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2021年上半年工作报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县八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15)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24日在阳西县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阳西县代县长  黄家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团结奋进,创新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201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阳西2021行动方案》,推动我县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提速增效,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双提升”。五年来,我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的目标,着力“三区三基”,攻坚“八大行动”,统筹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建立起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县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取消春节休假,闻令而动、冲在一线,3万余名党群先锋队员日夜兼程,自觉守牢4242个城乡四级网格卡点,切实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出台系列暖企惠企措施,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3月底基本全面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4月份率先在全市实现经济正增长,2020年十三项核心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3%,五年年均增长4.5%;人均GDP比上年增长3.7%,五年年均增长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7.9%,五年年均增长4.4%;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2%,五年年均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1%,五年年均增长18.0%;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12.05%、35.77%,五年年均分别增长9.52%、20.0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3万元和2.01万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5.9%和9.8%。

  (一)三大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1.工业迅猛发展。成立阳西高新区,统筹“一区五园”开发建设。五年来,共引进工业项目89个,总投资1967.35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中山火炬工业园扩园提质发展,规划开发面积由1.1万亩扩容至2.8万亩,完成园区一二三期连片开发和四期首期开发。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14个,投资总额超200亿元,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日臻完善,以厨邦和卡夫亨氏项目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厨邦、美味鲜等项目增资扩产,卡夫亨氏等27个项目建成投产,先后五次被评为省优秀园区,并荣获“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全国调味品十大产业基地”等称号。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已引进博德陶瓷等5个项目,博德陶瓷阳西基地成功申报“中国(华南)新型建陶产业基地”,粤玻实业建成投产,领尊能源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绿色能源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引进三峡、粤电、明阳、华电等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730万千瓦,位居全国县级首位。三峡风电一期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华厦阳西电厂全球首台单套最大高超超临界124万千瓦5、6号机组商业运营,成为亚洲第三大火电厂。临港产业集群蓄势待发。引进投资300亿元的粤西大数据产业基地和盟固利新能源电池、海大粮油等项目,阳江港丰头作业区F1#、F2#码头已开展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刀剪帽袋产业园,引导刀剪、帽袋等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以“永光”为代表的五金刀剪等企业技改水平不断提升,永光集团与金发科技合作建立全市刀剪行业首个博士工作站。与阳江海关达成战略合作,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全县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获得专利授权1145个。

  2.农业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以及省数字农业示范县、数字乡村试点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短视频矩阵暨“区块链+农业”试点县。成功申报荔枝、程村蚝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效推进“一馆一云四园”示范项目建成投用,全县5G基站、“一村一品”短视频矩阵建设实现全覆盖,作为唯一地方代表在世界数字农业大会介绍实践经验,农业数字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南药、水果、花卉、茶叶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程村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稳步推进溪头现代渔港(二级)等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获批建设497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十三五”期间渔业总产量达239.59万吨,总产值295.56亿元,均保持稳定增长,居全省县级前列。农田水利设施持续改善,建设高标准农田5.86万亩,“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13.43亿元,推进河道治理、海堤达标加固、水库除险加固和陂底水库灌区改造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全域集中供水、村村通自来水、引陂供水工程,建成供水管道797公里,解决47万人安全用水问题。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发放各类农业补贴11.24亿元。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1家,创建规范化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1家,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其中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获评第三批国家级“星创天地”。

  3.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制定了《阳西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我县正式通过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滨海旅游、乡村旅游、康养特色旅游发展迅速,碧桂园月亮湾、咸水矿温泉等景区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东水山、鸡乸?、大洲古村等乡村生态特色旅游迅速兴起。沙扒镇获得“省旅游风情小镇”称号,阳西滨海风光游、碧海蓝天乡村史迹历史文化游和双鱼城海防古道游入选省乡村旅游精品线,新墟镇东水村、织篢镇鸡乸?村被评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与广之旅签订乡村旅游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智慧数据平台、导示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渐趋完善,引进阿尔卡迪亚等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大泉山海、鼎龙温泉谷等项目稳步推进,旅游康养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6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9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24%和14.86%。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碧桂园、恒大、荣盛、富力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进驻阳西,县城旧城区改造项目及凯旋豪庭、御景湾、天宇城邦、东湖温泉城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来,全县完成房地产投资131.11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81.29万平方米。卜蜂莲花、盒小马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阳西冷链物流及加工产业园、阳西东方广场(综合市场)二期项目等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商贸、餐饮、物流等行业蓬勃发展,消费市场持续畅旺。五年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41亿元,年均增长2.9%。

  (二)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在北京、珠三角等地设立十个招商联络处,建立健全委托招商、市场化招商等工作机制。坚持开展产业链招商和精准招商,优化投资环境,成功举办广州、北京招商推介会和第一届、第二届中国调味品之都·调味品展销会、2020年中国酱油及调味酱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全国调味品行业食品安全工作座谈会。“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项目101个,投资总额达1997亿元,投资额超50亿元的项目14个。其中2019年引进项目57个,总投资942亿元,创历年之最。2020年引进项目13个,总投资853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丰益国际、宝能大食品产业园、粤西大数据产业基地、海大粮油、粤电海上风电、三峡海上风电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县,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我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含交通运输、能源保障、产业、水利、城建、民生类重大项目共103个,总投资约913.62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约286.78亿元。投资超1亿元的项目46个,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16个,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9个,投资超100亿元的项目1个。五年来,实行重点项目“一领导一专班”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征地拆迁百日攻坚”“重点项目大干120天”行动,举全县之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80.85亿元,占计划投资132.8%。其中2020年累计完成投资156.75亿元,省、市、县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90%、235%、201%,项目建设成为转型升级发展的突出亮点,彰显勃勃生机。

  3.交通运输跨越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四纵五横”路网建设,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68.46亿元,外联内畅的交通网加快形成。江湛铁路顺利建成通车,阳西阔步迈入“高铁时代”,广湛高铁阳西段已启动建设,广湛高铁阳西站与江湛铁路并站同步建设,沈海高速沙扒支线纳入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省道282线沈海高速新墟出口至月亮湾公路、省道282线月亮湾至沙扒渔港公路、阳西高铁站连接线等公路建成通车。沈海高速阳西段改扩建工程及阳西服务区、国道228线阳西县城过境公路、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西先行段、省道386线旧寨至塘尾段公路、省道278线阳西塘口至织篢段改建、县道752线蒲牌至旧仓段公路等工程正加快推进。高分通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验收。完成农村公路硬化474.41公里,投入新能源公交车56辆,开通农村客运线路45条,城乡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城乡建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1.城镇建设提档升级。成功创建省园林县城、省卫生县城、省双拥模范县,入选省文明城市提名。以市政道路新建、改建工作为抓手,不断拓展城市空间。5年来,共投入约9.78亿元,完成迎宾大道等11条市政道路新建、改造工程,打通县城工业大道西等4条断头路,县城东片区路网等8条在建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着力优化西湖公园、南湖公园。8条主干道慢行导示系统、灯光亮化工程等城市美化、亮化、智能化项目建成使用。县城育才路北段、兴华路、情侣路等道路新建、改建项目前期工作高效推进。县城与中山火炬工业园产城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建成“七纵七横”主干路网,创新孵化中心、人才驿站、智慧园区、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2020年举办阳西县宜居招商推介会,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县城开发建设步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6年的14.5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9.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8.16%提高到43%。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数字化城管项目(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坚决整治城市“六乱”和“牛皮癣”,大力打击“两违”行为,城市面貌持续改善。

  2.农村建设提速提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2.5亿元,实施村级扶贫项目1035个,贫困户项目87127个,确权登记扶贫资产631个共2.03亿元,“十三五”期末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73.74元,15个省定贫困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37.96元,年均分别增长62.19%和13.66%,15条省定贫困村和1.3万多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总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累计投入12.4亿元,实施项目3000多个,基本完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15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80%的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标准。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达标示范县,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0%以上,基本解决全县33万农民群众“垃圾围村”问题。程村镇红光村入选全国文明村。织篢镇谷围村获评省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村,谷围村、红光村获评产业发展优秀村。上洋镇双鱼城村获评“广东农房风貌提升名村”。

  3.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明显。五年来,我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5%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47.88%提升至2020年的51.56%,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连续五年获评全市第一,2019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获评优秀。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织篢河县城段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滨江北路等一批截污、管网改造工程,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中山火炬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成使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万吨/天。PPP模式整县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现镇级污水厂全覆盖,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任务完成83.63%,农村污水收集率达97.7%。县环境信息规范化平台、大泉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县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等建成投入使用,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并获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县率先完成“三线一单”成果编制,进一步完善环评体系改革。一图读懂!阳西县政府工作报告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