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2021年以来,在区委、政府以及上级残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城区残联坚持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各项中心工作,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报告如下:
一、2021年上工作完成情况
截至2021年6月24日,江南区现有持证残疾人8233人,约占城区总人口的2.13%。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2859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7%。(以上数据不含经开区)。
(一)持续深入推进残联群团改革。持续组织开展残联的群团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强“三性”、去“四化”的具体要求,更好承担起团结引领广大残障人士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不断巩固党执政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全面履行代表、管理、服务的职能,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加强和完善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各专门协会建设,广泛联系和服务残疾人,及时反映他们的心声,为有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进一步加强农村和社区工作,搭建社区残疾人服务平台,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能力,让城乡社区真正成为残疾人的温馨家园。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到农村、到社区、到家庭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努力造就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二)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是硬性考核指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倾斜人员力量,扎实推进工作。
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力推进0-17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制定下发《南宁市江南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2019年6月至今,已与20家自治区、南宁市定点康复医疗机构签订康复协议,拨付2021年1-6月康复救助资金58万元,惠及江南区户籍166名、非江南区户籍40名有康复需求且符合条件的0-17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孤独症残疾儿童,确保江南区户籍及非江南区户籍的残疾儿童都能及时、普遍得到康复救助。对照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求,能完成本年度工作任务。
(三)残疾人主要帮扶项目。“阳光家园计划”“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4个项目纳入了残疾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项目。我们把以上重点项目作为推进残联工作的重要抓手,统筹考虑各项目的受益对象,成效显著。
1.“阳光家园计划”项目。2021江南区“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总任务数225人,其中自治区任务数150人、南宁市任务数75人,其中项目分配140人对辖区三镇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边缘户残疾人家庭进行补助,有效衔接防返贫监测工作。该项目已开展摸底工作,预计10月份前将补助经费1500元/人/年发放至监护人指定银行账户上。2.“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2021年将按照自治区残联新下发的《自治区残联 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广西“阳光助残基地”项目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今年预计帮扶辖区三镇150名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边缘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及农业生产培训,人均帮扶2000元,总价值30万元。项目目前正在按程序申报当中,预计10月份前完成该项目。3.“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2021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数为30人,该项目已进入政府采购阶段。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边缘户残疾人进行摸底调查,待确定中标单位后,组织符合条件的人员到中标单位开展为期2天的封闭式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生活。该项目预计7月底前完成。
4.“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2021年城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任务数共计16户,改造标准4000元/户,改造资金总额6.4万元。现正组织招标。通过项目建设,着力解决贫困残疾人洗澡、上厕所、做饭、户内活动和出行等日常生活困难,满足他们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民生。
(四)残疾人就业工作。一是通过多方式培训、多渠道安置、多资金扶持,建立起了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个体创业就业“四轮驱动”就业格局,2021年以来共安置残疾人就业12人。与人社局、科技局、农林水利局等部门合作,2月26日在江西镇开展2021年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招聘会,推进残疾人就业。二是开展贫困残疾人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2021年预计向67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参保补助31.8359万元、向6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金3万元,现材料正在审核中,审核无误后发放补助金。三是积极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清川西社区建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通过持续4年的运营,帮助近45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四是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开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审核工作,加大对未履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义务用人单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力度,通过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推进残保金网上审核,实现应收尽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方向用足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五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消除影响残疾人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切实维护残疾人劳动保障权益。
(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残疾人康复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2019年6月至今,已与20家自治区、南宁市定点康复医疗机构签订康复协议,拨付2021年1-6月康复救助资金58万元,惠及江南区户籍166名、非江南区户籍40名有康复需求且符合条件的0-17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孤独症残疾儿童,确保江南区户籍及非江南区户籍的残疾儿童都能及时、普遍得到康复救助。对照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求,能完成本年度工作任务。组织开展病残儿童家长、康复机构、残联三方见面会,面对面解决协调康复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扎实推进精准康复。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残联、卫计、扶贫等相关部门协调行动,贯彻实施《南宁市江南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针对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各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选择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专门协会、助残社会组织等相关机构或组织作为康复服务机构为其开展精准康复,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2016年以来,已总计完成精准康复服务8112人,完成任务数的193%,位居南宁市前列。三是积极推动康复救助。2021年上半年,共有500多名残疾人获得政府康复救助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通过开展白内障常规项目,为30例城乡经济困难白内障患者减免费用实施复明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为65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常规门诊免费服药,对128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给予补助。为各类残疾人配发放各种辅助器具30件次,极大地方便了他们出行与活动,深受好评。
(六)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2021年以来,积极配合民政系统开展“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简称“两项补贴”)审核工作,城区目前共有4843人在享“两项补贴”,其中,2021年1-6月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33.912万元,月均发放38.9853万元。对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低保残疾人提高其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的20%,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目前有1887户持证残疾人享受城乡低保,224名持证残疾人享受特困补助。2021年以来,本级财政投入702.46万元万元,补助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村残疾人“病有所医”问题。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使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七)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做好残疾学生各教育学习阶段的服务,依法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会同城区教育部门大力加强各项残疾人教育资助优惠政策宣传并予以落实,继续开展对考上高中、中职中专及大专本科残疾人子学费资助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与教育部门联合,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目前,城区有132名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其中124人通过特教班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3.94%。巩固特殊教育,辖区福建路小学自1988年9月开设一个培智班以来,共计对智力障碍儿童近50人开展了教学。动员辖区适龄残疾人积极参加市盲聋哑学校开办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班。
(八)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通过残联网站、短信平台、“南宁江南发布”等及时宣传播报残疾人工作动态。区委宣传部、文体局、科技局、卫生局、民政局等部门积极向基层残疾人宣传健康知识、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积极筛选优秀运动员参加区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九)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一是扎实组织开展第三代智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核发、换发工作,截至目前,已发放第三代智能化残疾人证共计5597本。按照城区纪委要求,扎实开展“四紧盯四聚焦”违规办理残疾人证专项整治工作,对城区残疾人证开展全面核查清理,成效显著。进一步严肃了残疾人证的管理核发,城区现持证残疾人已有83%经过医疗机构评定。二是积极开展入户评残、集中评残。 2021年以来,为辖区三镇、三街道出行困难的残疾人开展上门评残共计30人次,组织到三镇开展集中评残共计7次,共计为135名疑似残疾人或需要重新评定的已持证残疾人进行评残,发放残疾人证130本,得到了急需评残群体的广泛好评。三是举办城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业务知识培训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贯彻执行《南宁市残疾人专职委员管理考评办法》,加强对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管理考核,上半年残联系统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四是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志愿助残队伍,多渠道服务城区残疾人士。五是充分发挥各级残疾人专门协会的平台纽带作用,推动专门协会依托社区残协开展工作,指导和组织各专门协会开展“全国助残日”、“迎建党100周年”等活动,提高残疾人协会的凝聚力。(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主线,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残联党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教育融入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学党史,勇担职责使命”专题研讨会等主题开展讨论、重温入党誓词、清明节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祭奠活动,举办残联系统工作人员红色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参加城区直属机关工委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城区宣传部“我想对党说”告白活动、到邓颖超纪念馆参观学习等,全方位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关爱弱势群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城区重度困难残疾人开展入户评残,使其能尽早享受扶残惠残相关政策。为重度残疾人送辅具上门,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通过系列活动,使残障人士坚定了要永远“感党恩 跟党走”的信念。
二、存在问题
2021年以来,城区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残疾人生活状况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残疾人家庭状况还达不到当地群众的一般水平,残疾人的民生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贫困残疾人扶贫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二)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不少用人单位对聘用残疾人就业不积极,存在歧视残疾人现象,残疾人就业面不广,就业率不高。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残疾人出行难、交流难、脱贫难、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残疾人的各类服务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四)精准康复工作项目,尤其是0-17岁病残儿童少年康复救助工作要求高、资金少,城区医疗资源不足,工作推进难度大。
(五)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侵犯和损害残疾人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六)残疾人专职委员收入低(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到手仅1700元左右)。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与残疾人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推进残联群团改革工作
按照区委和上级残联的部署,持续组织开展残联的群团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强“三性”、去“四化”的具体要求,全面履行代表、管理、服务的职能,更好承担起团结引领广大残障人士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不断巩固党执政群众基础。突出抓好残联组织建设、专门协会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等。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二)为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城区“十四五”规划中涉及残疾人事业的各项任务目标,逐项梳理各项指标,落实专门科室、专人抓紧落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优先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短板,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尽快缩小残疾人生活工作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让残疾人和全城区人民共享幸福小康生活,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三)如期完成残疾人康复工作目标
扎实推进实施精准康复尤其是0-17岁病残儿童少年康复救助工作,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纳入脱贫攻坚、深化医改、健康扶贫工作大局。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四)下大力气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
全面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加大对未履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义务用人单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力度,实现应收尽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方向用足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多种形式就业。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设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培训,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劳动权益保护。
(五)切实抓好残疾人教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条例》,依法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优先将残疾学前儿童纳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积极探索融合教育,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合作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加大对贫困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扶残助学活动。
(六)努力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扶贫开发计划。加大各级财政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的资金投入,加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改善其住房条件。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和推行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为支柱的一系列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制度,造福广大残疾人。
(七)大力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身心康复,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组队参加各种运动会,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增进广大市民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文化事业、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支持。办好 “全国助残日”、“世界残疾人日”等活动。积极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书画、摄影、科普展览和音乐、歌曲、舞蹈比赛,活跃残疾人的文化生活。
(八)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配合市残联开展对公共场所、宾馆饭店、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做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建立健全城区残疾人工作数据平台,加强评估与监督,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扎实的数据支撑。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完善城区残联网络信息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办好城区残联网站,为残疾人和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信息,扩大残疾人事业的影响。
(九)加快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力争建设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机构,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全城区的残疾人服务设施网络。
(十)强化打造精品意识,创新开展残疾人工作。
创新工作思路,整合资源,重点从帮助残疾人康复、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培养残疾人生存技能、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创新开展工作,积极打造残疾人工作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