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党委书记讲党史党课心得体会]【全面学习深入领悟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委员读书体会
读李大钊《青春》有感
城建环资委 宋文泽

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风雨泣英烈,草木悲壮士,我满怀着崇高的敬意体会了书中之文字。

翻开手捧中的书卷,我聆听到了一曲讴歌青春的旋律,合上心胸前的篇章,我感悟到了一股策勉青年的力量。光阴荏苒,时光如梭,我仿佛正站在风华正茂的青春之巅,望着历史的长河翻流奔涌,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前辈的叮嘱跨越时空在我耳畔回响,将我带入一场情感丰沛、心灵澎湃之旅。

大钊先生用他充满朝气和力量的笔触,同一众伟人为我们树立前进的航标,让我们相信自己身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他深刻地描绘了青年的梦想和斗志,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的魅力和活力。“长驱迈往之青年乎”,他寄予我们厚望,要我们慷慨激昂奋斗于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竭尽全力奔向“高尚之理想,圣神之使命,远大之事业,艰巨之责任”。他更对青年有信心,相信青年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必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书写自我最绚烂的篇章,为世界注入更多未来的生机。

青春,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具魅力的标签之一。青年是时代的探路者,是理想的追逐者。李大钊先生把青年比作航海远行的人,告诫青年在逐梦远航之前,“必先定一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只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有能达到目的地的一天。”告诫青年不要随风飘转,要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和进步。“青年乎!其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青年应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左右,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做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然而青春也不仅仅是一片阳光明媚的草原,它也有坎坷曲折的时刻。各样困难和挑战,种种规则和束缚时常成为青年追梦路上的绊脚石。但他提出“笃前行且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存”,要敢于以坚定的意志去拥抱时代的机遇,面向挫折和困难让自己更加坚毅地向目标迈进,历经磨砺和考验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只要把心放在坦白清明的境界,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这般正如我们一直传颂的“开路先锋”精神,勾勒出那股燃烧不尽的热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不惧崎岖坎坷逆风扬帆;穿山跨海,经天纬地,我们不惧风吹雨打勇往直前;峰回路转,波涛汹涌,我们不惧艰难险阻浪遏飞舟。追梦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歇,不言退却,即便前路荆棘密布,我们也愿挺身而进,闯荡风浪,我们谨遵教诲,“不靡有真正人生的现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去完成真正自然的大生命。

青春之风华绝代,青春之雄飞如翔。青年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我望见了这书中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铿锵有力的文字让我备受鼓舞,至诚至善的教诲让我鼓足干劲。时势更迭,时代变迁,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永不改变,听!浪花朵朵,连绵不断的浪花势要排山倒海!看!薪火相传,焮天铄地的火焰固然志在燎原!每一个梦想都怀揣着信仰,每一次付出都蕴藏着希望,愿青春之羽翼展翅高飞,一展抱负胸怀。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我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态度、挥洒光和热,争做开路先锋,在时代的舞台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国家的繁荣注入更多希望与光芒。


从《甲申三百年祭》到《论党的自我革命》
提案委  傅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认真学习这一重要纲领性文献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曾经读过的两本书,1944年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和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党的自我革命》,重读这两本书再一次加深了我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自信与期望。

一、《甲申三百年祭》引发了我党对自我革命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进行历史剧创作,偶然翻阅了乾隆年间的“禁书”《剿闯小史》,对李闯王身边的智囊李岩产生浓厚兴趣。书中说李岩提出了很多有益策略,帮助李自成获得胜利,但大顺朝建立后,李岩进谏不再起作用,反而遭奸人陷害被冤杀。郭沫若对李岩有相惜之情,就写了近两万字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有述有考有论,内容涉及明亡、闯兴、闯败。1944年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群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文章,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舆论风潮。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这篇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1944年4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加长篇按语,“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这篇文章成为全党整风文件。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毛泽东的指导下,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次整风运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在乘车前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又说起了《甲申三百年祭》,他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甲申三百年祭》借历史之口,尖锐地把如何吸取历史教训、从制度上寻找防止为政者退化腐败的规律提到了人们面前。1945年7月 ,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后来被人们传为“窑洞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史,展现出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动人画卷,支撑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创造了东方古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伟大崛起的人间奇迹,蕴含着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

二、《论党的自我革命》激发了我党干事创业的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自我革命》一书,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文稿64篇,清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研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紧迫性、必要性,对大党独有难题究竟是什么、如何推进解决等重大问题的深邃思考,对我们党大力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运用伟大自我革命这一武器推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赢得历史主动、引领时代,以坚定步伐踏上新征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有力解决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党建设好建设强,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最可靠的主心骨。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清醒认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党的绝对纯洁性,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书中提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之上,?时刻保持心里装着人民、?脚步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自我革命的强大内生动力。?

自我革命的精神体现在党的百年磨难与艰辛历程中,?是一部推动社会革命史的同时,?也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史。?党始终坚持真理,?敢于正视问题和矛盾,?并及时地修正错误。?这种伟大自我革命精神从党在挫折与紧急关头中可见一斑。?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无比神圣而光荣的事业,?也是非常艰巨而复杂的挑战。?能担此使命的政党,?必须是坚强有力、?战无不胜的先锋队组织,?必须不断在自我革命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总之,?自我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勇于面对挑战和问题,?更要主动进行自我革新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幸遇东坡是吾师
——《苏东坡传》读书体会
城建环资委 田洪文

偶饮乌程箬下春,路边醉卧是何人?

一蓑风雨傲然客,满腹诗书豪放身。

壶里乾坤且欢笑,蝇头名利莫追寻。

无情芳草千年过,暂伴圣贤坐看云。

这首诗所写的是湖州爱山广场上的一处景点,叫做“苏东坡醉酒乌程”,是苏轼醉卧于路边酒坛之上的一座铜像。我在湖州做项目时,偶然到爱山广场,遇见了这处铜像,写下了这首诗。

苏轼,四川眉山人,北宋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词宗,曾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在民间传说中是天上文曲星转世。他曾担任湖州太守,正是在湖州,我在见到苏东坡铜像之后,又读了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加深了对苏轼这个人的了解和崇敬。

在湖州时,苏轼还没有苏东坡这个名号,东坡居士是他在被贬黄州之后才起的。虽然在苏轼湖州太守任上仅仅不到四个月,但是湖州却是他人生履历中的一个刻骨铭心之处。他爱湖州,在《游道场山何山》诗中说“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这也是爱山广场名称的由来;他给弟弟苏辙写信强烈推荐湖州说“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感受到湖州人民的真诚,甚至还想死后葬在湖州,写下了“百年神游知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的诗句。就是在湖州,他因《湖州谢上表》惹来杀身之祸,险些丢了性命,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挫折。在之前曾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他,在之后的岁月里经历了沉沉浮浮,磨砺了意志,悟透了人生,也成就了他在文学和思想上的伟大成就。

据《苏东坡传》,他在《湖州谢上表》中招祸的那段文字是“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在我看来,这句话无论如何也够不上什么滔天大罪。不仅如此,从中我们还似乎能看到他对那些靠蝇营狗苟而上位的小人的不耻,以及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品格。究其获罪原因,还是因为其 “谋国不谋身”的君子性格。当时,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新法在革除既有政策陈弊之时不免有些操之过急,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苏轼在敏锐地发现了这些问题后,秉公直言,但未被采纳。而他与王安石又都是耿直之人,在变法派在朝廷掌权的情况下,苏轼自请外放,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在此期间,他体察民情,还在徐州治理水患,颇有政绩。他常用诗词来表达他的思想与情感,其中难免会流露出一些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在朝廷中掌权的宵小之辈的不屑,因而让一些佞臣对其恨之入骨。此次,就是某些人借其在《湖州谢上表》中的些许不满情绪而意图陷害,并搜集其平时所写的诗词,字斟句酌,对其罗织罪名,险些置其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乌台诗案,苏轼虽然侥幸逃脱一死,但也经受了很大的迫害。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实际上,这个官职没有什么太多的实际工作,只是找个偏僻的地方把他看管起来。

黄州可以说是苏东坡修炼的开始。在黄州,他由朝廷大员一转身变为了一个没有权力的小吏。生活上,尽管是全家人布衣蔬食,但是到了第二年,他的工资仍然是入不敷出,不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了。于是苏轼在这里开启了他的两项新兼职:农夫和厨师。

苏轼的一位老朋友马正卿见他已经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于是向政府申请,把废弃的营地十几亩交给他耕种,以求糊口。这块地本就不是耕地,且荒废已久,荆棘丛生,瓦砾遍地,整理出来的难度可想而知。我想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我们小时候的耕种辛苦还都深有体会。而对苏轼来说,他没有机械化的辅助,没有牲口可以使用,甚至连农具也不如我们现在的好使,只能是刀耕火种。从一介朝廷大员,而至于赤膊躬耕,苏轼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没有难倒他,他吃下了这个苦。而且,就是利用这块地,他成功的解决了温饱问题。辛苦是难免的,但是他有办法消遣。他在写他当农民经历的《东坡八首》诗的小序中说“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人,以忘其劳焉。”

东坡之名就是来于此时。因为他所耕种的这块地就在城东的山坡之上,于是自称“东坡居士”。从此世上便有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附近还自盖了三间房子,称为“雪堂”。

苏东坡在一首诗中描写了他盖草堂的情景: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这就是“农夫”苏东坡。

即使如此,也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想吃好是不可能的。但是,苏东坡是一个善于实践的人,于是他又开始钻研做饭。在宋朝,猪肉尚不像现在这样在餐桌上占主要地位,据考证,当时的猪一般散养,且无“劁猪”技术问世,猪肉腥臊、肉硬,富人是不吃的。但是猪肉便宜,老百姓吃。苏东坡没钱,也吃。但是他在实践中改良了做法,成功研制出了“东坡肉"。为此,他还写了一篇《猪肉颂》。此外,还有食材简单、味道鲜美的东坡鱼、东坡汤,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于是苏东坡“美食家”之名也就因此而得了。

苏东坡在困境之下,为知识分子更善于劳动和实践做出了很好的证明。

生活的磨砺,并没有让他消沉。世界上没有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苏轼,反而多了一个更亲近老百姓的苏东坡。在这里,他不仅适应了劳苦的生活,还与当地的官员、文人、普通百姓等各色人等打成一片。这里的朋友和邻居有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民古大哥、大嗓门的农妇等等。按苏东坡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总之,在黄州,苏轼不仅没有消沉,反而更加积极、豁达,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放到怎样贫瘠的地方都能生根发芽。他在黄州时写过一首《定风波》,其中有一句言道“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此时的豁达性格的写照。黄州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清闲,让他的才华尽情展露。黄州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作品。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诗文。可以说黄州,让他的境界又获得了一个提升。

本来,苏轼以为自己就会在黄州终老了,然而朝中神宗驾崩,哲宗即位,为他带来了转机。因为哲宗年幼,即位时年仅九岁,于是由他的奶奶太皇太后来摄政。在太皇太后的器重下,苏轼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先是以龙图阁大学士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来还担任过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在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杭州期间,为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

然而苏轼秉直的性格,不仅过去为支持王安石变法一派的新党所不容,而且在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期间,他依然针砭时弊、为百姓发声,以至于也得罪了旧党。正如他的红颜知己朝云所言,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无论如何,在太皇太后摄政的这些年里,虽然他仗义执言,得罪了不少权贵,但仍然官居要职,也更加成就了他的名气与地位。但是在太皇太后于元祐八年去世而由哲宗亲政、新党再度得势之后,他的灾难就又来了。苏轼被一贬再贬。苏轼被贬惠州三年,当时的惠州是蛮荒之地。在那里苏东坡依然入乡随俗,与当地人民相处甚欢。并努力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解脱。他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似乎觉得自己可能就终老惠州了。而他的政敌又把他继续向边远地区贬谪。于是,在垂暮之年的苏轼,又被贬渡海飘向天涯海角的儋州。直至去世前的一年才被放还。

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有人总结是三起四落。他才华横溢、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所以为世所不容,造成了他的命途多舛。但是纵观他这一生,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消沉,我们看到的都是他的乐观、豁达、独立、自强、铁骨铮铮。无论生活怎么对他,他都能过得充满诗意!

豪情万丈时,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身不由己时,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感慨人生时,他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无可奈何时,他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老当益壮时,他说“谁言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随遇而安时,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怀念亲人时,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鼓励年轻人读书时,他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肯同流合污时,他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他无愧为千古学人之榜样!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读过《苏东坡传》之后,更让我对他充满崇敬之情,他的精神也在许多方面给了我非常多的感悟,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与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2022年在湖州项目即将结束之际,我再一次到爱山广场拜访了苏东坡,并留诗一首,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春日登爱山台

吴兴春日近,独上爱山台。

古树千年翠,新桃几处开。

东坡犹未醒,旧友又重来。

长坐无他话,清风入我怀。


读《历代名瓷图谱》有感
文史委 李智瑛

近日在单位书柜中无疑看到了这本《历代名瓷图谱》,恰逢当日柜门未锁,颇有兴致,拿来翻阅。可能是不习惯阅读文言文,平时古籍读得较少。因一直对中国古代陶瓷颇有兴趣,曾多次得知或间接接触到本书,但未曾真正通读过。虽然本书的编写作者标识为明代艺术收藏大家项元汴,但最初版本已失传,经多次誊抄重编后与最初一致性多少始终是学界争议话题之一。目前国内流传的多是由英国卜士礼重新编译的版本。此书最早见于1908年牛津版,单位所藏为2016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精装版本。

卜士礼为医学专业出身,后长期在中国相关驻外使馆任职,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很有兴趣。据其在前言中介绍,本书原稿在19世纪中叶曾被其收藏,为红木薄板做封面的四卷线装本,可惜后来葬身在1887年怀特利仓库的一场大火中。不过所幸之前曾有一位名为李澄远的画师曾复制临摹过多份,书内标注为光绪十五年,也是比较受公认的摹本,本书的主体内容即源于编译者对这个版本的收藏。若曾经手过原稿和摹本,那么本书的可信度就比较高,当然其所藏原稿是否为真也是个疑问。而据本书后记所言,一般认为《历代名瓷图谱》系托项名之作,藏品内容与一些考据记载出入很大。可能与《宣德彝器图谱》一样,均是取材于《格古要论》,并参考《考古图》、《博古图》诸书,伪造杂糅而成。不过在印刷技术与出版业并不发达的古代,多依靠临摹誊抄而成的书籍难免与最初文本有出入。不过对于读者而言,图书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古籍更是如此。

项元汴为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著名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本书所介绍的八十三款陶瓷精品多标识出处,或源于古书图谱,或由编者收藏购买和日常所见。如果从艺术收藏的角度而言,这也应和了收藏有序的要义。本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即前言、目录与图谱内容。前言为卜士礼所写,主要介绍了本书出版缘由、过程以及其对书中藏品及类型的简单介绍。从中可知其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与熟识,当然对于一名并非特别专业的研究人士而言也难免有生涩之处。如他提及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是中国首个闻名全国的瓷窑就值得推敲,而唐代早就有南青北白的各种精品和窑口。

此版本目录共分十册,每部分介绍7-12个不同藏品,未按年代,亦未全遵循类别,似乎较为随意。现已不得知初期的红木四卷线装本是何模样,与本版本差别又如何。余之浅见,若再刊发新版,目录名次重新统一规划不知是否更为恰当。图版内容应该是尽量地保持了摹本原貌,开页一面为图,一面为文。图样古色古香,体现出中国国画水彩的效果,纯色印染勾勒居多,也有部分多色彩绘。其画风与中国画相似,并不追求全然写实,如青花瓷的青色多为褐色等深色线条勾勒而成,风格古朴,旨在意韵传达,几件娇黄与积红釉色瓷器在其中格外醒目。如明弘治窑娇黄葫芦壶,色正黄而鲜,其上为塑绿色藤叶,色彩鲜明,给人印象深刻。而在83件藏品中,积红釉瓷就有十几件,且多为罕见精品。总体来看,红鱼素底最为多见,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讲究。其中一件明宣窑积红朱霞映雪鱼耳炉尤为独特,名字起得也很有诗意。此炉双耳为红鱼造型,外壁以自然波浪纹划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猩红,下部洁白,正好映照了朱霞映雪的主题。岁月流转,不知这件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现流落何方。

与釉色相比,本书所选陶瓷的造型和品类似乎更为独特,仿上古青铜器与仿生雕塑式样较为多见。或许与其中许多源于宋《宣和博古图》有关,宋代的官窑瓷器就有仿古的传统,所以如三代青铜觚、尊、匜、壶等仿古瓷器造型占比就很大,如《历代名瓷图谱第五册》收编的七件瓷器就有宋代仿古尊5件。此外,明代相关的仿古作品也不少,如明宣窑青花文姬匜就非常有特色,也为仿宣和博古图所制。而仿生类器型则与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理念相关,尤其是一些文人雅器、文案陈设经常充满各种动植物的蓬勃生气,如大象、花叶、瓜果、鸟禽等。书中明宣窑青花鹅壶就很有代表性,瓷器几乎是完全写实的造型,鹅的面部与翅羽栩栩如生,难得一见。

图录文字部分为中英文对照模式,中文为古文形制,多无标点,需断句阅读。内容主要包括器名、藏品出处、形制色彩介绍等。虽均寥寥百余字不等,但亦能览文物概貌,与插图相得益彰。




代写文章:13258028938(同微信)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