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科技局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要求,牢牢把握“高新区办公室”和“滨江区科技局”的双重使命担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全省89个区县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位居第1,创新指数达263.9分,比第2名多52.4分,比上年进步13.5分。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一、2020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大院名校名所工程稳步推进
北航研究院成功获评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汇集属地化人才148人,获批国家省市纵向课题9项,成立产业化公司3家,打造航空航天科普基地。浙大滨江创新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省能源科创基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滨江创新中心等6个高等级产学研平台相继落地,成功签约房建成院士团队“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
2、聚焦双创服务升级,全域孵化生态更趋完善(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硬科技创业的最主要平台,新升级为国家级孵化载体9家,新升级为省级孵化载体14家,新认定市级孵化载体19家,新备案区级孵化载体22家,直至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04家,在孵企业3093家,列全省第一。加速孵化服务国际化发展,支持德诺建设以色列、亚特兰大创新中心,全区已建成省级海外创新孵化中心5家,市级国际化示范众创空间5家,国际化孵化载体数量全省第一。
3、聚焦企业梯队培育,科技型企业稳占主导地位
今年认定国高企697家,其中新认定391家,完成市对区新认定375家考核任务,有效国高企达到1550家;新认定省科小571家,超额完成市对区新认定350家考核任务,列全省第一;新备案国科小1185家,比去年同期增幅65.5%;新认定市雏鹰208家,占杭州市四分之一,列全市第一。
4、聚焦自主创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新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新增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12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奖数列全省第一。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研发中心85家,新立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1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8项,列全省第一,全年共争取到国家、省、市科技资金3.2亿。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69亿元。
5、聚焦引才引智驱动,高端创新人才稳中有增
今年各类人才项目推荐及入围数居省市前列。
6、聚焦探索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在全国高新区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工作,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服务企业超1500家,银行已授信1.3亿元,审批发放贷款9000万元,在12月9日全国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首批试点推广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并获得批示肯定。在全省率先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分级评价规范》标准,于2020年10月31日正式发布,进一步提升区域孵化载体服务体系。积极对接科技部,探索“主动深度孵化”模式,争取在全国高新区率先启动“国家火炬创新学院”试点。
二、2021年工作目标及思路
2021年,我局将继续做好高新区争先进位工作,全力推进孵化体系、企业梯队、科研平台等工作,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新活力。
1、做好高新区争先进位
一是抓好联系。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总结报送我区各领域工作情况和创新举措;二是抓好批复。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力争世界一流发展纲要获得杭州市批复;三是抓好改革。不断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力争打造全国样板;深入探索“国家火炬创新学院”建设,力争率先完成试点工作,在我区召开现场会。
2、做优科研平台布局
房建成院士量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加快推进,目前已与启明医疗达成战略合作,进行弱磁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开发与应用;杭州长光院要以打造“浙吉合作”样板为目标,扎实推进辰芯、希达等与海大宇在图像传感器等新产品上合作,力争2021年落地项目15个;浙大滨江研究院要以“浙大系”新桥梁为目标,四大中心要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组建全职队伍,创造性开展工作;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要紧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度对接中科院在上海、南京、合肥等地资源,落地一批优质项目。
3、做大科技企业梯队
一是抓好孵化载体。以“创业陪跑计划”为抓手,推广孵化器服务标准,做好出孵企业留区发展,力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突破120家,在孵企业突破3500家。二是抓好科小培育。发挥科技云管理平台和“企业创新积分”数据赋能,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推进,计划培育市雏鹰200家,省科小500家,国科小1500家。三是抓好高企认定。形成部门街道平台大合力,发现一批、服务一批、认定一批,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
4、做强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抓好研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鼓励吉利、中控技术两家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全年新认定各级研发载体100家;二是抓好科技项目。深入实施“芯海计划”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申报省、市重点研发计划等,做好精准申报指导和服务,力争全年推荐申报各级科技项目150项。三是抓好外专人才。探索不同层级科技人才的分类管理,建立人才培育梯队,对重点人才和团队,加强主动对接,力争申报“115”计划等人才项目50项。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