做好相关的登记处理,建立完整的档案,利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所应用的表卡对精神病患者家庭进行随访与记录,对患者病情发展状况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彻底掌握治疗情况,控制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的劳动能力和可能肇事的能力,详细记录后做以总结,总结之后将结果录入相关社区防治档案之中,在医院建立监管数据库。每月选择2d时间,下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档案进行筛查,如果出现肇事倾向程度严重的患者,则应该实施积极随访与上门康复指导干预,同时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则可由监护人申请,在监护小组的批准情况下,尽量争取减免治疗费用,同时小组需要进一步筛选出需要做应急处理的患者,将需要住院接受治疗,但家庭经济条件却无法承受的患者,应该在家属或监护人申请后,经小组批准后,为其争取一定的住院补助,费用的筹资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资金中,拿取一部分,个人或者集体负担部分,慈善机构赞助一部分,保证每个患者每个月有充足的治疗费用,如果发现有急性肇事患者,则必须要求其住院接受治疗,并对其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在出院回家之后,再跟踪实施必要的家庭护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模式。③家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庭进行接触,对所管辖区域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主动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保证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对患者实施开放性护理与管理,具体措施为:联合患者的家属,实施指导性用药,并进行家庭式康复干预护理,做好各项健康宣教工作,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训练并养成娱乐及相关技能,对可能出现肇事行为的患者应该做好提前的防范工作,并告知其家属进行积极的配合,如果病情出现相应的变化,应及时进行真实的反馈,护理人员再反馈到技术指导中心或医院,争取护理小组的帮助[4-6]。
1.3观察指标
选择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精神疾病治疗效果、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精神疾病干预方案实施结束后,通过该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展开问卷调查,对抽样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健康宣教情况、生活饮食护理情况、仪表仪态等,问卷采用不记名打分的形式,满分设定为100分,且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3个等级。得分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超过60分没有达到80分为基本满意,得分超过80分为满意[7]。
1.5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仍然没有好准,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仍然存在明显异常,需要专人看护;有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已有极大改善;显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8]。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并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7.6%,对照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81.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精神疾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对照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67.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干预后(28.95±4.53)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44.28±5.40)d;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22.36±3.18)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37.82±3.17)d。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精神状态复常时间)=14.7588,t2(护理服务总时间)=15.1273,P<0.05]。
2.4不良事件
对照组在干预期间有9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0.9%;观察组在干预期间有1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3%。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5)。
3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干预,对于使患者病情改善率和服药依从率提高,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之后,患者与护理干预前相比,其监护率、病情改善率、社会活动参与率等都能够有显著的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临床上的一些重性精神病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服药,病情处于急性期或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接受进一步的系统治疗,这使得患者及其家庭不得不承受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而导致患者家庭贫困或最终放弃治疗的案例,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正由于该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在各方面带来的负担都相对较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重性精神病患者无法保证持续接受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存在明显的间断性和不完整性,使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病情会反复发作,且表现无常,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神志会出现伤人、杀人等恶性的肇事后果,不仅仅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更给其家属带来更大痛苦。通过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及时建立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管理机制,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一些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记录到数据库中,并定期进行随访,实施必要的科学指导,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其争取到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机会,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9]。
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精神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该组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6%,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精神病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67.4%和81.4%,上述两项数据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这能够充分说明,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必要性,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努力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与更新治疗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以充分保证广大精神病患者用药和治疗的连续性,使多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增加患者及其家庭对疾病的了解,认识疾病情况,利于其进一步配合治疗,使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病情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疾病进一步发展的概率和复发率降低,该项疾病护理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上重点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张雪静,骆焕荣.“解锁工程”精神病病人的社区防治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4(15):102-103.
[2]张雪静,李伟丽,刘惠卿,等.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18(11):114-115.
[3]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7):431-432.
[4]陈素卿,蚁丽芬.定期心理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应:2年随访[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4(15):523-524.
[5]刘向明,刘翠美,王栋.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l,19(10):1155-1156.
[6]杜召云,张丽,陈景清,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前后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0(11):138-139.
[7]房茂胜,李乐华,赵靖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19):854-855.
[8]陶敏,李娇,董凤云,等.认知行为一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5(18):2194-2195.
[9]沈丽珍,丁皎,孔丽华,等.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82-1483.
[关键词] 心理护理;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115-03
Influence of mental nursing to diabetes mellitus
LU Xueshan ZHU Yongmei WEI Jieping
Treatment Area Six,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Guangzhou 510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arly mental nursing to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56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ured in treatment area six of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mmon group and mental group with 28 cases in each. Patiens in comm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eneral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nt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mmon group.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group (P
[Key words] Mental nursing; Diabetes; Schizophrenia; Influence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疾病,获得此病的患者大多数会出现思维障碍、对于事物认知能力较差、且社会及家庭功能较弱,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的主要特点为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食量增大、多尿、体脂减少。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治疗较为有效的手段为药物与饮食及运动结合治疗,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特殊精神疾患人群,其对于临床护理措施与指导工作配合度较低、患者自知力较低、且认知功能缺陷,因此可能出现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时遵医行为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会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为护理人员工作实施及家庭造成一定负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十分必要,提高患者遵医意识。本文研究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六区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划分普通组28例与心理组28例,普通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5.1±4.1)岁,病程在2~7年之间,平均为(4.0±0.9)年。心理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7.0±3.1)岁,病程1~8年,平均(4.6±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3];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需排除有意识障碍及并发症可能性较大的患者,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需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抑郁评分表及生存质量评分表,共发放112份调查问卷,均由患者本人填写,回收率100%。两组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基础治疗措施,包括使用药物控制血糖及抗抑郁治疗,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向家属及患者本人介绍疾病知识,
帮助其分析抑郁现状及对疾病治疗不良影响,积极指导其用药,告知家属及时陪伴并监督患者表现,给予其家庭温暖。心理组在前组基础上为其重点加强心理护理,包括:(1)对入院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家属及患者本人对疾病有基础认知能力,告知糖尿病病情控制与饮食、运动及情绪等相关性。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室环境,了解相关规定,熟悉医务人员,缓解患者消极心理,护理人T应积极热情接待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其接受治疗积极性[4]。对于不能很好配合临床护理操作的患者,将患者零食及其他不利于疾病控制的食物收起,并嘱咐家属及其他亲属不要为患者携带此类食物入院。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包括嘱咐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多餐、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患者用餐时,应由护理人员全程监督,防止患者暴饮暴食。饮食控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在患者主诉空腹感时为其提供低糖水果充饥。(2)护患之间应积极沟通,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倾诉,耐心聆听,并给予一定建议,提高患者信任度,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3)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及坚持运动,为其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告诫患者戒烟限酒。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其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告知患者家属协助其正确监测血糖水平,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告知家属应做好患者病情观察[5-6]。(4)注重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根据不同类型患者应分别使用合适的沟通方法,积极与患者保持交流,告知患者疾病治疗是可以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疾病发展,有效控制病情,为其讲解科室治疗情况较好的患者案例,提高其治疗信心。对于患者疑问应及时解答,护理人员应采用人性化服务措施,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7-8]。(5)为其提供良好治疗环境,应在房间内摆放温馨设施,如摆放绿色植物,每日为患者播放其喜欢的音乐,鼓励患者放松身体,缓解内心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对疾病正确认知,依据患者喜好为其选择适宜室外活动,让患者增加与他人沟通交流。告知家属应及时陪伴患者,给予其关爱,鼓励患者积极融入社会,帮助患者疏导内心不良情绪,给予患者信心及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对其身心需要尽量满足,注意观察患者表现,对不良情绪积极干预[9]。(6)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不同与常人,对于药物服用意识较低,因此,护士应将每一位患者药物按时按量发放,并监督其服下。
1.3 观察指标
采用HADS抑郁评分表判断患者抑郁表现,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治疗积极性、情绪状态、睡眠及病情管理等,采用百分制,总分:90~100分,表示抑郁症状基本消失;总分:80~89分,有抑郁情绪;总分在低于80分表示有明显抑郁。采用QLQ-C30生存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价,指标包括精神状态改善、配合治疗度、与人沟通及自我行为约束等,采用百分制评价,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评价较高[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抑郁症状评分
普通组患者疾病治疗积极性、情绪状态、睡眠及病情管理等评分分别为(77.16±1.23)分、(79.16±1.05)分、(78.30±1.14)分、(79.02±1.71)分;心理组上述评分分别为(90.04±2.48)分、(91.04±2.10)分、(90.28±2.12)分、(91.03±2.10)分,心理组均较高(P
2.2 观察生存质量评分
普通组患者精神状态改善评分为(77.41±1.11)分、心理组为(90.20±2.13)分,普通组评分均较低(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容易引发各种器质性病变,且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一般且病情治疗时间较长,治疗后期患者会出现心理抑郁情绪。当患者出现抑郁症时会出现长时间的情绪较低、同时伴有焦虑及精神障碍,此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1-2]。对于此类患者应在临床治疗期间关注其心理情绪状态变化,做好及时有效心理干预,且长期治疗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应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不良内心情绪。在现代社会中,糖尿病人群比重占老年患者的较大部分,由于此类疾病为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治疗与病情控制手段,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抑郁心理,一旦出现此种情况,会对其疾病治疗进展产生一定影响,造成生存质量低下且疾病控制较差的情况[11]。且心理长期抑郁,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不利于疾病治疗,因此临床应对此类患者做好疾病控制的基础治疗与护理措施后,重点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主要工作集中在入院时健康指导、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计划实施、心理情绪状态评估、积极沟通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其不良情绪[12-13]。
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此两种疾病均属于慢性疾病,需要接受临床长期治疗,且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所服用的抗精神药物会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更应注重饮食控制。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约束力较差,对于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均不能很好的理解与配合,因此,做好护理干预工作重点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有研究发现[14-16],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对其进行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措施,患者生存质量较好且抑郁状态缓解较好。本文发现普通组患者抑郁症状评分较低,后组较高(P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对其进行全面基础护理干预,包括做好血糖控制措施,为患者制定饮食、运动、及病情管理计划,嘱咐家属及时监督患者服药及临床表现,及时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措施,与患者保持沟通,鼓励家属共同关爱患者,让其感受到亲情关爱,嘱咐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家属有效沟通,改善抑郁心理,大部分患者抑郁情绪得到良好改善且生存质量评分较高。
[参考文献]
[1] 陈依鸽,石晓萍,刘军,等.以焦点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抑郁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11):1117-1118.
[2] 包苗英.心理综合干预配合康复治疗在老年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9):1080-1082.
[3] 陈银萍.陪伴式情感护理对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985-988.
[4] 常利侠,王阿静.需要层次理论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6):177-180.
[5] 蒋菊芳,张紫娟,许玉芳,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4):493-496.
[6] 赵晶,娄培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积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181-185.
[7] 吴冰,陈璇,杨莉,等.治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4):346-348.
[8] 陆少颜,王明珠.空巢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6-8.
[9] 龙飞艳,严谨,安,等.团体咨询对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治疗依从性及血糖水平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0(8):879-885.
[10] 申娟茹,李俊玲.认知行为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血糖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6):864-866.
[11] 张荀芳,于恩彦,吴惠英,等.综合康复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3):1556-1559.
[12] 裴丽,王燕,王美凤,等.社会生态模型下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相关因素关系模型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5):325-328.
[13] 赵小燕,范琳琳,徐旭娟,等.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糖化血红蛋白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43-47.
[14] 龚意,何燕,陈云,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6):882-885,886.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