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以项目建设攻坚年、改革创新突破年、整体智治提升年“三个年行动”为载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增长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6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41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一产增加值5.84亿元,同比增长3.1%;二产增加值211.17亿元,同比增长17.7%;三产增加值335.4亿元,同比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0.29亿元,同比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74亿元,同比增长18.7%。全区财政总收入88.16亿元,同比增长2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77亿元,同比增长34.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6%,其中,交通运输投资同比增长76.8%,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6.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0.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83亿元,同比增长18.2%。外贸出口267.38亿元,同比增长12.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985元、23459元,分别同比增长12.1%、14.9%。主要污染物减排预计完成市下达任务。
表1:上半年越城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实绩 | 增速 | ||||
越城 | 全市 | 排名 | 越城 | 全市 | 排名 |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552.41 | 3188.61 | 3 | 13.3 | 13.7 | 4 |
2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88.16 | 580.82 | 4 | 27.5 | 23.4 | 1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54.77 | 372.91 | 4 | 34 | 26.7 | 1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 | — | — | 37.6 |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15.1 | 1 |
5 |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174.83 | 927.40 | 3 | 19.5 | 23.9 | 5 |
6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408.83 | 1209.90 | 1 | 18.2 | 14.5 | 2 |
7 | 外贸出口(亿元、%) | 267.38 | — | — | 12.8 | — | — |
8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7985 | 40726 | 5 | 12.1 | 12.5 | 4 |
9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3459 | 23422 | 3 | 14.9 | 14.6 | 2 |
10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62 | 1.74 | 1 | — | — | — |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 现代农业平稳发展。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4.85亿元,同比增长4.0%。开展2.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完成421亩“非粮化”整治,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6万亩,生猪存栏6.5万头。美丽乡村深入推进,深化“五星3A”创建,2个美丽城镇、4个乡村振兴先行村、3个3A示范村、9个五星达标村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激活闲置农房198幢,吸引社会资本1.1亿元。农业项目稳步推进,小库田园综合体二期、民乐田园综合体一期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大乐之野、花筑等精品民宿,湿地油菜花节顺利举办。
2.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持续推进印染化工企业跨区域集聚提升,47家印染企业、35家化工企业全部签订退出协议,5大印染组团和东湖高科加快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新建5G基站807个,完成智能化改造63家,新增“上云”企业304家、工业机器人243台,整治“散乱污”企业320家,淘汰落后产能21项,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9%。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1.3%,长电绍兴项目主体工程结顶,中芯绍兴一期达产满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56.2%、33.6%,在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考核中分获第二、三名。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377亿元,125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94个、完成投资67.8亿元,9个市县长工程项目开工4个、供地5个。
3. 商贸服务积极恢复。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古城过大年”、“网上年货节”、“越惠悦生活·消费促进月”等大型活动顺利开展,成功打造15个有较高知名度的越城夜经济坐标。商服项目稳步推进,全区29个重点服务业项目顺利推进,鲁迅故里省级高品质步行街顺利开街,首日吸引客流超百万人,871LOOP、风越里特色街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进口商品展示中心,鼓励龙头进口企业建设进口商品O2O线下体验店,成功举办“2021店开全球”亚马逊专题培训会2场。
4.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不断加强,新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家,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启动建设,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签约落户,复旦科技园即将开园,11家企业获评市“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高端人才不断引聚,发布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改革举措20条,出台“免评审”“双聘制”等改革新政6项,创建集成电路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全职引进海内外工程师91名,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新进站博士后14名。创业活力不断增强,新登记市场主体超1万家,其中新增企业3628家、增长16.3%。
5. 改革赋能纵深推进。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锚定“152”体系,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成投用,社会治理、应急管理数字驾驶舱初步建成,13个数字化改革项目列入省级部门试点,浙里办注册用户61.53万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跑零次分别达到100%、98.9%、96.9%。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联络员、代办员三支队伍,企业投资项目“最多80天”实现率100%,出台《服务业提升发展》《外贸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制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明确8项主要目标、28项主要任务、4项保障措施,提出80项具体指标、21项重点改革清单、34项年度工作清单。
6. 城市品质不断优化。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成征迁105.7万平方米,强势推进“拔钉清障”攻坚行动,处置238户、处置率71.9%。加快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深化袍江、城南、城西等重点片区城市规划研究。扎实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全力配合古城项目群建设,顺利举办第三届古城保护日活动,鲁迅故里高品质步行街开业。全面启动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中国黄酒小镇等11个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城市路网等九类32个项目有序推进。健全渣土(泥浆)全过程管理体系,集中打击违法倾倒行为,完成“三改”102.8万平方米,拆除违建40.7万平方米,顺利通过全国卫生城市省检复评。大力推进全域“无废城市”“污水零直排区”“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建成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个,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8.1%、90.7%,AQI优良率达92%,PM2.5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重点河湖水质全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7.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中涉及民生支出27亿元,占比72%。迪荡中学等5所学校即将投用,两湖西侧小学等7所学校加快建设,学区划分平稳落地。“健康浙江”考核优秀,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加快建设,数字医院签约落地。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49%、99.5%,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全额投保。完成职业培训4.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实施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0户,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7个,加装电梯32台。实施拆迁类信访问题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连续64个月保持“零扰序”,赴京访下降42%,赴省访下降54%,降幅全市第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个别地区疫情出现反弹,对刚有起色的餐饮、旅游等行业造成冲击。传统印染、化工、电镀行业受国际疫情和集聚搬迁影响,产能进一步压缩,新兴产业产能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实现无缝对接;教育、医疗、安全、环保等民生领域尚有不少短板,疫情防控的压力始终存在,城乡环境品质改善仍有待提升。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对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进行了预期建议,现根据上半年主要指标完成和经济运行情况,对部分主要指标全年完成情况进行预测。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按上半年同比增长13.3%的增速,预计可以完成全年目标。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按上半年同比增长34%的增速,预计可以完成全年目标。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按上半年同比增长37.6%的增速,预计可以完成全年目标。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按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的增速,预计可以完成全年目标。
5. 外贸出口额5%左右。按上半年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12.8%的增速,预计可以完成全年目标。
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按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2.1%、14.9%的增速,预计可以完成全年目标。
7. 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任务。力争完成全年目标。同时,努力完成PM2.5年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两个约束性指标。
三、下半年工作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全区各项重点工作进入攻坚期,为此,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改革创新突破年、整体智治提升年“三个年”行动,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排头兵,全力打造全市首位度中心城区。
1. 加快动能转换接续。加快五大印染企业组团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农历年底原厂区关停退出目标,推动16个化工项目跨区域集聚。推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建5G基站1500个,全面完成纺织、机械、家居、包装、黄酒等五大行业智能化改造,新增工业机器人400台、“上云”企业500家。力争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5个以上,完成实到外资2.25亿美元,新引进产业项目当年落地70%以上,9个市县长工程项目和4个实施类省重大产业项目100%开工入库。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发展,落实“双限”调控政策,加快袍江、则水牌、城南、城西等区域做地推地,确保经营性土地出让120亿元以上。全力保障综保区封关验收,增强保税物流、进口展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等功能。
2. 打造人才创新高地。高层次引育创新人才,加快打造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申报入选国家、省级领军人才8名,引进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40名以上。高水平集聚创新平台,加快绍芯实验室、天津大学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
3. 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对标“152”跑道,高质量建设“e古城”多跨协同场景,集中攻坚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一件事”、“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产业人才智能评服等重大应用,确保12项核心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动态更新“越快兑”场景,迭代推广“企业码”应用,实现服务“零次跑”、办事“协同办”、政策“码上享”。
4. 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持续加大拆改攻坚力度,力争完成征迁300万平方米以上,确保滞留户处置率90%以上。实施亚运城市计划,开展中兴路、解放路等道路综合整治,实施府山公园、迪荡湖公园等片区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高端配套项目,高标准建设薛渎、沧海、外滩等未来社区,积极谋划推进绍兴古城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抓紧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规,扎实做好稳定耕地调整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激活闲置农房,28个相对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40万元以上。全面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斗门、富盛等美丽城镇和安桥头、坡塘等乡村振兴先行村。
5.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标准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确保交办信访件100%销号。切实抓好大气治理,强化工业废气、扬尘管控,抓好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确保空气质量达标进位。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确保全域通过创建验收,确保功能区水质100%达标,力争再夺“大禹鼎”。对照全域“无废城市”标准,加快推进污泥干化、建筑垃圾处置、再生资源分拣等项目,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回收利用率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谋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按照“4+6+1”路径,加快规划编制、指标梳理、方案研究。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抓好“城管小事”,严格管控渣土泥浆,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实现“无违建镇街”全达标,争创省级“无违建区”。
6. 促进民生事业发展。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推进一初凤林校区、建功稽山校区等学校建设,稳妥推进减作业、减培训“双减”工作,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深入开展健康越城行动,加快百姓健身房、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成区体育中心二期改造,启动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二期等项目,实现学校食堂“阳光厨房”全覆盖,争创全省首批“健康杯”。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工作,确保户籍人口医保参保率达99%以上。统筹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邻里中心”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物业管理规范提标等工作,打造综合城市功能单元。积极落实“一老一小”相关政策,努力降低养老、生育、养育、教育等成本。
四、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一)总体情况
今年越城区、滨海新区共安排重点项目367个,总投资3448.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95.62亿元。1-6月已开工项目240个,开工率65.4%,完成投资253.9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2.6%。
1.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全市。1-6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6%,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个月居全市第一。二是实行项目专班推进。组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督查专班,集中力量攻坚重点项目工程突破。目前,国科生命园、最成半导体等9个市县长工程项目开工4个、供地5个,落地率44.4%。三是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按照“高点定位、高质发展、唯旗是夺”的使命和要求,把项目推进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重点围绕“招商、拆改、建设、要素、服务”等领域制定年度目标和落实举措,聚焦形成加快项目推进的强大合力。
2. 优化项目协调服务。一是开展“五个一批”工程。实施“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申报一批”的“五个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实践,分级分类开展精细化协调服务。其中,中芯技改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总投资173亿元的中芯二期项目完成供地;二是落实政府投资项目月例会制度。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召集相关单位开展政府投资项目月度协调,集中破解阻碍项目推进的关键事项。三是优化审批服务。通过提前介入、精准辅导、告知承诺、虚拟受理、容缺受理、预审办理、帮办代办、并联审批等创新机制,着力破解项目审批时限长、流程多的难题。
3. 强化要素争取力度。一是抓好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组织永泰生物、金康普营养等20个项目申报第一批省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204亿元,总用地2428亩,申报项目数占全市的35.7%,申报用地数占全市22.9%。二是积极争取要素资源。积极组织项目争取中央资金、专项债等资金,截至目前马山闸、综保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运河文化园等项目共争取到上级资金12.5亿元。
(二)存在问题
1.房地产基础设施占比高。近年来,我区范围内一大批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学校医院、水利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铺开,同时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1-6月基础设施投资80.2亿元,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5.2%。房地产投资187.6亿元,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9.0%。
2.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偏慢。上半年全区政府、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完成率为30.3%,低于时序进度,不少项目因前期手续办理、资金保障不足、前期供地偏慢、规划冲突导致暂缓实施等原因推进较缓慢。截至6月30日,全区尚有未开工项目95个,其中应开工未开工项目41个。
3. 资源要素指标缺口较大。土地指标一直是制约我区项目落地开工的要素瓶颈,尤其今年集成电路项目窗口指导从紧,在未完成窗口指导之前无法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指标日益趋紧,今年越城区新增能耗额度预计10万吨标煤左右,根据初步测算,仅中芯二期一个项目就需要能耗18万吨标煤,无法通过越城区内部平衡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1. 抢抓项目开工。开展“首位引领 争先攀高”攻坚季行动,重点加快政府、国有企业投资项目推进,督促项目单位做深做透项目前期,加快方案编制、规划报批、资金落实、工程招标、施工许可办理等工作流程,努力抢抓三季度项目建设的黄金期,把贻误的时间抢回来。加快市县长项目工程推进,力争9个项目于10月底前开工。
2. 强化督查晾晒。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半月通报制,进一步提高监测频率,晾晒进度成绩,强化争先创优。准确把握项目落地开工与竣工投用等关键节点,实行动态化的问题协调机制,限人限时解决。同时,依托联合大督考机制,对进展滞后项目开展督查,及时反馈督查情况,明确整改措施,强化项目攻坚。
3. 加大要素争取。继续加强中央资金、省重点、重大产业项目申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笼子”,获得戴帽指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协同抓好激活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工作,招引更多“大好高”产业项目落地启动。
4. 深化投资服务。按照“一名负责领导、一个联系部门、一套服务团队”的推进机制,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项目“做优做快做强”;坚持以服务为抓手,深化优化营商环境十个“新”目标任务以及“1+10”重点突破改革举措,推进“三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