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成药;医院集中监测;报告规范;核心要素
[Abstract] Studies on post-marketing drug surveilla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many researcher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post-market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Observational studies,like cohort study,registry study,and intensive hospital monitoring,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on safety information. How to accurately report and assess these studies and let readers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relevant published reports and obtain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about its methodology and findings remain unsolve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ing guidelines made by EQUATOR,our research team drafted a framework based on a four-year study by reference to relevant rules,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field of drug safety evaluation. Besides,we consulted relevant experts in this field and formed a framework on how to report post-marketing safety studie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There were seven core components,namely drug,population,setting,design,quality,adverse reaction and statistics,which could be abbreviated to DPSDQAS. We introduced the framework her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intensive hospital monitoring;report specification;core element
doi:10.4268/cjcmm20162402
为了提高药品的安全性,2011年卫生部了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指出要“引入重点监测制度,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研究工作”[1]。其中第六十三条有明_规定“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2]。
医院集中监测[3]是指在时间(数月或数年)、范围内对某一医院或地区内所发生的ADR及药物利用作详细记录,并计算相应的ADR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医院集中监测方法收集的病例资料详尽,数据准确、真实,可对ADR发生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能为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本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历时4年进行了10个中药注射剂的临床30万例人群的上市后医院集中监测,安全性集中监测完成后需要对药品安全性监测的结果及结论进行报告,虽然国际上有众多报告规范标准,但是专门针对药品安全性监测的报告规范未有发表。药品安全性集中监测属于观察性研究,国际上推出了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指南STROBE声明[4-5],但与药品安全性监测的报告存在差异。
为了提高监测报告的质量,本研究以中成药的安全性监测研究报告要素探讨为范例,以期为未来药品安全性监测研究的报告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报告规范核心要素形成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照由国际EQUATOR网工作组制定的guidance for developers of health research reporting guidelines[6]指南规定的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报告规范制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
参照了WHO[7]、欧盟[8]、美国[9]、英国[10]、澳大利亚[11]等药品安全性监测的不良反应报告表如报告人的信息、患者的信息、怀疑的药品、怀疑的不良反应、说明所发生不良事件严重性的足够证据以及国际上FDA发表的良好药物警戒规范与药物流行病学评估指南中的[12]新的、标签未标示的严重不良事件、已知不良事件其严重或发生案例显著增加、新的药品相互作用、特定族群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药品名称标示易混淆问题、不同处方行为导致的问题等;欧盟药品管理局制定了《药物警戒实践指南》中研究方案的主要修订[13];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着重参考了ICH E2B[14-15]共包括两大部分,报告管理及鉴别信息和部分病例信息组成;CARE guidelines[16] ;《中药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规范建议》[17];GRACE准则[18-19];2011年卫生部颁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20];国家药品安全监管司的《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21];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表(CIMOSI reporting form)[22]推荐不良反应按其发生率分为十分常见、常见、少见、偶见、罕见、十分罕见6级;世界卫生组织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23]规范不良反应术语等众多国际国内的报告规范中有关安全性的方面,同时基于团队长期开展的中成药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工作经验,对安全性报告规范核心要素进行了编排起草。
经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包括方法学、流行病学、药理学、中药学、临床研究和统计学等方面的专家。
核心要素起草后,进一步征求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经过4次论证修改,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确定了药品安全性监测报告核心要素的内容。
2 中成药安全性监测报告规范的核心要素
以下为药品(中成药)安全性监测报告核心要素建议条目,共包括7个核心要素和12个概要,见表1。
2.1 监测中成药
中成药出现安全性的问题有多种原因,如组方复杂、成分复杂、机制复杂、综合效应、蓄积毒性、需要个体化用药、联合用药等,虽然许多中成药在上市前进行了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安全性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于重点监测的中成药,应该明确所监测中成药的详细信息。
2.1.1 监测中成药的药品信息 所监测中成药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中成药说明书(药物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性状、药理作用、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原生药含量)、用药适应证、批准文号,以全面了解监测中成药的情况。
研究发现ADR的发生与生产厂家、批号,其他中成药联合使用及不规范操作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该详细介绍监测中成药的药品信息。
2.1.2 监测中成药的配伍信息 介绍所监测中成药的药物组成、方剂解析“君臣佐使”、升降沉浮药性,以期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对于活血破瘀药力较猛,血虚经闭者不可使用,孕妇禁服。
阐述监测中成药与其他西药的联合用药情况及联合用药禁忌,如麻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合用,因麻黄素可使贮存于神经末硝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当它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合用时,使血压升高,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害,甚至死亡。
2.1.3 监测中成药的制造工艺和炮制方法 炮制可以使药材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考虑到某些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与制造工艺、炮制方法不当有关,如生半夏有毒,而经炮制后的法半夏则毒性大减或甚微。但炮制不当则留毒可增加,其他如马钱子、附子、巴豆等均与炮制有关。
2.2 监测人群
监测中成药的安全性信息主要是从所监测人群临床用药前后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体征和各种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前后变化反映出来,所以监测人群的定义选择也十分重要。
监测人群为在规定的监测机构(名称、地点)且在规定的监测时间范围内,至少使用了1次监测中成药,无论用药时间长短,都作为被监测人群。
纳入时不比较监测人群的条件比如病情的轻重等,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治疗上不施加干预,只是记录监测人群用药前后的病情、有无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变化。
监测人群应阐述是使用所监测中成药的普遍人群监测或和特定人群监测。特殊人群包括老年、和、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人群等,其机体功能及体内药物代谢、排泄功能与正常人不同,某些药品用于特殊人群可能存在更高的风险,要对特殊人群的剂量疗程有所规定,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是安全性监测的重要内容。
2.3 监测机构
中成药安全性监测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者生产所监测中成药的企业发起的主动监测,不同于真实世界研究,应该选择在地域、医院性质、规模大小有代表性的二级及二级以上资质的医疗机构作为监测医院,如有必要可以采取多级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监测医院。
选择的监测机构首先必须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4]并得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认定。
选择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医院考虑的是具有与承担药品安全性监测相适应的诊疗技术能力;具有防范和处理药品安全性监测中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具备开展监测所需要的病房、门诊、专用资料储存柜等硬件条件;具备具有医学或药学背景的监测中心负责人、主要监测者、数据录入员、质量控制员且可以熟练掌握监测方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资质才能参与临床监测,保证临床安全性监测的质量。
2.4 监测设计
2.4.1 监测设计的类型 药品安全性监测虽然有时候是政府监管行为,但也可以涉及临床研究行为,如果从研究层面来讲,科学而合理的监测设计,是提高临床监测结果真实性的关键。
一般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设计,多为临床流行病学中的观察性研究。例如,对于队列研究,应指出研究设计的类型,描述组成队列的各组人群及其暴露状态;对于病例对照研究,描述病例和对照及其源人群;对于横断面研究,报告人群和调查的时间点。另外,有时候根据实际需求,如对于罕见的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会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类型,如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2.4.2 样本量的计算 样本量的估算是研究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临床研究中保证研究对象具有足够的数量,对提高临床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外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中成药可按照《生产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指南》[25]的要求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医院集中监测,如果O测中成药ADR背景发生率未知,需根据公式计算样本含量。比较简单的算法是参考国际通用“三例原则”。在实际监测研究中,可以根据自身研究设计的需要灵活确定样本量[26]。
2.5 监测质量控制
与所有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一样,药品安全性监测研究过程中也存在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只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试验记录和报告数据准确、完整、可信。团队在10 种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的工作中,发现存在许多质量控制不佳的问题[27],如监测单位存在遗漏监测病例,未上报不良事件,仅上报不良反应,电子数据上报滞后或者数据录入错误,一级质量控制力度不足的问题,部分监测单位的一级质量控制计划、报告等材料过于简化,且检查频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各个环节遵守临床试验SOP。同时报告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加强监测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数据真实准确的关键环节,也是监测的重点及难点。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强化质量控制的意识,遵循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抓住医院集中监测质量控制的特点才能确保试验记录和报告数据准确、完整、可信。
2.6 监测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
作为药品安全性监测来讲,监测的主要结局是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凡是在监测过程涉及的与该监测中成药相关的不良结局,均应详细记录。不利反应/不良事件的报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6.1 规范不良反应术语集 根据WHOART术语集规范不良反应术语,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将不良反应报告的术语进行医学上有意义的分组汇总并使其标准化,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的准确采集和进一步数据分析。
2.6.2 记录ADR/ADE发生过程 ADR/ADE发生特征、发生过程,尤其要注意ADR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的时间、ADR终结的时间。第一次药品不良反应出现时的相关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药品不良反应动态变化的相关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采取的干预措施结果。发生ADR/ADE患者的详细信息,报告人的信息。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措施、处理情况、处理结果。
2.6.3 提供ADR/ADE实验室检查证据 提供ADR/ADE检查证据,最好是实验室指标,具有客观性,便于日后认定查询。
2.6.4 报告不同程度以及不同类型的ADR/ADE 报告新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特殊病例分析。
2.6.5 ADR/ADE关联性评价过程 关联评价标准、三级关联评价(报告单位、省级、国家ADR监测中心)过程,这有利于客观、透明化展现ADR因果关联判读过程。
2.6.6 ADR/ADE发生率及分级 ADR/ADE发生率、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不良反应的分级。
2.6.7 特殊类型ADR/ADE的特征 如报告发生过敏反应的特征,机制研究,过敏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处理情况、处理结果。
2.7 监测中成药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合理的统计分析流程及严谨的统计分析结果是统计分析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保证临床研究结论可靠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一。
2.7.1 统计分析的步骤 统计分析首先要进行所监测人群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再进行深入分析如所监测中成药的联合用药情况,监测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等。所有分析过程均需报告采用何种统计方法。
2.7.2 统计分析内容 分清基于监测目的所进行的统计分析和因数据驱使的分析。比如完成预先确定的针对主要研究目标的分析(基线特征,主要监测指标和次要监测指标,ADR/ADE相关因素分析);此外可做相关探索性分析。
2.7.3 缺失数据的处理 研究中缺失数据,应报告各变量、各分析步骤上缺失值的数量,对于缺失值的填补和分析方法,说明其原理和假定进行描述。
2.7.4 混杂因素的处理 安全性监测研究中存在众多混杂因素,有可能是药物的使用剂量、合并用药、合并疾病、入院病情等,为了平衡混杂因素,应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2.7.5 敏感性分析 如果采用了敏感性分析,则应报告敏感分析的结果和目的。
通过报告上述统计方法,读者才能更好的理解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精确度。
通过对中成药安全性监测,可以对该药品的效益风险评估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效益风险评估的结果是效益大于风险时,可以采取修改完善说明书的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完善的数据,包括在药品说明书中补充新的信息,如不良反应、禁忌症、警告、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限制或修改适应症范围;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治疗建议。
与此同时,七大核心要素对于如何报告中成药安全性监测将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药品生产企业更充分的认识所监测药品的安全性问题,进一步改善提高中成药质量,同时通过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特征等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无规律性,为下一步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3 药品安全性监测报告规范的价值展望
本团队对于具体报告中成药安全性监测的规范已经形成初稿,不日即将,希望通过这样一份基于实践经验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规范以及法规的工作,能够有益于日后的药品安全性监测研究及监测报告的规范。
本药品安全性监测报告规范探讨了药品安全性监测报告所需系列清单,用于规范报告药品安全性监测中设计、实施、结果分析以及原始材料提供等,旨在能够全面、真实、清楚、准确报告药品安全性监测,进而促进药品安全性监测方法学质量。完整、准确和透明的监测报告有助于传播、解释、转化和重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临床实践和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参考文献]
[1] 颜敏,兰奋,叶国庆.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修订要点和释义[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6):273.
[2] 卫生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EB/OL]. (2011-05-04) [2016-05-31]. http:// sda. gov. cn/WS01/CL0053/62621. html.
[3] Luis A,Garcia Rodriguez,Susanne Perez Guethann.Use of the 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 for pharmacoepidemiology[J].Br J Clin Pharmacol,1998,45(5):419.
[4] 孙凤,詹思延. 医学研究报告规范解读[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5] Erik von Elm,Douglas G Altman. The 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 statement: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observational studies[EB/OL]. [2016-03-30]. http:// equator-network. org/reporting-guidelines/strobe/.
[6] Mother D,Schulz K F,Simera I,et al. Guidance for developers of health reasearch reporting guidelines[J]. PLoS Med,2010,7(2):el000217.
[7] Edwards I R.Spontaneous reporting-of what clinical concerns about drugs[J]. Br J Clin Pharmacol,1999,48:138.
[8] 田峰,x雁鸣. 欧盟人用医药产品药物警戒体系译介[J]. 中成药,2010,12:2154.
[9] Shader R I,Greenblatt D J. MedWatch,the new FDA adverse effects reporting system [J]. J Clin Psychopharmacol,1993,13(5):303.
[10] 方素清.论英国黄卡制度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启示[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3):100.
[11] 孙骏. 对比中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理方法给我省监测工作的启示[J]. 中国药物警戒,2005,2(2):111.
[12]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fo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risk minimization action plans[EB/OL]. [2016-05-31]. http:// rsihata. com/updateguidance/usfda2/bio1/ UCM071616. pdf.
[13]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Guidelines on good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s[EB/OL]. [2016-03-10]. http:// ema. europa. eu/ema/index. jsp?curl=pages/regulation/document_listing/document_listing_000345. jsp.
[14] ICH. E2B:data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individual csae safety reports[EB/OL]. (2001-02-05) [2016-03-29]. http:// fda. 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 comlpiance regulatory 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3093. pdf.
[15] 叶小飞,郭晓晶,赵璐,等. 个例安全性报告规范(ICH E2B)简介及应用[J]. 中国药物警戒,2012(3):149.
[16] Gagnier J J,Kienle G,Altman D G,et al.The CARE guidelines: consensus-based clinical case report guideline evelopment[J]. J Diet Suppl,2013,10(4):381.
[17] Wu Jasmanda,Juhaeri Juhaeri,Wang Lili. 美国与欧洲上市后药品安全风险管理进展概述[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4):19.
[18] Nancy A Dreyer,Sebastian Schneeweiss. GRACE principles: recognizing high-quality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EB/OL]. [2016-06-22]. http:// graceprinciples. org/grace-c. html.
[19] 谢雁鸣,廖星. 对比较效益研究GRACE准则的解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8):1121.
[2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EB/OL]. (2011-05-04) [2016-03-28]. http:// sda. gov. cn/WS01/CL0053/62621. html.
[21] 杨乐,任经天. 对我国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撰写规范主要内容的解读(一)[J]. 中国药物评价,2013(2):121.
[22] CLOMS working groups Ⅲ and Ⅴ. Guidetines for preparing core safety information on drugs [EB/OL]. [2016-05-31]. http://gbv.de/dms/bs/toc/350771871.pdf.
[23] Venulet J,Bankowski Z. WHO adverse reaction terminology[J]. Drug Safety,1998,19(3):165.
[2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EB/OL]. [2004-02-19]. http:// sda. gov. cn/WS01/CL0058/9346. html.
[25]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司. 《关于推动生产企业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EB/OL]. [2013-03-25]. http:// sda. gov. cn/WS01/CL0778/79321. html.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说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
一、调研报告的特点
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调研报告论理性
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
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二、调研报告格式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2.调研报告的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调研报告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调研报告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调研报告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我们应当了解开题报告作为调研报告的第一部分,对后面部分的走向和内容的编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总体分值中也占据15%的比例,我们只有首先将开题报告撰写好,才能将整个调研报告的内容有所升华。(下面附上“思想政治教育实务课调研报告评分标准”)
调研报告评分标准
序
评审项目
指标
分值
评分
1
研究态度
与
论文选题
(1)研究态度端正,遵循科学规律,作风严谨;每位小组成员能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并承担部分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调研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部任务。(5分)
(2)选题来自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前沿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大小适中。(10分)
15
2
获取
支撑材料
(1)能独立地查阅与论文相关的中(英)文献;初步了解所选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10分)
(2)能运用所学调研方法,在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法获得准确、可靠、新颖的第一手数据或信息资料。(20分)
(3)通过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并发现或归纳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来自第一手资料。(5分)
35
3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综合的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或理论工具,以正确的观点对立足实践基地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辟透彻的分析。(10分)
(2)并能紧密地结合调研报告的需求,提出独特的见解,使调研报告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应用性。(10分)
20
4
书面表达能力与规范
(1)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数据可靠,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文字注释准确。(10分)
(2)图表清晰,布局合理,尺寸规范,写作规范,影视、图片等形式多样。(10分)
20
5
创新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在继承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见解,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10分)
10
指导教师评分
一、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的目的
撰写调研报告的培训和检验学生调研能力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调研能力的过程。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就是为写调研报告的前期的准备和基础,是在各组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组都有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调研报告的选题、论证、意义、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调研报告的写作是否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各组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小组,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由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各组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几位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几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小组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调研报告的),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调研报告的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调研报告的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调研报告的,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任务。
二、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研报告”与“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同写“调研报告”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把调研报告的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调研报告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调研报告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调研报告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调研报告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调研报告的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调研报告的写作的目的。
2.调研报告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是说理的文学术调研报告的,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即分析、判断和推理。强调的是哲理,要求有理论深度的分析和引经据典的说服力。
调研报告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应用文,但不是一般的应用文,针对某一对象进行调研,要有深入分析、判断和推理,有鲜明的观点和可行性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分为决策型和咨询型调研报告:一是决策型调研报告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具有操作性、集中性、深刻性、强烈性、典型性、权威性。侧重宏观政策规定,侧重分析,措施和解决方案,与决策有直接关系。二是咨询型调研报告是为日常工作提供参考,也有决策性。注重客观描述,说明对象的状况,经过分析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结论。侧重微观的具体问题,侧重表达,对事物的了解和参考。
3.调研报告的“五四框架”结构模式
五大框架: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附录。
四小框架:记述、说明、分析和结论即对策建议。
三、写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要求
(一)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创新点(要重点考虑)和方法
5.参考文献
6.附录
7.开题报告写作提纲
(二)调研报告的开题报告写作提纲(即上一条第7点)
1.题目
2.导语(含关键词)
3.基本介绍(记述):概念、特点、关系等。
4.*状况描述(说明):具体调查数据的采集和归纳方法与技巧(创新性)、由此发现的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问题。
5.*分析状况(分析):对实践调查数据材料进行描述,对其发现的状况及其问题,依据专业理论进行分析,需要引经据典。
6.结论和对策(结论):对问题的分析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或参考。
7.参考文献:文献来源CNKI和学术著作。
8.附录:第一手资料如调查问卷、实物图片等。
四、写调研报告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小组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调研报告的题目”。
选题一定要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调研报告的题目是与指导老师讨论而确定下来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调研报告的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调研报告的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
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CNKI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调研报告的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
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调研报告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本组在基地的实习或经验,把所学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通过调研报告的写作对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第四,确定关键词。
找出本组调研报告的的关键词,作为调研报告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本组调研报告的写作。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调研报告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
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报告甚至写调研报告的时候是很有用的,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调研报告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调研报告的依据。
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调研报告应该注重搜集、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切勿根据在非主流思想文化,这是在写调研报告的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
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调研报告的内容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调研报告的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调研报告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调研报告的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
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调研报告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调研报告的说服力和全面性,十分重要。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
这是调研报告与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各组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学生调研报告的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调研报告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调研报告的结构。
可以列出“调研报告的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调研报告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调研报告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
这一点特别重要。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优秀的调研报告,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经常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调研报告的质量难以保障。
总之,想写好调研报告的的开题报告,就要弄清楚写作的目的,弄清楚研究报告与开题报告(或写作提纲)的区别。写作时还要按照一定的基本要求,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 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
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1.1评价标准采用Balasubramanian等设计的改良CONSORT评分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改良CONSORT评分量表包括30个条目,根据报告情况计分。没有描述记1分,描述不恰当记2分,充分描述记3分。每篇报告由2名研究者“背靠背”评分,分数不等的条目通过讨论达成一致。计算每篇文献的总分,然后计算改良CONSORT评分中各条目报告的文献数构成情况。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每个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Jadad评分量表由随机、盲法、随访3部分组成,盲法、随机每部分按标准划分为0~2分,随访记1分,总积分为0~5分。0~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评价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进行交叉核对,有争议处引入第3位评价者共同讨论决定。
1.2统计分析利用MicrosoftExcel2010录入数据。计算改良CONSORT评分中各条目报告的文献数,并计算每个研究报告的总分。以α=0.05为检验水准,运用简单线性回归以CONSORT评分为因变量,以作者人数、研究报告页数、开展试验的中心数目、主要结局指标是否为阳性、是否有资金支持、试验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是否在临床试验注册机构注册以及Jadad评分为自变量,分别对每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报告质量的变量,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口腔医学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的因素。所有的统计计算在STATA12.0软件中完成。
2结果
2.1RCT研究的内在真实性表1展示了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RCT研究的内在真实性的结果。得分3~5分视为高质量研究共10个,占纳入研究的14.71%;得分1~2分视为低质量研究共58个,占纳入研究的85.29%。
2.2纳入RCT文献的一般特征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8篇。表2归纳了纳入的68篇文献的一般特征、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对应的改良CONSORT评分结果。
2.3RCT报告质量表3展示了采用改良CONSORT评分量表评价口腔领域RCT的报告质量的结果。纳入文献中最高得分76分,最低得分39分,平均得分50.38±1.83。
2.4影响因素分析表4展示了对可能影响改良CONSORT评分的相关因素进行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Jadad评分对CONSORT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试验其报告的CONSORT评分是没有进行伦理审核试验的47.18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试验其报告的CONSORT评分是没有进行知情同意试验的1.57倍。Jadad评分增加1分,CONSORT评分增加5.72分。
3讨论
RCT作为防治性研究的“金标准”,其结论的真实性不仅影响临床实践中医生的决策,还会给将来进行系统评价等二次研究工作带来重大影响。临床试验的报告质量直接影响了对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只有研究者完整清楚地表述了整个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读者才能正确理解和判断其结果的真实性,反之则会使结果的可信度降低。总体来看,根据改良CONSORT评分表,中国口腔医学领域的RCT报告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平均得分仅为50.38±1.83。5本口腔领域核心期刊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获得最高分数68.00±12.71,其次是《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得分57.29±9.90,但2本杂志发表的RCT报告数量较少,仅占纳入文献总数的13.23%,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国外针对口腔医学领域的杂志做出的类似研究平均CON-SORT得分为62.4±2.1,这表明国内口腔临床RCT的设计、执行和发表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从Jadad评分结果来看,仅有10个试验得到3分及以上,可视为高质量的研究仅占纳入研究的14.71%。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仍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在68篇文章中,40篇未报告随机方法,64篇未报告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65篇未报告盲法的实施情况等。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Jadad评分与CONSORT评分成正比关系,Jadad评分增加1分,CONSORT评分增加5.72分。没有合格的方法学指导和支撑的RCT,其报告质量也不会令人满意。
从表3的分析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口腔临床究的RCT报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随机分组描述不清。试验对象在试验中应当按照随机原则分配到可比的研究各组,研究者应当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读者能够评估随机分配顺序和分组中产生偏倚的可能性。读者不能从仅有的“随机分配”,“随机化”这样的字眼来判断随机,故作者应当清楚报告产生随机顺序的方法和过程、是否隐蔽分组执行的情况。2)样本量确定无依据。在试验设计阶段,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样本含量决定纳入研究的最小例数。样本量过大,浪费人力物力;样本量过小,样本的代表性较差,无法排除机遇因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不能有效地验证试验假设。3)盲法描述不充分。盲法是减少衡量偏倚的一项重要措施,有条件实施盲法的RCT中,盲法原则应贯穿整个试验。RCT报告中应详细描述受试者、干预实施者、结果评价者、数据分析人员的设盲情况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破盲情况,还应评估盲法是否成功。4)没有描述失访情况。失访在临床研究中经常存在,如果使用受试者流程图来进行说明,读者就容易判断受试者失访的情况及原因。另外,纳入研究均没有进行意向性分析。意向性分析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避免夸大治疗效果,如果存在大量失访,应假定失访者均为最坏结局,通过最坏例数分析考察结果的稳定性。5)未结合实际对结果充分讨论。在讨论中作者应综合考虑试验中的各种偏倚,并说明其对结论的影响。很多试验要么未报告外部真实性相关内容、要么因报告不充分而无法展开评价。作者应讨论临床试验结果在目标人群以及日常临床实践中得以重复再现的程度,或者临床试验过程及其预后与临床日常实践模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另外,中国口腔RCT研究在伦理学批准方面也存在欠缺。对于一切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研究者在试验开始之前必须取得受试者自愿的知情同意,但68篇报告中,仅有23.53%报告了知情同意的情况。所有的临床试验必须由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审查,以确保受试者的利益不受影响,仅有10.29%的RCT报告了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仅有2.94%在临床试验注册机构进行了注册。根据多因素分析得出,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试验其报告的CONSORT评分是没有进行伦理审核试验的47.18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试验其报告的CONSORT评分是没有进行知情同意试验的1.57倍。已注册的临床试验将会受到注册机构的方法学指导,使其设计、实施和结果都得到优化,并能避免重复研究和选择性报告结果。
北京科技大学通过3年的系统研究,对比了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和信息化融合后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对培养学生实验、科研能力的影响.探索了使用计算机智能评判技术提高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质量的可行性及方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在2015年年底的对比试验研究中,可以看到我们建立的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通过网络撰写、智能评判既保持了传统手写报告训练的优势,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保证报告评阅过程中的全面、公正与公平性的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量.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实验课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各高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主要在实验预约、成绩管理、仿真实验、MOOCs视频教学等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但如何在实验报告方面恰当地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还尚显不足.物理实验课程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和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1-3].物理实验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能力培养时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4]:(1)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分析与研究能力;(5)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6)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7)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设计能力.其中,实验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撰写实验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分析与研究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近年来,我们对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涵盖了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考试等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报告中的应用探索.
1实验报告评判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理工科高校来说,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需要承担培养的学生数量众多.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需要培养约3000人,每节实验课面向的学生不超过16名,这样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课题组的授课教师,同时还有几十名研究生协助参与授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实验教学专业水平出现较大差别.这样,实验报告的评判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造成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课程成绩差异较大,评定不客观不科学.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实验报告批改量大,授课教师很难为每一位学生计算实验数据,进行细致的评判,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估算.因此,时常出现很多教学要求不能确切落实,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现象.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仅仅靠课堂无法完全消化实验教学的内容,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验条件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在短短的一节实验课上很难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2)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没有客观与规范的标准,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实验、实验报告、期末实验操作与笔试多个环节,不能通过统一的一份试卷来考核全体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但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核成绩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各个实验班之间、不同的老师之间评价标准不一致;(3)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掌握实验课程内容情况以及实验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实验报告批改量大,完全靠人工批改,难以做到细致、全面.从实验报告评判的整体情况来看,评判质量差别较大,许多需要学生改正的问题没有指出,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反馈信息,影响了学生扎实地掌握教学内容,使得大面积的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控制和提高.
2信息化技术在实验报告评阅中应用的设想
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手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记住并掌握所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通过亲自绘制实验曲线掌握实验曲线绘图的要点,通过写下数据处理的过程切实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但是,在使用传统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时,由于教师无法评阅所有学生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部分的正确性,容易造成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错误概念无法纠正,而且由于传统实验报告的撰写方式无法明确分析与讨论部分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完成实验的分析与讨论.在实验报告评阅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不能抛弃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又要发挥信息化融合后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在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结构要求上的优势.
2.1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中,为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我们重点思考并实践了以下几个设计细节.(1)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部分的考虑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与方法,采取了学生自己总结、凝练与撰写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方式,每部分不超过400字,并要求学生手绘实验原理图.以往,在物理实验信息化的应用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往往容易被丢掉.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实验原理与操作并上传手绘的实验原理图,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加深对实验思想、方法与手段的理解,同时避免出现学生直接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不进一步思考的现象.(2)数据处理方面的考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全的特点,在选题上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实验,既包含训练学生基础物理实验思想、物理实验方法和物理实验技能的经典实验,又包含与现代物理技术相结合的课题型综合性实验.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包含“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而每个实验项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以目前科研领域和测量技术领域的最新实验数据处理与测量结果表示规范为基准,对每个具体实验项目制定相应的评判计算方法,采用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间接测量量误差处理方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估每个实验项目中各个不同计算步骤的分数,并合理分布给分点.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出标准答案,并与学生输入的答案相比较进行智能评阅,给出学生所得分数.在我们的设计中要求学生上传其手写的实验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计算过程,以确保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丢掉传统实验报告中的优点.(3)对测量正确性的限制对于某些客观的物理量,如钠黄灯的波长、三棱镜的顶角等,要求报告系统将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客观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差别超过一定范围则判断学生测量错误.报告系统验证学生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是否自洽的同时,也可以判断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有误.比如,在“分光仪的调节及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实验中,系统会根据学生输入的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出三棱镜的顶角,与此同时系统也会与三棱镜的标准值(60°0′)进行比较,如果学生自己的计算结果与系统根据学生输入的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出的结果相比较差别较大,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计算错误;如果学生自己的计算结果与三棱镜的标准值相比较差别较大,则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测量错误.(4)设备量程的判断报告系统通过学生的实验数据判断学生的电表等设备的量程选择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实验操作有错误.(5)有效数字位数的评判和最终结果的表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保留有效数字位数,完整表达实验测量结果.系统会智能评阅学生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和结果表达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系统将提示学生此处有效数字位数保留不正确,或结果表达不正确.(6)实验报告中实验曲线的考虑对于实验报告中的曲线、原理图,系统采取了学生上传手绘曲线(或图片),并请教师进行主观评阅的方式.这样,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正确且完整地绘制实验曲线,不忽略如曲线标注、坐标名称、坐标轴刻度等细节信息.
2.2实验报告的结构体系
恰当的计算机客观评判与教师的主观评判相结合,同时评判学生实验报告中出现的计算问题和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是《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设计初衷.为此,系统保留了具有北京科技大学特色的实验报告结构,即: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0.5分),二、实验原理(提示:限400字)(1分),三、实验步骤(提示:限400字)(1分),四、数据处理(1.5分),五、分析讨论与结论(1分),六、原始数据与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系统具备主客观相结合的评阅模式:网络报告智能评阅系统中第一、二、三、五以及第六部分要求学生自主输入相应文字或图片,尤其是原理部分要求学生手绘实验原理图并上传至报告系统中,这些部分由教师进行评阅附分,即主观评阅部分;“四、数据处理(1.5分)”部分为系统智能评阅的部分,即客观评阅部分.在“四、数据处理(1.5分)”部分中,如果遇到实验曲线描绘,系统会要求学生使用坐标纸或计算机绘图,转成图片后再上传至报告系统,并由教师评判附分,这部分也是主观评阅部分.
3实际教学实践对比试验
我们将《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投入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并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对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创新与实验设计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分析与研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影响.采用逐项对比的方式,将8个班级共240名学生分为2组(每个组各4个班120名学生),即:传统报告组:采取传统的手写实验报告和人工评判的“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报告系统组:采取使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撰写实验报告,主客观结合智能评判的“报告系统撰写方式”.
3.1对比试验考试题目设计
2015年年底,参与对比试验的240名学生在完成物理实验课程后进行了统一考试.考试依据物理实验课程培养任务特别设计了考试题目.
3.2对比实验结果
我们汇总了报告系统组与传统报告组的考试结果,并对每组每一道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计算了得分率:得分率=该题平均分该题原始分数×100%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曲线绘制与文献阅读4个方面,采取不同形式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最终考试得分率相差无几,甚至于采取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传统报告组得分率还略高于报告系统组.这表明,传统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绘图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理解,同时也方便学生将查阅文献后得到的信息写在实验报告中.而采取报告系统撰写方式的报告系统组虽然在得分率上与传统报告组相比略有不足,但可以看出信息化后报告系统也没有丢掉传统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对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影响.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下的传统报告组中,学生的误差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核得分率均低于使用实验报告智能评阅系统的报告系统组.报告系统要求学生逐步分项完成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其中不确定度的计算、有效位数的保留、完整表达式的形式等要求均为智能评判的重点考查内容.学生也可以在每份实验报告评判结束后得到系统给出的错误提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处理过程的学习.学生在独立、详尽的完成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建立误差与不确定度的概念,显著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规范化的评判标准,报告系统自动智能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学生实际报告得分与数据计算错误原因,减轻了教师因学生众多而产生的报告评阅负担,保证了报告评阅的细致、全面、公正与公平.并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实验参量与实验结果数据之间的联系,更易于融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与总结.同时,报告系统可以明确提示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且根据主客观相结合的评阅方式,实验讨论与分析部分是不同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在不确定度计算、实验分析等方面的影响由老师进行评阅.这使得学生在主观上对每个实验的讨论和分析更加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10个左右的实验报告的锻炼,使学生学会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整体而言,采用报告系统撰写方式完成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与实验分析能力均能在经过充分的培养与锻炼后得到显著的提高.
4结语
我校通过3年系统的对比性研究,建立了以计算机智能评判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报告智能评判平台.240名学生参与的对比性试验表明,这种物理实验报告网络撰写、智能评判的手段,既保持了传统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的优势,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在保证报告评阅过程中的全面、公正与公平性的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量.
作者:吴平 张师平 李莉 陈森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平,邱宏,孙旭贵,等.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引进普通物理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73-75.
[2]吴平,陈森,张师平.“现代物理实验”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4,24(3):14-17.
【关键词】出版期刊 广告 性别模式 建构
我国出版期刊的广告经营总额尽管占全国广告经营总额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但近些年其增长速度却高于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由于具有良好的广告品质,出版期刊广告尤其受到大型跨国公司的青睐。同时,我国出版期刊上刊载的大量广告是以广告人物作为主角,出版期刊的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性别的角色扮演。本文通过对我国主流出版期刊的广告内容分析,以期理解在转型社会中期刊广告如何建构我国性别模式。
一、文献回顾与述评
国外学者对期刊广告中的性别模式表达的内容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关研究中最具开创意义的是Courtney和Lockeretz(1971)的研究。两位学者概括出女性性别模式的四大特征:⑴女性所处的主要场所是家庭;⑵女性不能做重要决策或者做重要的事情;⑶女性是依赖型的,需要男性的保护;⑷男性将女性主要看作是性对象,他们对女性作为“个人”并不感兴趣。另一位在此类研究中影响重大的学者是Erving Goffman。Goffman(1979)对在杂志和报纸上同时包含男性和女性的图画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男性往往都比女性高大。他认为,更大、更高表示更高的社会地位——更有权力和权威,也就是男人比女人重要。Goffman还发现,在广告中,男人一般都是能动角色,而女人则多半是被动角色。①学者们还做了其他的努力来检验和发展Courtney和Goffman等人提出的女性性别模式,比如进行跨国比较(Judith A. Wiles et al.,1995;Lin Zhang et al.,2009),进行不同媒介的比较(Linda J. Busby & Greg Leichty 1993;Basil G. Englis et al., 1994)。②虽然学者们的研究方式各有差异,但大多开展了出版期刊的广告内容分析,并且得出的性别模式特征基本上仍与Courtney和Goffman等人提出的模式相近。
2005年,我国学者开始了此类研究。丁少彦(2005)通过对2002年美国杂志中广告的分析,发现广告中女性形象被再现为白种人的、异性取向的、具有性吸引力的“美丽”躯体。③2006年,我国学者开始对我国出版期刊广告中的性别模式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特定类型期刊中的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证实:(1)男性的地位总是高于女性,他们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权威的代表;(2)女性总是作为美丽的对象、性的对象,她们的角色更加具有依赖性。④
总体来说,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出版期刊广告中的女性性别模式的分析,对男性性别模式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设计上,国内相关研究在样本选择方面存在缺陷,大部分学者选择的是单一类型的期刊,如时尚杂志,这类期刊广告类型较为集中,容易片面传递性别种模式特征。即使一些学者选择了相对多样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但选择的期刊发行时间过于集中,这也可能会出现特定季节广告类型的单一问题,不利于做出全面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为了更科学地理解我国期刊广告对性别模式的构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我国女性更多出现在非耐用品广告中,男性更多出现在耐用品广告中。
H2、我国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广告人物更年轻。
H3、我国女性性别角色主要是家庭型,男性性别角色主要是职业型。
H4、我国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广告人物更强调性吸引力。
H5、我国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更注重展现身体。
H6、我国工作女性的职位比工作男性的职位低。
H7、我国男性比女性更具权威性。
2、样本选择
为了准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性别角色的变迁,本次研究样本的选择原则是尽量涵盖所有类型的出版期刊。本研究选择的期刊类型共有14类,分别是女性时尚类、男性时尚类、时尚综合类、财经类、时事新闻综合类、旅游地理类、健康保健类、亲子育儿类、家庭生活类、影音娱乐类、体育类、家居类、IT电子类、机动车类。各类型的样本期刊依次为:《时尚》、《时尚先生》、《城市画报》、《第一财经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时尚旅游》、《心理月刊》、《父母必读》、《婚姻与家庭》、《中国银幕》、《运动休闲》、《时尚家居》、《数码精品生活》、《名车志》。这14本期刊均是在各类期刊中广告投放额最高或是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本研究以14本期刊在2012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发行册作为抽样样本,以样本期刊中出现了成年女性或者成年男性形象的整页广告及跨页广告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共计广告583则,其中以成年女性形象为主的期刊广告有295则,以成年男性形象为主的期刊广告有288则。
3、变量设置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对出版期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常常使用七个维度,主要有广告产品类型、广告人物年龄、广告人物性别角色、广告人物形象、广告人物工作职务和广告场景。本研究同样使用这七个维度对每则期刊广告内容进行编码。并将这七个维度设置了48个指标。其中“广告产品类型”变量设置指标为:“清洁用品”、“食品饮料”、“美容个护”、“药品保健”、“家居房产”、“服饰”、“数码家电”、“旅游”、“汽车交通”、“酒”、“银行金融”、“工业用品”、“娱乐/媒介”、“政府部门”、“公益”⑤;“广告人物年龄”变量设置指标为:“18-30岁”、“30-50岁”、“50岁以上”;“广告人物性别角色”变量设置指标为:“装饰型”、“家庭型”、“娱乐型”、“职业型”、“性对象”和“时尚型”⑥;“广告人物形象”变量设置两个二级变量——“知识权威性”⑦、“是否”;“广告人物工作职务”变量设置两个二级变量——“是否工作”和“工作类型”⑧;“广告场景”变量设置指标为“工作”、“家居”、“休闲”、“其他”⑨。
4、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抽样的583则广告中旅游类、政府部门类广告数均为零。将“清洁用品、食品饮料、美容个护、药品保健、服饰、酒、娱乐媒介”合并为“非耐用品”,将“数码家电、汽车交通、银行金融、工业用品”合并为“耐用品”,再对这两大类产品广告人物的性别分布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在非耐用品广告中,女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男性广告人物。在耐用品广告中,男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女性广告人物(x2=18.164,p≤ .001,df=1),H1得到证实。在18-30岁的广告人物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x2=28.111,p≤ .001,df=1),而在30-50岁以及50岁以上的广告人物中男性都多于女性(x2=22.574,p≤ .001,df=1;(x2=5.703,p≤ .01,df=1))。总体而言,女性广告人物比男性广告人物要更年轻,H2得到证实。
同样对广告人物性别角色、广告人物工作职务、广告人物形象、广告场景变量的性别分布数据进行卡方分析,统计结果为:
性别角色方面,装饰型广告人物中女性多于男性,职业型的男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女性。家庭型、娱乐型、时尚型广告人物中女性和男性的差异不明显。H3只得到部分支持,应修改为:“我国女性性别角色主要是装饰型,男性性别角色主要是职业型”。性对象广告人物中的女性和男性分布差异不明显,H4被拒绝。
工作职务方面,工作男性比例高于工作女性比例。有工作的广告人物中,男性高管多于女性,女性非专业白领多于男性。担任专家、文体明星、中层、蓝领的广告人物的性别分布差异不明显。男性职位高于女性,H6得到证实。
人物形象方面,女性明显比男性更,H5得到证实。广告产品专家中男性多于女性,广告产品使用者和装饰者的性别分布差异不明显,男性知识权威性高于女性,H7得到证实。
广告场景方面,在工作和休闲场景中的男性广告人物均明显多于比女性。在家居和其他场景中的女性广告人物明显多于男性。
三、研究的结论和讨论
1、我国新时期的女性不再主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期刊广告中的性别模式表达的内容分析都反映出女性的“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而本次通对14类出版期刊广告内容分析中研究假设H3只得到了部分证实,而女性主要为家庭主妇的形象没有得到证实,也就是说,我国新时期的女性不再主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女性的性别角色更丰富,越来越多的受过较高的教育的女性独立意识较强,她们走出家门,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女性,甚至成为某些行业的主要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如广告行业、传媒行业和公关行业等。这表明我国的女性性别角色在新时期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已经超越了传统刻板形象。
2、“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模式仍然存在
尽管我国女性不再以家庭主妇形象为主,但仍存在明显的性别刻板模式。只不过这种性别刻板模式是超越了传统的刻板模式,或者说是在新时期变异的“刻板模式”。通过本次出版期刊的广告分析发现,我国女性的形象转换成了“装饰型”的形象,这一形象与男性形象相比也是较为被动消极、可以被任何其他人代替的角色,且工作职位比男性低,权威性也比男性低;同时,这种刻板的女性形象更注重展示年轻的身体形象,即外在美。另外,这种性别刻板模式还表现在男性的性别扮演上。本次对出版期刊广告内容分析发现,男性依然主要扮演工作的角色,更多出入工作场所,工作职位大多在中层以上,知识权威性更高,在工作和消费方面都拥有重要决策权。
3、性别模式开始趋向双性化
双性化性别模式是指“在心理学上,同一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双性化”概念由心理学家罗西(A.S.Rossi)于1964年提出。
虽然性别刻板模式仍然存在,但我国性别模式已呈现出“双性化”发展趋势。在广告中,女性虽然以被动的装饰型角色为主,但是娱乐型、时尚型角色与男性广告人物的分布相当,女性阳光、自信、洒脱的形象得到提升。虽然女性比男性形象相对,但和国外诸多研究结果不一样的是,女性并没有特别被视作取悦男性的性对象,且高管女性广告人物与男性相当,可见女性独立自我和自尊意识增强。男性仍然代表强势与权威,但是在广告中,家庭型广告人物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开始回归家庭,休闲场所成为除了工作场所外男性广告人物出现最多的地方,说明男性温情与的特质在被重视。服饰广告中男性广告人物与女性广告人物分布差异不明显,时尚型广告人物中的性别差异也不明显,说明男性比以往更加注重外表。
参考文献
①Goffman,E.(1979).Gender Advertisements,Harvard University Pr-
ess,Cambridge,MA
②Busby,Linda J.;Leichty,Greg. (1993).Feminism and Advertising in Traditional and
③丁少彦,《意义的构成:从文化学角度研究2002年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④叶耀荣、钟建安、楼劼,《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实证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6(6)
⑤Courtney,Alice E.;Lockeretz,Sarah Wernick.(1971).A Woman's Pl-
ace:An Analysis of the Roles Portrayed by Women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MR).Feb,Vol.8 Issue 1,p92-95
⑥Dowling,Grahame R.(1978).Sex-Role Stereotypes Of Woman In Australian Magazine Advertising.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pr,Vol.3 Issue 1,p65
⑦Lin Zhang;Pataradech Tony;Srisupandit;Debra Cartwright.(2009).
A comparison of gender role portrayals in magazine advertising: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Thailand.Management Research News.Jul, Vol.32 Issue 7,p683-700
⑧Wagner,Louis C.;Banos,Janis B.(1973).A Woman's Place:A Follow-
Up Analysis of the Roles Portrayed by Women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JMR).May,Vol.10 Issue 2,p213-214
⑨Lewis,Charles;Neville,John.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评估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 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 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 ,1997,18(1):5-6.
[3]曹 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4]李喜先.论交叉学科[J].科学学研究,2001,19(1):22-27
关键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
前言:
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财务报告本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而财务报告改革也就此应运而生。在财务报告改革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从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角度来探讨财务报告改革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客观环境的变化与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都会导致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的互动所致,这也是本文就这一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财务报告的改革概述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较为深入的了解财务报告改革。在对财务报告改革的具体研究中,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而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资料大多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财务报告披露信息内容的扩展和披露信息的形式改变方面,这种研究重点使得当下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存在着较强的片面性。我们知道财务报告本身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事物,而上述两种研究往往不是表述过于细微,就是表述较为抽象。这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结合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进行的财务报告改革,才能够较好的发挥并强化财务报告的功能,真正推动财务报告改革的进行[1]。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本身属于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是会计活动产生、生存与发展各项条件的总和,所以笔者认为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等方面出现的变化,都会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动因。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会实现更多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信息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信息披露披露方式的多样化;而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中,这种变化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内容、信息披露方式等都会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中,股份制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主流,这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对外披露信息有着很强的必要性;而在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变化中,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其他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方式自然会对财务报告内容造成一定影响,这些都将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2]。
(二)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
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外,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也会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这种对于财务报告改革的影响主要源于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主要受大企业发展的影响,大企业自然具备着较大的财务信息用户队伍、业务多样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其本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要求较高,财务报告自然就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而在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这一变化中,这一变化使得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使用目标,产生了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需求,这自然就能够为财务报告改革提供动力[3]。
2.财务报告变革造成的影响及其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还需要明晰财务报告改革对其自身以及财务分析所造成的影响。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中,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目标对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通过对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产生影响而对财务报告的内容产生影响等四个方面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而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财务分析造成的影响中,财务分析的内容与财务分析的方法出现的变化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分析空间的拓展,但这也造成了财务分析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分析的方法变化中,信息需求者的分析质量、财务报告分析习惯的变化时这一改革对财务分析方法所造成的具体影响[4]。
3.财务分析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由于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具备着较强的互动性,这就使得财务分析自然也会对财务报告产生不小的影响,有助于挖掘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有助于财务报告的改革就是@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些影响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财务报表受财务分析影响具备了反映主体整体财务图像的能力,并以此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所致。
结论:
在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中,笔者得出了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时社会环境产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会直接影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报告改革能够冲击原有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体系在重构的过程会受财务报告要求影响等一系列结论,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财务报告的改进和财务分析体系的重构提供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冯海虹,花双莲.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137-140.
[2]管萍,宋良荣.大数据时代引领财务报告变革[J].财务与金融,2014,06:38-42.
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
研究课题可以大致分为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几个不同的类型.课本中给出的只是研究课题的若干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提出其他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向学生推荐,不能要求全班学生做同样的课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也可以是制作的仪器、设备.
课题研究应该以课内课外结合的形式进行.大纲为每个课题划出了4个课时,教学中必须保证,其中应有两个课时用于学生间的汇报和交流.
有关课题研究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课题中有一些探索性实验
以往的学生实验,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验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另一类则是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两类实验的前提都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没有很大的作用.
探索性实验课题是为弥补这些不足而设立的.以“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为例.教学大纲并不要求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因此实验的前提是学生不知道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在测出若干组数据后列表,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出拟合曲线,用相应的函数表达这条曲线.如果再换其他几个弹簧做这个实验,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函数式中参数的物理意义……
按照过去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处理,必须先学习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前就知道相应曲线的形状,实验后假若有的点不在这条曲线上,则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看到这些点的分布和走向之后才意识到它也许能用某个二次函数来近似地表示.在这种想法的鼓舞下,有些学生会尝试作出T2和m的关系曲线,在这之后就会明确地得到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
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实验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中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但是这个实验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大纲安排这个实验,目的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这样的课题.
2.许多课题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
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大多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科学技术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方法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纲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课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估测压力锅内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测量限压阀的质量而知锅内的压强,进而查表得知水的温度;但是也可以把热敏元件贴在锅外,其外再加保温层来直接测得,还可以把热敏元件直接放入水中;还可能有别的办法.在这些方案中,热敏元件的耐高温问题、直接放入水中时锅的密封问题,等等,都要研究.不同方案测得的水温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在以往的中学科学教育中从未有过.
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例如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讨论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氟利昂还是喷气式飞机;在“科普报告:温室效应”中可以分析造成气温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还是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变化这样两种学术观点……
实验性课题中有一些技术问题,学生们的处理方法也肯定不会一致.例如在“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中,由于课堂演示所用振子的周期太小,阻尼太大,不能用来进行这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选用较软的弹簧,并去掉滑动轴.但这时如果水平放置就要解决小球的支撑问题,如果竖直放置则应解决弹簧下垂的补偿问题.学生可以想出多种办法,这些办法各有特点,需要讨论和评价.
3.一些课题是跨学科的
氟利昂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成份能够破坏臭氧层,有的不能.无氟冰箱中制冷剂的化学成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冷的机理是什么?学生们在“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中可以进行讨论.
“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要求研究柴灶、煤球炉、蜂窝煤炉、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电炉、电磁灶、微波炉的燃烧原理(加热原理)和效率,比较燃料的燃烧值.“用电解法测定元电荷”要用化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测量基本物理常量.这些也是跨学科的课题.
大纲列入了这些课题,希望有助于使学生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4.与新科学技术相衔接
怎样缩小中学物理课程与当代新科技的距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有几个研究课题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汽车刹车时自动控制摩擦片与轮盘(轮毂)的压力,使车轮不与地面产生滑动摩擦,这样司机仍然能够控制车的运动方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机械能消耗在摩擦片与轮盘的摩擦上.这项技术虽然很新,但是它的物理模型并不复杂,利用高中物理知识可以做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的.
“科普报告:从电冰箱到臭氧层”、“科普报告:温室效应”、“科普报告:阿尔法磁谱仪与反物质”等几个课题也都和科技与环境的最新热点有关.
5.拉近了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技术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表现之一是对于物理规律、物理量的认识的绝对化、理想化.实际上,物理学中的实验定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规律.例如,教科书一直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无关,但是通过“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这个课题就会看到,实际情况与这种说法是有较大偏差的.
改变电流表的分流电阻可以改变它的量程,这是欧姆定律的典型应用.但是,学生设计的原始电路往往考虑不到表头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是不能用的.“把灵敏电流表改装成多用电表”这个课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6.一些课题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大纲修订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注意了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联系.例如,臭氧层的保护涉及无氟冰箱的推广,但是无氟冰箱比氟利昂制冷的冰箱成本高,消费者花较多的钱但本人并不直接受益,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许多报导说臭氧层的破坏使得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其实皮肤癌主要是白色人种生的病,黄种人很少有这种病,黑种人更是与它无缘.当今世界上的医学资料大部分来源于西方国家,国际传播媒体也基本上由他们控制,事情的严重性会不会被夸大了?这里面是否也有某种形式的种族偏见?研究课题为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气体燃料比固体燃料更方便,然而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爆炸和火灾,还可能使人中毒.使用气体燃料是否利大于弊?天然气比焦炉煤气贵,但是燃烧值高,实际使用时哪种燃料更经济?对于不同地区,用电烧饭和用燃气烧饭哪种燃料更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并且更能符合中国人的烹调习惯?这些都可以在“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中讨论.过去在物理课中只讲物理原理,最多讲一讲技术应用,但是科学原理的应用及其评价一定涉及社会问题,二者密不可分,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做这方面的准备.
7.要用新的标准来评价课题研究
学生对于物理题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则总以“对”“错”来评判.这次大纲推荐的研究课题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不会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作研究的不同深度.例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这个课题,要解释刀刃为什么能够切开物体,只用到合力和分力的知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但是,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细长的刀和短宽的刀用起来是不一样的;用刀时刀把的长短也涉及一些力学问题……学生的观察要有一定的敏锐性才会发现这些问题,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那就更好了.更进一步,如果用刀“剁”骨头,当刀的前端接触骨头时,手会感到刀把向下震,反之则向上震.有那么一个位置,刀上的这一点剁到物体上时,手感十分轻松.学生能够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简单;如果还能自己找些书来读,学习一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并正确分析了这个现象,那就很了不起了.这样的研究课题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又给各种程度学生的发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针对研究课题的这种特点,对学生所做工作的评价要有新的标准.例如,要考虑是否提出了新的有意义的问题,对课题的分析是否有独立的见解,所用资料有多少是自己收集的,是否用到了课堂上、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对课题是否作了定量的分析……对学生的工作应该给予总体的评价,指出其特点与不足,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分数.
8.教学相长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 抖音账号:文章写作知识屋 代写文章微信:1325802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