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医院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科室感控工作总结

2017年,院感科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确保院感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仍存在着若干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现将2017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院感质控工作,特别是对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1、每月根据院感检查标准对全院各科室,尤其是处置室、护办治疗室、口腔科治疗室、化验室、康复科等重点科室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和院感隐患,及时进行书面反馈,科室找出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院感科根据整改措施,跟踪检查改进效果。

2、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重点抓了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医疗废物管理规范的落实,发现不落实的,及时反馈、制止。减少交叉感染和院感发生的机率。

3、每月对所有病房、门诊、物业保洁进行1次全面督导、检查,检查各科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执行情况以及科室院感控制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检查整改效果。

二、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1、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全院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等采样监测细菌生长情况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月进行总结。

2、紫完线灯管的检测除科室测外。院感科对紫外线灯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

3、对压力蒸汽灭菌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预真空试验,每锅进行化学、物理检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4、全年灭菌效果的监测合格率为100%,生物监测合格率为100%,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率90%(整改后为100%),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99%(整改后为100%),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合格率99%,(整改后为100%)消毒液染菌量检测合格率100%,合格率均高于去年。

三、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重点加强了日常对医院医疗废物、污物处置的督导工作,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分开,医疗废物在产生科室即分类收集,标识清楚,密闭运输,医疗废物在暂存地存放不超过48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确保了医疗废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院感防控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院感科每年对全院科室进行培训一次。提高了医护人员院感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依从性。

五、存在的问题

1、全院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规范的依从性仍然不高,各科室落实手卫生制度普遍不得力,存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隐患。

2、部分医务人员及物业人员缺乏无菌观念,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不严格。学习、执行消毒隔离的依从性差,存在交叉感染的安全隐患。

3、

部分科室门诊日志记录不完善。

4、

极个别医务人员存在衣帽不整洁现象。

[关键词] PDCA;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a)-0145-04

Application value of PDC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YANG Yanting DUAN Xiaolan HUANG Qionghui LUO Aihong ZHOU Yan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e-south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DC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Score results of devi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leaning quality surgical instruments, disinfection quality and packaging quality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So wer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epartment members, pass rate of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and the cost of spending situation. Results Score results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comparing with score results before PDCA circle training, work efficiency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of staff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were higher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than befor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leaning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P < 0.05). Conclusion Management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became more planned and more systemic after PDCA circle training. PDCA circle is a fast and 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Key words] PDCA; 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Management quality; Application value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各科室所有可复用诊疗器械、无菌器具、敷料及物品的集中供应,对控制医院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加大该科室的管理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与护理效果[2]。但该科室的日常工作复杂且繁琐,其工作质量的管理存在着一定困难。如何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也是该科室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临床探索与研究的不断深入,PDCA模式的应用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PDCA模式是一种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它重点强调整体过程的调节与中间环节的控制管理,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与总结(Action)4个阶段的循环来逐一提高各项工作质量[3-4]。本研究将PDCA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开始将PDCA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研究对象为PDCA模式应用前后的手术器械、器具、辅料及其他无菌物品、科室护理人员、医院各相关科室。其中护理人员32名,全部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27.34±3.29)岁;本科学历25名,大专7名。共发放临床科室满意度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6份。

1.2 PDCA模式的应用

1.2.1 计划阶段(Plan)

本阶段重点在于收集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依据具体情况制订质量控制改善计划。

1.2.1.1 问题收集 依照院内感染控制方面的相关法规与本科室的标准操作流程,评估科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器械拆装方法与规范化清洗消毒技术的知晓情况。参照本科室审核验收标准,收集科室各区域的人员配备、相关设备与仪器的管理应用及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等方面问题。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进行评估,内容包含建筑布局及各区域工作规程等。护士长应在平时工作中主动查找并发现问题,获取临床各科室对本科室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并搜集意见薄中反馈的问题、值班护士的查房记录与质控办的月度查房检查结果等。对于收集到的各区域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科室应开展整理汇总工作,并对其进行分析。

1.2.1.2 问题分析 ①科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执行力不够;操作规程欠合理,清洗流程不规范;消毒环节出现些许漏洞;②护理人员预见性低,对隐患的认识欠充分,对潜在危险的重视不够;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现象多见,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

1.2.1.3 改善计划 ①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以本科室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订质量管理的实际方案与预期目标。②加强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学习,分阶段总结工作经验。③科学合理地配备人力资源,确定各区域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质量管理标准。④结合临床实际与各科室需求,针对不同病区、不同时间段供应各自科室所需的无菌物品。⑤尽可能地掌控各种清洗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实现将医院感染的发生控制在源头。

1.2.2 执行阶段(Do)

本阶段的重点在于逐步实施已制订的计划:第一步,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实施阶梯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为:①应用专家讲座、参观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科室工作人员对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的掌握程度,保证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要求圆满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适当增加外出进修机会,强化其在消毒供应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②以消毒供应流程的各环节为分组依据,设置岗位小组长,加强区域各环节终末的质量控制。由护士长、质控办负责人与各责任组小组长构成质量控制组,将质量管理责任明确到人。③护士长对总体管理质量负责,重点处理供应中心工作流程的优化;制订质检标准,对各环节进行过程跟进和质量监督;深入医院各相关科室。加强沟通与协调,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质控办负责人主抓工作质量的指导工作,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④各责任组小组长负责组内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的指导、培训与考核,制订设备清洗、保养和维护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并定时考察执行效果。每周召开质量控制会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订持续性改进措施。⑤建立各项质量控制记录,反馈异常情况、补救办法及处理结果。建立可复用手术器械循环周转过程的质量控制记录、设备应用与保养记录及区域各环节的清洗消毒效果检测记录,记录清洗消毒质量不合格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处理结果。⑥建立系统化的网络信息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实时传输的优点提高预见性管理。严格落实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保证依照职业安全手册实现职业安全。必要时在职业危害高发的区域环节设立明显的提示标志,配置全套的个人防护用具,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1.2.3 检查阶段(Check)

检查阶段是经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后,对其应用效果实施评定的一个关键阶段。只有不断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并针对检查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才能维持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保障整体工作质量指标稳定在合理的目标范围之内。消毒供应中心在该阶段应遵守勤检查、多指导、常整改,实施层层质控、事前严格把关、事后严肃处理的工作原则。开展各责任组岗位自检与成员互查,护士长要针对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每周不定时抽查;质控办负责人每月开展管理质量的专项检查与考核,并与护士长联合做好每月的指导工作;护理部每季度全面围绕清洗消毒质量、包装质量、设备环境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记录并汇总检查结果,与个人奖惩、绩效挂钩。

1.2.4 处理阶段(Action)

处理阶段的工作主要为每月参照相关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控制检查工作总结,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合的改进措施。具体操作如下:每月组织质量管理控制会议,分析汇总后的检查结果,评价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的实施效果。针对PDCA模式的各环节内反复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制订整改计划、实施措施及预期目标,并纳入到下一个循环管理环节中。对关系到管理质量的细节性问题,可借助张贴标准操作流程图、器械说明图册或操作提示等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对在关键环节发生的个性问题,要重视对相关人员与操作环节的重点监督与审查,将质量监督控制工作落实到个人,保证科室供应物品的清洗消毒质量,实现全面质量控制的目标;对常发生的共性问题,要对操作流程实施整改,并在新流程实施过程中开展持续性追踪与科学化评价,不断优化更新流程;针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应做好相应的强化措施;针对出现质量管理缺陷的状况,应取消相关责任组成员的绩效工资与奖励,并及时分析残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状况再次发生。定时整理汇总PDCA模式各环节改进措施方面的书面记录,达到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程序化。

1.3 评价指标

PDCA模式开始应用后,护理部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每月1次的评分调查,满分100分。考察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管理(科室相关设备设施维护技能的知晓情况)、环境管理、手术器械的清洗与包装质量等,12个月后统计各项管理的综合评分,比较PDCA模式应用前与应用12个月后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结果。

计算本科室对医疗器械清洗包装的合格率,其中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的计算以套为单位,若整套器械内存在任何1件清洗不合格则判定为清洗不合格。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度,对比分析PDCA模式应用前后工作人员每日处理成套医疗器械的数量。统计PDCA模式应用前后科室护理人员1年内的数量,评价护士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心[5],而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PDCA模式是一个循环的、持续的开放性管理系统,它主要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4个阶段来提高管理质量[6]。该方法以持续性改进的方式循环往复地开展管理工作,控制预定管理目标有条不紊地实现,促进了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7]。它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既存在实际情况上的科学调查,又有围绕科室质量管理的整体目标与整改措施,充分发挥了创新的管理信念,做到了管理方面的有的放矢和有始有终,促进了管理目标的高效率完成。

本研究应用PDCA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知识培训、布局整改、流程改进等质量管理措施,成功改善了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质量。通过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既保证了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质量,提升了人员的整体素质,又提高了临床满意度,能保证为临床科室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供应服务。研究结果指出PDCA的循环监督管理模式,适时反馈了设备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了科室器械配置的更新与完善,加大了现代化器械的临床利用率[8]。同时,PDCA模式通过具体分析计划阶段中的提出共性缺陷,制订了改进标准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的措施,持续更新与完善了各区域清洗消毒环节的操作流程,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9]。另外,PDCA模式的持续性监督管理将岗位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与个人绩效、奖励挂钩,使得工作人员的岗位分明、职责清楚,形成了制约科室成员工作质量的有效标准[10]。本研究在应用PDCA模式后,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以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依据,制订合理的定期培训计划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1]。本研究结果指出PDCA模式应用后清洗消毒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因为PDCA模式的应用发挥了持续性地监督作用,促进了工作人员不断改进各项流程中的薄弱环节[12]。PDCA模式采用了工作责任到个人的追溯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某一或某种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加强了岗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充分保证了清洗消毒质量[13]。PDCA还利用了网络信息系统使得供应中心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各项灭菌物品的需求、流通与库存状况,有效缓冲了物品流通的调节惯性,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14-15]。PDCA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成本管理质量与整体管理水平,保证了整体医疗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PDCA模式强化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改进措施,跟踪并评价了整改效果与制度落实情况,有效保证了科室各环节的管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积极性。PDCA模式是一种创新性高、科学化强的管理方案,其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增强了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的计划性与系统性,对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65-1767.

[2] 李方惠.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185.

[3] 朱海芹,曹敏,陈彩芬.PDCA循环在手术室眼科显微器械清洗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2,29(16):66-68.

[4] 阮勇华,郑冬梅.PDCA循环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40-1141.

[5] 刘杜娟,葛常英.我院消毒供应科护理质量管理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75-76.

[6] 李玉玲,刘晓红,陈亮,等.PDCA法在复用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20-121.

[7] 张艳芳.探讨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8):141-142.

[8] 陈洁,李淑君,李燕妮,等.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16):4030-4031.

[9] 陈义连,胡著芹.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126-127.

[10] 黄蕾,黄蒙.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90-91.

[11] 何勤忠.加强护理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0,27(2):151-152.

[12] 王秀娟.PDCA循环法在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88-89.

[13] 蔡.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1003-1005.

[14] 郑朝敏,甘晓琴,聂智容,等.PDCA在手术室腔镜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灭菌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8):1010-1012.

为了加深对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抓好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方法:科室自查与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查相结合,通过各种监测查出不足,找原因,进行分析及时整改和总结。 结果:制定了手术室控制感染对策,使各项监控指标在正常范围。结论:只有加深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抓好有关医院感染系统化的各项工作,从而提高了手术室感染管理水平。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44-01

手术室是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担负对病人进行手术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因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1 健全医院与科室感染管理的网络组织

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办公室,有分管院级领导,还设置了感染科主任,专职工作人员等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任务,每周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检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手术室也成立了4人医院感染小组,由科主任、正副护士长、监测员组成,主要负责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医院感染工作督促,每周随机抽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知识,提高控制感染意识

科室领导和骨干经常外出学习与短期培训,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全科医护人员,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不断地更新医院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杂志及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一般制度、卫生制度、参观制度、门卫制度、消毒制度、洗手制度),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执行,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率。在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管理者首先要得到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才能正确指导、监督、管理他人的工作,监控工作专人负责由护理人员定期轮转(一年轮转一次)。训练与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使其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

管理的重要性。

3 手术室控制感染对策

3.1 手术室空气控制感染对策:手术室须每日及术后进行清洁卫生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拖擦地板,每日常规用臭氧照射1次,每次30分钟以上接台手术需全封闭净化30 min才可使用,手术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避免不必要移动,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禁在手术间制作敷料或整理包布。每周清洁空调过滤板1次。各手术间的拖把、抹布应固定两套使用,以保持一套在外风吹日晒使之干燥,减少拖把、抹布的污染。。

3.2 手术物品控制感染的对策: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能用压力蒸气灭菌,首先压力蒸气灭菌,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安全等诸多优点。对于不能耐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到目前为止环氧乙烷是最有效的低湿灭菌的物品(橡胶类、塑料类)。对于显微器械、腹腔镜、膀胱镜、纤维肠镜等高危险度手术用品,可用2%戊二醛浸泡

小时以上可以达到灭菌,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

3.3 手术人员手的控制感染对策: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外科洗手:我科常用的术前洗手法为肥皂液刷手,流动水冲洗2分钟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法,整个刷手过程不少于5分钟,保持双手高过肘部,避免污染。如有对碘过敏者,可用肥皂水刷手酒精浸泡法,刷手过程为10分钟,浸泡5分钟,待酒精自然干后穿无菌手术衣、戴灭菌手套,才能参加手术。定期监测,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

3.4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因此,我院手术室已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3.4.1 加强一次性物品使用前的检查:使用前查看1次性灭菌物品;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包装密封性好才可使用,如遇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破裂、字迹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

3.4.2 一次性灭菌物品的贮存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室内空气含菌量≤10cfu/立方米,温度与湿度要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4.3 一次性物品回收管理: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垃圾分类处置,回收后全部送供应室进行无害化处理。

3.4 手术后污物处理

一般感染手术器戒的处理

将术后器戒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在流动水下清洗干净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分类保存于器戒柜中。

特殊感染手术器戒的处理

将术后器戒 泡于含氯 消毒液中30分钟除步冲洗包装高压灭菌于流动水用毛刷 底刷净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包装再次高压灭菌后保存于无菌器戒柜中备用。

内镜手术处理:

初清洗酶洗消毒彻底清洗干燥专用剂内镜储存设备保养。

3.5 非感染手术处理:手术器械先消毒再清洁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包装或分类放于器戒柜内备用。手术后必须,更换床单、被套、约束带,用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单位血迹。污物桶内及吸引瓶内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倾倒,手术布类送洗衣房处理。

4 小结

我院手术室从2008年开展层流手术间以来,明确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有菌区,有专人负责把好“三关”。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有具体的消毒隔离办法与措施,建立登记制度。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样,科室每月定期对手术间和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物体表面、手术前刷手、医护人员的手、无菌物品(高压物品、熏蒸物品、一次性物品、浸泡物品)、消毒液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均在合格以内。每月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1次,如<70uw/cm2以下,超过1000小时及时更换。几年来我科无一例感染发生,无发生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钱倩健,周嫣.实用手术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刘正良,彭望香.手术室护理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钟秀玲,程妍,主编.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的感染管理组织仍由三级体系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监控小组。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的控制工作,并对下级科室进行指导。院感科在院感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各临床科室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监控工作,按时向院感科汇报有关情况。由于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室的消毒管理工作,供应室验收达标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供应室的建设,为改善消毒条件,在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又购置一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后勤科经常检查室内墙面、天花板,保持光滑,无裂缝、不落尘。供应室的安排合理,坚持做到“三区”、“三线”、“四分开”。

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三线:污染线、清洁线、无菌线。

四分开:污物回收物与发放净物分开;

初洗与精洗分开;

未灭菌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工作间与更衣室、办公室、活动室分开。

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全年消毒380锅次,合格率达100%。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院的消毒物品质量检测抽查时,合格率达100%。今年8月,市供应室达标验收小组的专家们对我院供应室进行检查,验收达标。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四川省预防院内感染的规定》等,院感科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半月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门诊新大楼投入使用后,门诊各科室焕然一新,消毒隔离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胃镜室等科室,除对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除有的科室偶有漏记录或记录不全外,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2、对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手表面、物表面、空气、消毒剂、紫外线的强度、高压灭菌包等的监测,由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样测试,合格率达100%。其结果由院感科及时向全院通报。

3、院感科人员每天到科室了解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有无漏报、错报等。各科对发现的院内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并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及时上报院部,并进行相应处理。经初步统计,今年1-11月,院内感染发病率在3%以下。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今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院领导更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院感科与库房保管负责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在本年度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感科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院感科(供应室)每月进行检查统计,对抽查所发现的个别未毁形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并立即补做。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尿袋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毁形、消毒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由市卫生局指定专人回收。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a)-0146-04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LUO Xianhui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Suining 62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6,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the clinical data of 4020 operations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fferent time quantum, the 2000 operation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s management group, the 2020 operation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nursing work quality score, risk event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th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of operation room air, body surface,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s hands, ultraviolet radiator, aseptic materials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ursing staff training, nursing safet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humanistic care and nursing documents management score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sequencing errors, surgical instruments no complete, histopathological specimens pollution, disinfection quality rate no qualified in operation room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operation patients in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can improv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level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decrease risk event rate, increas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Infection control; Influence

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指机体创伤或者某些部位受到致病因子侵袭,形成应激性反应的过程[1-2]。手术室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种,是手术过程中因相关术中操作、消毒措施不规范引起的[3-4]。手术室作为各类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其也是感染的易发地,手术相关器械、各类敷料、医护人员的手和手术室内的空气、消毒液等都可能成为造成感染的媒介。手术室相关的消毒工作和感染控制有着的密切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甚至和患者生命安全有着密切关系[5-6]。循证管理措施来源于循证医学,其主要参照循证医学内容,提出手术室感染发生的问题,建立循证支持,实施循证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室感染控制质量[7-8]。本研究通过对遂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4020台手术情况进行观察,拟探讨循证管理在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进行的4020台手术情况进行观察。2012年5月~2014年5月进行的2000台手术作为常规管理组:男1200例,女800例,年龄21~74岁,平均(49.8±16.7)岁;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80例,胸部手术20例,头部手术700例,四肢手术300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下1100例,大学及以上900例。2014年6月~2016年5月进行的2020台手术作为循证管理组:男1221例,女799例,年龄21~74岁,平均(49.8±16.7)岁;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81例,胸部手术19例,头部手术698例,四肢手术302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下1103例,大学及以上917例。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手术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组

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分区管理,给予患者口头健康教育结合临床手术实践护理操作。

1.2.2 循证管理组

1.2.2.1 建立循证管理组 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循证管理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外科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各1名和手术室护士长共同作为督导员,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组员,根据责任护士不同职责,分管手术室各个片区。

1.2.2.2 提出循证问题 根据手术室感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感染控制工作要求、手术室相关消毒操作不规范、消毒操作制度贯彻不彻底、手术室污染区清洗不彻底、相关护理人员防护措施重视程度不够。

1.2.2.3 建立相关循证支持 首先是查询相关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的资料,手术室感染发生的原因、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性手段、护理质量系统评价、先进的感染控制方法等。综合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本院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手术室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证据,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循证管理措施。

1.2.2.4 循证管理措施的实施 ①培训:针对腹部手术、胸部手术、头部手术、四肢手术临床特点,给予手术室感染控制针对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手术室感染意识,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理念。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每一次培训后,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对于已经发生的手术室感染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②进行规范性的消毒操作制度:根据手术室相关的器械,采用正规化的消毒措施,按照规定按照消毒操作制度执行,不能漏项。③建立适当的手术器械污染物清除评价标准:每一次对手术室相关器械进行清洗,去除污染物,由小组长进行器械污染物清除的检查和监督,定期对手术室相关器械去污情况进行抽查,尽可能地完善去污监管制度。④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的讲解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防护措施,注意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清理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流程的培训和患者防护措施的指导,严格的要求医护人员保证手卫生,各项手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⑤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估和改进:在实施循证管理措施后,手术感染控制质量进行追踪和评估,如果发现不足,要及时的进行整改,保证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持续性的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9]《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0],主要观察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无菌物品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1.3.2 ?^察两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采用考核评估的方法,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进行评价,每项指标分数范围是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护理工作质量越高[11-12]。

1.3.3 观察两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排序错误、手术器械不齐全、组织病理学标本污染、手术室消毒质量不合格发生情况。

1.3.4 观察两组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医护配合、护护配合、器械准备、操作技能、隐私保护、术后方式、术后宣教等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每项评分范围是0~100分,通过加权处理,总分设定为100分,分数高于80分说明手术患者满意,反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Y果

2.1 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无菌物品采样结果合格率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及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排序错误、手术器械不齐全、组织病理学标本污染、手术室消毒质量不合格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两组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患者满意度(2000例,99%)高于常规管理组(1600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P < 0.05)。

3 讨论

循证医学模式可以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循证管理在临床医护人员中广泛的应用,其服务的中心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过渡,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3-14]。手术室感染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学中的重点问题[15-16]。有资料显示[17-18],手术室感染发生比例占医院感染总发生率的30%。有效的手术室感染控制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相关措施的过程中,结合循证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质量,以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将临床经验和感染控制理论紧密的结合,建立循证依据,创新循证管理措施,实现循证管理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19-20]。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院感的主要内容,加强手术室感染流程控制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对感染控制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促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相关措施更加简便易行、有顺序[21-22]。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