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急诊搬迁十年特稿: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过程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03年4月22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大楼启用,急诊科搬迁,转眼十年过去了。十年,很长,足以作别青春;十年,很短,只剩忙碌和紧张;十年,意味着什么?或许,在此文中你能读到急诊人的些许心路历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她走了,在第五次心肺复苏后 “又有了!”一条心电波纹在心脏监护仪上顽强地出现了,张亚云转过头对着护士站的其他姐妹喊,她笑得比任何时候都夸张,喊得比任何时候都高亢。这是第三次心肺复苏成功,她俨然对小文轩从另外一个世界再回来,意外加兴奋。那瞬间,她的眼里涌出了泪水。随后,她松开了按压心脏的双手,开始给小文轩擦拭脸部的血迹。“她或许真能活下来!”她,一点点,小心翼翼。 小文轩,6岁,2013年4月16日中午许,从东台转送通大附院,她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撞的,进急诊抢救室时面目全非,眼球被挤入了脑室,尽管血肉模糊,但长长的眼睫毛还是挺立着。她被迅速地送去拍摄颅脑CT,然而,当被抱上检查台时,小文轩的心跳一度停止,在紧急的心肺复苏后艰难地完成了检查,就在返回途中,心跳再度停止,“我一边跟着推车疾走,一边按压着心脏,一边喊‘快让开!’”当时张亚云负责全程护送。回到抢救室,急诊外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的医生们都已汇集了过来,抗休克、缝合伤口,小文轩的脸不再那么狰狞,被擦拭去血迹的脸苍白如纸。 第三次心肺复苏成功的喜悦仅仅停留了十多分钟,再复苏,又成功,然而上帝没有给小文轩第五次机会,整整半个小时的心肺复苏,再不见任何生命迹象。在亚云把小花衣轻轻盖住小文轩脸的那一刻,她还是忍不住落泪了。她两鬓的几缕长发无力地垂落下来,目光突然变得有些木纳,“她和我的女儿一般大小,我也是做母亲的!”亚云的心揪着厉害。 其实,作为一名高年资带教老师,她已在这生死场上历练了十二个年头,但是这个幼小的生命在她眼里还是那么金贵。“你们尽力了!”小文轩的奶奶掩面痛哭,亲眼目睹抢救全过程的她却来安慰医护人员。 “我们不是神,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那日,多发伤的吴强、广泛心梗的陆树华、消化道大出血的顾立新,包括那个高度怀疑夹层动脉瘤的病人在第一时间的抢救后顺利入院或急诊手术,这些可能消逝的生命都绝处逢生,98%的年抢救成功率让急诊人多少感到欣慰。 那一年—— 逢非典,急诊团队初成长 2013年4月18日夜,通大附院急诊大厅里人来人往,内科诊室内人头攒动。四月初,一种叫“H7N9”的禽流感病毒,在江浙一带如幽灵般徘徊,虽然通城并没有出现确诊病例,但是人们还是高度警惕着它的来袭,急诊内科医生也从原先的两个增援到了三个,但似乎还不够。10时许,被就诊人群团团围住的李爱林,不时起身给病人查体,她额头上微微渗着汗,在双层口罩下的声音已经有些嘶哑,但她还是尽力解释。那晚,她给两个持续高热,肺部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人做了咽拭子采样,“病人的分泌物几次喷在我的脸上,我第一次感觉危险离我那么近!” 相对H7N9禽流感的来袭,非典不得不忆。这要追溯到2003年的4月,从2003年到2013年,整整十年。“急诊大楼刚刚启用的第二天,我们就成功筛查出南通市第一例非典病人,因为发现得早,此病人没有进入全院的医疗大流程,因而保障了整个大流程的安全。”黄中伟说到此事,不禁有点兴奋,因为这是他带领的急诊团队打的第一场非典阻击战。 那一年,急诊内科的医生仅有5名,那一年,作为消化内科副主任医生的黄中伟受命担任急诊科主任,从急诊大楼的内部整体规划到流程设计再到人员组建培训,“不仅是团队年轻,急诊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没有经验积累,所以面临太多的挑战。” 挑战中有一项“医生围着病人转”的服务模式,当年新急诊中心的规模和设施都领先于全省,与之配套的服务流程就是在学习总结国内大型医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理念先进,但是实施中却遭遇了阻力。“把病人推到诊室来,天经地义。”“我要管诊室还要管抢救室,如何分身?”…… 面对情绪,黄中伟知道解释是无力的,唯有实践来检验。事实有力证明,大到重大交通事故成批伤员的施救,小到一些鲜活的个体,多器官衰竭、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喉梗阻乃至心跳呼吸暂停的病人成功施救,“医生围着病人转”的服务模式让救治更高效。 “我们就是在和死神争抢时间!”作为急诊“五大元老”之一的主任医师唐建忠,他越来越深刻理解那“黄金5分钟”的价值,那不算长的5分钟或许就是一条生命。如今不仅抱怨声没了,相反抢救更靠前,联动更迅速。 这十年—— 再坚持,爱在心头却难开口 这是科主任黄中伟提供的一组数据,年急诊人次从2003年的11万人增至了25.2万人,输液病人数从14.4万增至了28.4万,而最具挑战的是危重病人年抢救数从2003年的2335人到2012年的9680人,近乎增加四倍。数据的背后,透出的是患者的信任,体现的是救治能力的提升,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每个危重病人所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那是不能与数字等同的。”作为科护士长的崔秋霞很心疼也很担心她的团队成员们,因为十年中急诊工作人员的总人数仅翻了一倍。 如今那个原本宽敞甚至感觉硕大的抢救室已经变得不堪重负,抢救二室也是在去年底应运而生,对缓冲危重病人的救治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战线的拉长同步挑战着急诊人。崔秋霞果断调整一线护理人员结构,组建六支由高、中、低年资人员组成的救治小组,由杨小丽、周水鑫、张亚云、龚瑜、倪花、朱琴等“六虎将”领衔,张亚云和石卉临时受命,“她们都很清楚即将面临的压力,但都一口答应了下来。”崔秋霞被深深感动着。 “六虎将”往往需要从早7点半到傍晚5时,甚至到七八点连续作战,中间仅有半小时的休息,她们要对抢救室内的所有病人有最全面和准确的掌控,就如一个高效的指挥中心,容不得任何懈怠。但在“六虎将”眼里,“她们”更不容易!“她们”说的是急诊科的那些“铿锵玫瑰”,李爱林、李晶菁、陈瑜、张霞、包玉华、周小娣、赵敏星等等,看似柔弱,但有着绝对的战斗力,她们和沈雁波、袁鼎山、龚辉、虞俊波、倪海东、蔡丹磊、王霆、盛小明等男医生一样决战生死之间。 她们认可忙碌,但就担心分身无术。特别是夜里,诊室里满是病人,抢救室的危重病人和新病人等待着紧急处置,救护车又接连不断地呼啸而来,无奈下常常喊起备班或加强班,“其实,每次喊时我们心里都很纠结,难得有个休息时间又要被叫回。” 她们认可奉献,但就担心那份不理解。急诊看病常常是看头不能看到尾,很多危重病人在紧急处置后收住入院,病人及家属常常会忘记第一关口的惊心动魄。感谢声寥寥,可以不计较,但害怕着那些莫名暴躁和无理取闹。袁鼎山就曾被一急诊肾绞痛的患者伤害,陈瑜被一个吸毒患者威胁……那是他们心头永远的痛。 张明香和苏靓靓是前后一年来到急诊的,历经了新老急诊交替,已成长为优秀的带教老师。她们平日里风风火火,无限灿烂,当问及“爱急诊吗?”姑娘们沉默了,当追问“那为何你们如此投入?”姑娘们抬起头说,“我们爱这个团队!”那刻,我分明看到了她们眼中闪动的泪花,在泪光中我看到了那些永不知疲倦的身影,那身影翩跹如天使。 “那是2004年EICU成立时,人手特别紧,五张病床五个护士,四个病人拉着呼吸机,从抢救到最最基本的生活护理全部要包下,忙碌得甚至有种‘算了,我躺在病床上,你们来抢救我吧!’的绝望念头。”张明香试图用一种很“轻松”的口吻诉说她曾经的这段经历,“但这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别说是呼吸机的报警声哪怕是病人的一声呻吟,又让我下意识的奔到床前。我对自己说坚持!再坚持!” 就这样,“坚持”练就了急诊人,急诊人也在“坚持”中抱团前行。 这一生—— 危难中,急诊人甘为你守护 有一种经历可以让你从此烙印人生,有一种情结可以让你从此常常念起。“有时,抢救的场面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倪丽云如实说,作为医院团委副书记的她已经离开急诊三个年头了。和倪丽云身份相似的,还有丁霞、沈祖莲、张云等都曾为急诊人,如今都成为了医院管理岗位的中层干部。确实,“善于运筹、甘于奉献”的急诊风格助力着她们的新岗位。 急诊的历练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医院护士长竞聘中急诊科出生的比例还真就胜其他科一筹。然而,这笔财富有时太过沉重,纵然有钢铁般的意志,但却无法一直保持有钢铁般的身躯,年龄的增长、病痛的来袭真实地困惑着她们,还是有一些人默默地离开了急诊第一线。在她们离开的那刻,也就注定今生多了一份对“娘家”的牵挂。 走还是留?这个问题在绝大多数的急诊人脑海中困顿过、挣扎过。然而,他们和她们还是留了下来,“前一天还和家人嚷嚷着要辞职,但是一旦穿上这身绿衣,所有的杂念就没有了!唯有一种状态‘战斗’!”张亚云坦白。对急诊的护理姐妹来说,孙殷的回来绝对出乎意外,去年她很幸运地定科在康复科,一个压力相对小的科,但二周不到的时间,她却主动申请回急诊。此举,在太多人眼里看来太傻,她说,“离开的那段时间心里空落落的,离开才知道这个团队对我来说有多重要!陶美萍老师和崔杨红老师在急诊三十多年了仍在坚守呢!”如今已经有8月大小身孕的她仍在儿科输液室一线坚守,采访中她用爽朗的笑声告诉我,她工作得很快乐。 那是什么让急诊人甘于坚守?急诊人给出的答案惊人的相似——因为有你。 相互补台的你。“急诊危重病人常常会井喷,对病人的处理和观察难免会有疏漏,但是富有经验的护士会及时洞察和提醒,使得医疗隐患降到最小。”急诊科青年医师祁雷如是说,“医生特别信任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执行的每项医嘱都会及时、到位。”急诊科护师李晓青如是说。 相互支撑的你。抢救高峰、输液高峰时,科护士长崔秋霞一定会出现在抢救现场或配药台前,她的额头上总微微渗着汗珠。科护士长来了、护士长来了、高年资带教老师来了、年轻护士来了,这种自主互助已经成为了急诊科的一种习惯,不需要任何指令来调度。这种习惯甚至延及到工人和护工。 相互体谅的你。朱东波和顾东明是对地道的急诊夫妻,一个执掌急诊外科,一个执掌急诊儿科。365天,急诊外科病房里必定有朱东波的身影。去年冬天的第一个寒潮来袭时,一位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手术,他又深夜被调往医院,凌晨三时手术结束准备回去时,在急诊大厅撞见了正急匆匆赶来医院的夫人,夫妇俩相视一笑。“怎么办呢,你懂的!” 相互信任的你。小文轩还是走了,在第五次心肺复苏之后,亲人的悲痛欲绝可以释放在这个生离死别的时刻,而身旁呼吸机监护仪此起彼伏的报警声,只能让医护人员将无限的遗憾和痛楚以最短的时间埋进心里,投入下一场战斗。“你们尽力了!”奶奶那句轻轻的安慰,或许会成为她们继续在生死场上战斗的力量,这一天、这一年乃至这一生。 因为有你,不再孤单,从此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因为有你,在危难中,急诊人甘为你坚强守护!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nbsp; 施琳玲 (注:此文中患者系化名) 微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