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讲稿的写作技巧(附范文点评)
演讲稿之于演讲,犹如剧本之于电视剧。演讲稿的优劣是整个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笔者结合自己写的一篇稿子《夫妻是两棵比肩而立的树》(以下简称《夫妻是树》为例,从主题的确立、素材的选择、构思、修改等角度探讨演讲稿写作时的一些基本技巧。
主题指的是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决定着文章的价值。一般的演讲比赛给定的话题都比较大,那么,采用以大化小的方法,努力做到“小切口、深挖掘”,才能保证主题接地气、聚人气。具体来说,主题的确立,一方面需要从演讲者自身的角度阐发,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这样才能保证有话可说;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听众的具体情况,年龄、职业、喜好等,这样才能做到立意鲜明,满足听众的需要。
《夫妻是树》给定的大主题是“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作为一个公民来说,如果仅是从面上泛泛而谈,容易导致大而无当,难以打动人心。因此,需要紧密结合演讲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缩小主题的包围圈。笔者是一名高校教师,可以围绕“和谐校园”展开来写,比如可以写“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等等;作为一名中年女性,也可以缩小到写“和谐家庭”这一主题。最终,我选择围绕“和谐家庭”来写。而在家庭中,又可以细分为这样几种关系:对上,是与父母的关系;对下,是与孩子的关系;对中,是与伴侣的关系。那么,在这三种关系的选择上,我是这样考虑的:从参加比赛的人员的年龄来看,有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多未婚无孩,可以推测,他们写与父母关系的会比较多;有一部分是五六十岁年长的教师,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大了,因此,他们会有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而笔者当时是一个三岁男孩儿的妈妈,育儿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有限,无法与老教师相提并论。所以,笔者最终选择写与伴侣的关系,即爱情关系或婚姻关系。选择这一写作视角,一方面是基于写作者的熟悉度,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也是考虑到听众的需求。在听众中,除了一小部分教师外,绝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年轻的他们有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或者正沉浸在爱河之中,还有对未来婚姻的想象。确立这一主题,他们会比较喜欢。
在确立主旨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材料的问题了。“材料是使写作成品——文章血肉丰满、表达生动有力的决定性条件。”(王景科《大学基础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材料应该源头多样,即保证材料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具体来说,素材主要包括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直接素材即写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一些事情,直接素材能够保证情节的真实性、细节性和感人性;间接素材是写作者在阅读、与人谈话等过程中获得的他人的一些故事。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还需要慎思明辨,对材料进行消化和吸收,紧紧围绕主题决定取舍。
卡耐基认为,“从自己矿源里挖掘出来的矿石,更真实感人”。王夫之也认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斋诗话》)也就是说,写作者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切身的感受、深刻的感悟。
在《夫妻是树》中,有两个直接素材,一为笔者亲身经历,即爱人为我寻找五瓣丁香花的事情,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把这一事情引入演讲稿,目的在于支持“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支持”的观点,这件事儿本身浪漫而富有情趣,由于是演讲者的亲身经历,能够让听众感同深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因此,在演讲过程中这是一个比较出彩的环节,赢得了学生善意的笑和热烈的掌声。另外一个故事为笔者亲眼所见,即深夜送同学入院见到的那对同甘共苦的夫妻。这同样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丝毫虚构,在演讲稿中突出了妻子为丈夫折叠报纸遮亮光的细节,这一细节微小、真实、感人,而妻子对丈夫的体贴、照顾和爱跃然纸上。
人生有限,写作者不可能做到事事亲历亲为,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或阅读来间接地了解和熟悉他人的生活体会和实践经验。选择间接材料也保证了演讲稿写作的一个原则,即文中要有部分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我们认为,一篇演讲稿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我怎样、我怎样”,有时候会有炫耀之嫌,让人生厌。而部分的“我”的出现,会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引入其他人的故事,则能让听众体会到演讲者心态的包容性、思维的开阔性。
在《夫妻是树》中,余秋雨和马兰的爱情故事,即是间接素材,它来自平时的阅读。在进入稿子时,笔者对这一个故事进行了浓缩加工:
一是突出了二者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比较有代表性,符合材料选择的典型性原则;二是重点截取了他们的对话内容,以细节展示出这对夫妻“相互欣赏”的关系,凸显主题,画面感强,让人印象深刻;三是对这一故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价,“他们恰如两棵树,当一棵迎风舞蹈,另一棵会为他击节叫好”。旨在凸显“树”这一意象,也升华了主题。
演讲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前者,需要在演讲稿写作中,活色生香地讲述几个有趣味、有内涵、有深度的故事,因为故事具有情节性、场面感和细节化的特点,可以增强叙述语言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表现力,再加上故事可以蕴含丰富意义和深刻道理,能够产生启示和感染力。做到后者,需要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有一个提高与精练的过程,即有一个及时的、简练的、适度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主旨表达更为深刻,增加演讲稿的深度与厚度。如果仅举实例,不及时予以评价,故事就可能会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
《夫妻是树》从整体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主体部分由三个不同来源的故事支撑起来,注意了段落衔接和前后照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而和谐的整体。在呈现故事时,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段。叙述、描写、抒情重在以情感人,议论追求以理服人。例如第三个“妻子照顾生病的丈夫”的故事中,首先,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妻子的穿着打扮,“她留着齐耳短发,上身是红色的外套,下着黑色的花边裙子”。可见,这是一位贤淑端庄的女性。而她病中的丈夫正在深沉的睡眠中,“发出轻微的鼾声”,什么也不知道。然后,又描写了妻子的一系列动作,“一遍遍地折叠”“轻手轻脚地走上前,站在床边,摊开一整张报纸”,目的就是“为她的爱人遮住亮光”。通过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这位妻子的细心、耐心和对丈夫发自内心的关爱。以上均为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画面感强,能够引发听众的想象,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详尽描写的基础上,又抒发了看到这个场景的感受,“在冬天的寒夜里,她站立的姿态让人感动,让人心疼,给人温暖”。语言力求凝练感人。最后进行了议论,“我想,在彼此的守护中,他们肯定共享过‘雾蔼、流岚、虹霓’的美丽,必定地,他们也会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这里引用了舒婷的诗《致橡树》中的句子,听众普遍比较熟悉,升华了主题,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明末清初诗画名家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提到:写文章“安能落笔便好?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那么,在完成初稿后,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润色、修改是至为关键的一项工作。修改的内容包括语言(语音、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文章的结构、标点符号等。如在《夫妻是树》中,对开头和结尾的修改:
原稿:夫妻平等是现代家庭的理想追求。我以为,夫妻平等不是指夫妻双方能力相当,成就相当,收入相当,而是指夫妻双方要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要相互支持,携手并进;要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修改稿:夫妻平等是现代家庭的理想追求。我以为,夫妻平等不是指夫妻双方能力相当,成就相匹,收入相同,而是指夫妻双方要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要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要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修改一:原稿中“能力相当,成就相当,收入相当”,改成了“能力相当,成就相匹,收入相同”。原因是:原稿中“相当”用了三次,用词单一,不够生动灵活;改用了不同的近义词后,避免了词语重复,表达更具多样性。
修改二:原稿中“要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要相互支持,携手并进;要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改动,一方面是求押韵,“赏”“进”“共”不押韵,演讲起来不够朗朗上口,改成“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要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赏”与“长”押ang韵,语音比较和谐。当然,这两个字和后面一句的“要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中的“舟”是不押韵的,反倒不如和原稿中“生死与共”中“共”更和谐些,虽不押韵,但起码韵尾相同。在这里之所以用“要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是从内容的需要做出的选择,因为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比较温情的,而“生死与共”这样的字眼则过于悲情,显然不合适。
同时,“要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要相互支持,携手并进;要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要彼此尊重,相互欣赏”是观念上的要求,后面两句是行动上的要求,“要相互支持,携手并进”是常态所以,我认为夫妻是两棵比肩而立的树,它们根相连,心相依;它们沐阳光,担风雨;它们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合奏出一部生命交响曲。(原稿)
夫妻如树,它们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合奏出一部生命交响曲。(修改稿)
原稿的结尾部分虽然也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注意了押韵,“雨、曲”,押的是ü韵,保证演讲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在内容上也考虑到与开头的一段文字遥相呼应。但总感觉表达的力度不够,情感不够浓烈。于是修改稿做了两个小调整:一是采用了分行的形式,使排比的形式更鲜明。自然地,在演讲时,行与行之间的停顿比原稿要稍长一点儿,从而使升华总结的意味更突出;二是让“夫妻如树”反复出现三次,再次凸显了题目,让“树”这一意象更加深入人心,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厚浓烈。
夫妻平等是现代家庭的理想追求。我以为,夫妻平等不是指夫妻双方能力相当,成就相匹,收入相同,而是指夫妻双方要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要相互支持,共同成长;要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的确,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间,能够与一个人相遇,且能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当恋爱的激情退却为婚姻的务实,当浪漫的情怀演绎为柴米油盐进行曲,让婚姻保鲜的秘诀就是:彼此尊重,相互欣赏。
《圣经》上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看作是依附于男性的莬丝花,或者是只“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小鸟。而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美好的婚姻不是举案其眉,不是夫唱妇随,而是保持彼此站立的姿态,你尊重我的人格,我理解你的追求,在互相欣赏中达到琴瑟和鸣的境界。余秋雨和马兰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学者和名演员,余秋雨经常说:“老婆,我喜欢看你的戏。”马兰回应说:“老公,我喜欢看你的书。”他们恰如两棵树,当一棵迎风舞蹈,另一棵会为他击节叫好。
在婚姻生活中,有些女性把家看成她生命的全部,为此,放逐了理想,丢弃了事业,自愿变成软体动物;有些男性,在走入婚姻后把自己膨胀成上帝,而把妻子看成私有财物。其实,软弱地依附或僵硬地占有都有违婚姻的本义。作为两棵独立的树,夫妻双方既要给予对方爱和温暖,又要各自向着自己的事业高空伸展。
回首自己的婚姻历程,写满了向上的主题。比如,那一年,我有了考博的打算。我的爱人并没有因为我的学历有可能超过他而横加阻拦,我们的婚姻理念是:他(她)好我就好,他(她)上进我支持。因此,从专业方向的确定到书籍的选择,都得益于他的帮助。有这样一件事:三月的一个黄昏,我正在家里焦头烂额地复习,他兴冲冲地跑进书房,把手掌摊开在我的面前,我惊奇地发现,他的手里有好几朵丁香花,他说“都是五瓣的”。有这样一个说法,丁香花一般是四瓣的,找到五瓣的丁香花就能找到幸运。此刻我才明白,他为什么这几天一直回家比较晚。他说,他曾经在大学校园里找了好几天,结果没找到,最后,在马路边上,找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听了他的描述,我的心里溢满了感动。路人觉得他的行为有点怪异,父母认为他的举动真是好笑,而我知道,他是在为我寻找幸运。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氛围,我感到极大的压力,他用这样一种方式给我慰藉和鼓励。所以,我坚信,在婚姻的道路上,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她)飞,并帮他(她)飞。
电影或电视上,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位牧师问站在红毯上的一对新人,“你愿意嫁给他吗?”“你愿意娶她吗?”那一声“我愿意”不是一句简单的言语,那是与爱人同享欢乐、共担风雨的庄严承诺。
记得上研究生时,舍友因病深夜被我们送往医院,在病房遇到了一对永远让我无法忘记的夫妻。我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留着齐耳短发,上身是红色的外套,下着黑色的花边裙子。她的丈夫,鼻子里插着绿色的输氧管,手臂上扎着针正在输液。他睡着了,发出轻微的鼾声。病房里的灯昏昏地亮着。她拿出两份报纸,一遍遍地折叠着,一遍遍地尝试着放在床头,最后她成功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想为她的老公遮住一点亮光。但一会儿,她丈夫一翻身,那亮光又照在了他的脸上。于是她轻手轻脚地走上前,站在床边,摊开一整张报纸,为她的爱人遮住了一大片亮光。她就那样站着,在冬天的寒夜里,她站立的姿态让人感动,让人心疼,给人温暖。”我想,在彼此的守护中,他们肯定共享过“雾蔼、流岚、虹霓”的美丽,必定地,他们也会“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夫妻如树,他们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合奏出一部生命交响曲。
上一篇:
XXXXX队长竞聘精彩演讲稿
>论演讲稿的写作技巧(附范文点评)< 下一篇:
中层管理干部竞聘演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