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2021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北碚区市场监管局2021年上半年消费投诉举报情况分析报告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全面掌握全区消费纠纷现状,北碚区市场监管局对2021年上半年消费投诉举报数据、特点及难点进行分析,为适时调整市场监管工作方向、针对性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投诉举报数据概况

202111日至630日,北碚区市场监管局通过12315系统接收消费投诉举报1872件,其中投诉1229件,举报643件,规定时限办理率达100%

从消费渠道看,线下消费的投诉举报达1272件,网购的337件,电视电话购物及邮购的222件,其他渠道的41件。


从接收方式看,通过电话来件1135件,互联网平台来件262件,微信支付宝百度等小程序来件206件,APP来件150件,其他途径来件119件。


从办理单位看,消保科自办239件,蔡家所办理454件,北温泉所办理374件,天生所办理331件,歇马所办理132件,朝阳所办理90件,其他各所共计办理252件。

二、投诉数据分析

2021年上半年接到消费投诉1229件。

从投诉问题类别看,合同类416件,占33.8%;质量类194(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件,占15.8%;食品安全类156件,占(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12.7%;售后服务类133件,占12.7%;价格类57件,占4.6%;安全类52件,占4.2%;广告类、不正当竞争类均为28件,占2.3%;其他数据基数较小的类别共计165件,占13.4%

 

从投诉的客体类别看,针对商品的投诉767(其中涉及食品类的236件,房屋类144件,家居用品类60件,药品类的29件,其他各类298);服务类的472(美容美发类90件,餐饮住宿类91件,教育培训类47件,其他数据基数较小的各类共计244件)。

投诉客体类别及数据统计表

上半年已办结1163件投诉中,成功化解796件(包括达成调解、双方自行和解、投诉人撤回投诉等情形),未成功化解终止调解的345件,不予受理的22件。消费纠纷化解率达68.44%

三、举报数据分析

上半年接到举报643件,已办结571件,其中立案13件,立案率仅2.28% 。举报的问题类别来看,食品违法类128件,广告违法类109件,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类80件,价格违法类54件,产品质量违法类28件,其他数据基数较小的类别共计244件。

 

四、投诉举报数据特点分析

(一)投诉举报数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上半年投诉举报1872件,相较于去年同期1590件,增加17.7%。此外,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口罩相关投诉举报多达200件,若排除防疫物资集中性投诉举报因素,今年上半年投诉举报数量较去年同期实际增长率约30%

(二)食品类仍为投诉举报重点。上半年食品类投诉举报424件占半年总量22.6%,对比去年同期食品类投诉举报350件占半年总量22%,上半年食品类投诉举报同期增长21.1%

(三)预付费类消费纠纷持续增长。上半年预付费类投诉举报184件占半年总量9.8%,去年同期预付费类投诉举报132件占半年总量8.3%,上半年预付费类纠纷同比增长39.4%。此外,上半年处置预付费类群体性纠纷6起,是去年同期数据(2起)的3倍。

2020年与2021年上半年消费投诉举报数据对比图

五、投诉举报处置难点

(一)预付式消费纠纷化解有心无力

目前预付式消费法规欠缺,仅有商务部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对从事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业的企业发卡行为进行规范。大量个体工商户预付卡发放行为处于监管真空,尤其近两年受疫情影响,部分经营者经营不善后关门停业,部分经营者借机恶意卷款跑路,由此引发大量群体性消费投诉。针对此类纠纷,市场监管部门要么无法联系到经营者予以调解,要么因经营者拒绝退款而终止调解,难以达成消费者的退款诉求。针对经营者的停业行为,公安机关往往将其认定为单纯的消费纠纷而不予立案,消费者也因为成本过高程序繁琐等原因放弃诉讼维权,停业或跑路的经营者缺乏约束机制,更加肆无忌惮,常常换个地点换个“马甲”继续“作案”,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

(二)滥诉缠诉职业索赔应接不暇

职业索赔人为追求索赔利益,结成团队,专钻法律法规空子,针对标签标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网页广告宣传有绝对化用语等问题,一面向经营者施压索赔甚至敲诈勒索,未达成索赔目的就向相关部门举报;一面通过批量化的投诉举报让市场监管部门帮其索赔并索要奖励,未达成其目的就提起复议诉讼,职业索赔行为让经营者和市场监管人员深感疲于应付。此外,目前投诉举报渠道较多且方便快捷,消费者常常就同一诉求通过12315、市长信箱、群工系统、网络问政等多个渠道反复投诉,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投诉举报件又会重新分配办理,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

(三)集群注册企业成监管真空消费纠纷激增

目前,北碚区市场监管局存在蔡家新茂路1号、龙凤三村26号、金刀峡团新街6号三个集群注册地,大量企业注册在此,实际经营地却散落各处无法核实。一方面,实际经营地与注册地不一致使得企业脱离了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较多不规范经营行为,由此引发大量消费投诉举报。仅2021年上半年北碚区针对前述集群注册企业的投诉举报就达179件,约占上半年投诉举报总量的10%,被投诉举报企业大多为电商经营,投诉举报内容主要集中在商品与网页宣传不一致、商品存在质量问题、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等问题。另一方面,发生消费纠纷后,市场监管部门往往无法开展现场核查,通过登记注册信息也常常无法联系到经营者(较多企业注册时预留电话为代办人员电话),给消费纠纷的后处置带来困难。

(四)群体性纠纷处置难以形成部门合力

消费者往往针对同一事件同时向多个职能部门反映,尤其是房地产纠纷,涉及职能部门众多,且各部门之间信息不透明。由于缺乏牵头部门,各部门基本是关起门来处理,在前期调查、沟通协调、回复反馈、后续处置等环节均未互通信息,站在各自立场上进行碎片化处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边界不清时更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极易激发投诉人的不满情绪进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六、工作意见建议

(一)完善预付费交易相关法规政策

一是补齐预付费交易法律空白,从立法层面设置预付卡发放条件,限制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企业发放预付卡券。二是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商家发放预付卡及资金的监管,避免商家卷款跑路。三是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引导,适时发布消费预警,提醒消费者谨慎办理预付卡券。四是公安机关加大对利用预付费交易集资敛财行为的打击力度。五是针对影响较大的预付卡经营者跑路事件,探索集体诉讼机制,通过司法手段,发挥震慑警示作用。

(二)加强对职业索赔行为的限制

一是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业索赔行为的界定标准、处置方式,从政策层面出台相关文件,限制职业索赔行为。二是将职业索赔人的敲诈勒索行为列入扫黑除恶对象,对查证属实,严重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职业索赔人予以打击。三是加强对商家的宣传引导,要求生产厂家规范产品包装标识,商家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完善标价标签管理、过期食品的筛查等,避免职业索赔人盯住“有缝的蛋”,提醒商家发现职业索赔人的敲诈勒索行为及时报案。四是市场监管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流程和时限处置投诉举报,做好工作留痕及证据收集,避免处置不当引发复议诉讼。

(三)强化对集群注册企业的限制和监管

一是谨慎办理集群注册企业,对确因营商发展需要办理集群注册的,应严格控制可从事行业,限制此类企业经营食品、药品、餐饮等与群众安全密切相关的行业。二是严格审查集群注册资料,核实实际经营者的电话、地址等信息,对于不在注册地经营的企业,要对其实际经营场地进行备案,涉及其他区县的还应告知实际经营地市场监管部门。三是加强对集群企业监管,定期联系经营者,无法取得联系或投诉举报较多的企业,及时列为异常经营名录。

(四)发挥消费维权部门联动作用

一是进一步厘清各部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划清部门在处理消费投诉举报中的职能边界。二是定期召开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联席会议,确保部门间信息互通。三是建立消费维权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的群体性纠纷,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召集相关部门会商研判,开展联动处置,切实提高消费纠纷处置效能。

?

重庆市北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96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