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纪律剖析材料怎么写]写作分析范文
写作分析范文(精选12篇)
一、从生活和读物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生活的著作将是无本之源, 泛泛之作。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山中避雨》一文中, 如果作者不设身处地去实地体验, 就不会有“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这句话了。如果鲁迅先生对生活没有切实的感悟, 那么就不会写成真切的《风筝》。写作要反映现实生活, 要走进生活去体验。书籍是前人对现实生活进行体验、思考和加工的人类文化精髓, 读前人的文章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积累写作素材, 借鉴别人写作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具有感染力而且很风趣的读物,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是语文写作教学任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写作练习中, 没有太多的课外书籍可以阅读, 所以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 教师应该利用好每篇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将精选的文章尽可能地发挥其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意蕴深沉、启发性的作用, 学生可以仔细地阅读和欣赏。“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说明读书越多, 写作的素材越多, 文章写起来比较容易。写作教学也能使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感悟生活, 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逐渐地增多, 提高了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激发写作欲望和培养写作兴趣
写作作为一项脑力劳动, 学生有了写作的素材不一定就会写出东西, 也就没有写作欲望。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 2012年4月, 在青海玉树的地震中, 我们看到了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和家园, 站在地震后的废墟上, 望着远方, 眼睛里流露出一片茫然。2013年在岷县地震中, 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失去双亲和奶奶在一起, 当在父母下葬的那一刻, 小孩那种镇定的表情, 我们觉得小孩能够面对现实, 是个多么坚强的小男孩啊, 从而激起了我们的诸多感慨。写作没有兴趣就如吃饭时没有食欲, 这样的情境下去创作不会写出好的文章。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在写作之前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去, 才能提高写作的质量。
三、打开写作思路, 用真情去写作
作文质量成为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尺度, 如何引导学生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点应用到语文写作中去, 提高写作质量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在写作中用平时的语句去表达写作中的思路。如在《语文新课标 (上) ·中学教材全解》第一单元能力素养测试中的作文材料是:“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走出校园时看到的一个场景、一个细节, 听到人们的讨论, 这些触动着你的心灵, 引发你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丰富了你的社会经验, 这些有助你进入社会伴你成长, 丰富你的人生经历。在课堂上要求你以‘走出校园’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题材不限。”从写作材料上来看, 写作的内容接近现实生活, 接近自然界, 学生可以进过思考加工, 从资料库中提取积累的资料素材组织撰写一篇比较好的文章, 学生也可以走出校园亲自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在写作素材提取之后可以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写作的文章体裁要素主要包括:一是文章所写的材料;二是写作文章的目的;三是文章中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根据以上对材料的分析得出最有利于本文写作的优势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引导, 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写作的目的和要求, 便可以确立写作的文体和表达的方式, 可以从平时积累的资料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写作中, 文章的思想是不可忽视的事情, 思想是写作的灵魂, 其影响整个写作的过程, 缺乏了写作的真实情感就失去了写作的灵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 朱自清运用白描手法, 其描写的语言比较朴实、简练和自然, 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辛酸和悲伤之意。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文章的写作结构引导学生用朴素的语言、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和真挚的情感去写作, 使写作更加得真实和感人。
四、设置创作渠道
在此以仿写来谈谈创作渠道的设置。“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保持着善于模仿、乐于模仿的特征, 因而启发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法。在学生下笔写作前先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表现手法等类似的文章作为范例让学生阅读欣赏。从中找到类似自己的情感寄托, 再现自己的生活实践, 并以此为参照, 用写仿文的方式达到由模仿来激活自己的思路, 再根据自己的构思来写作的目的。语文课之所以肩负着学生写作教学的重任, 正是因为它对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具有无可否认的借鉴和模仿价值, 能以课文为范文引领学生借鉴课文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语言、结构的模仿练习既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在模仿中有创新, 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 初中写作教学就得让学生深入生活, 从生活的实践体验中激起写作欲望, 打开写作思路, 然后创设写作渠道, 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耀杰.关于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水平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
[2]陶丽君.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1) .
[3]吕艳华.多媒体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3 (19) .
2、解剖思想要深刻。
搞好自我剖析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严格解剖思想根源便成为写好党性分析材料的重要环节。剖析时,要从思想上去剖析自己,这就需要紧紧抓住在坚持理想信念、党的宗旨、民主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做到切口小、挖掘深。不仅要摆出问题。更要上升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找原因、挖根源,真正实现增强党性修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整改措施要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写作能力作文训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读多练,写作水平自然提高
多读,要多读符合自己胃口的书,并且必须是好书。有些同学认为读书是件好事,其实不然,读精悍短小的散文或小小说,求的不是快而精,好文章的寓意,通常不在字面上,而在字面外,这就靠理解,还要多读,读它十八遍,再“散”的文章也会慢慢聚拢来,现“小”的小说也会渐渐扩大开去。主导了再去写,自然顺手。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练笔;二是练眼;三是练脑;四是练嘴。一般人对“练笔”的理解,大概就是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周记吧。我不主张每天写日记,假如这天无事可写,可不写,千万别记流水账,如果时间长了写起文章来就婆婆妈妈,在捌右拐还到不了家。我主张宁缺勿滥,宁精勿长。何不选一件有意义的事,详详细细的记下来,与文无关的事或句子,千万别舍不得。这样,一篇日记就是一篇小作文,这样一篇一事一议专题专讲,这比你十篇流水帐还管用。
练眼,就是学会观察。生活在某个环境中,对周围的人、事、都应仔细耐心地观察一下,绝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写文章不论写人、记事、状物,都应抓住其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这就要观察。观察是长期性的事,不是今天心血来潮就狠狠地观察几个小时就能练出细致敏锐地观察力的。观察的目的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很多人认为无事可写,为什么不去观察呢?就比如写人物,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人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工作作风、待人待事的态度,以及人物的道德品质,与众不同的个性,详详细细地写起来,通过反复修改就是一篇称心如意的最佳作品。
练脑,就是学会思考。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你对这件事总有一定的想法,对该事好的方面、不足的方面,有何值得学习值得借鉴的方面,你头脑中总有一定的想法,一定的评价。以后养成习惯对每次看到或听到的事件,都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想象多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事物的内在含义也就跃然纸上了。想象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智力,更助于想象。
练嘴,就是使自己说的话意思清楚,使人一听了然。也叫练口才。让大家通过口头表达能把事件、人物、景物系统有条理的表达清楚。我们通寫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听说的,说话说得清楚、逻辑性强,有条理的人写起文章来通常是干净利落的。
二、鼓励学生注重积累知识。经常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个人的阅读量对于他的写作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阅读之后反复翻看,这样慢慢的,学生就会积累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写作资料。例如,在进行《我的妈妈》写作练习时,学生就可以将在《我的母亲》一课中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多说。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对于文章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通过口头表达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另外,在学完某一课后,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片段写作练习,或者是要求学生每周写几篇读书感悟等等,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写出自己的心声。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物作文训练时,可以首先让他们进行人物肖像、人物语言、动作的片段练习;而要写作事件作文时。则可以让他们首先进行事件发展某一个阶段的写作练习。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点评,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比如:标点符号的用法、用词技巧、详细描写和略写的问题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批改之后,让学生再将文章写一遍,经过反复修改,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注重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哪个学科,固守于惯性思维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想别人不敢想,拓宽自己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语言和文字材料的敏感度。如果学生对于一些写作素材是毫无想法的,那么这样进行的写作就没有什么新意和内容,也不会受到读者的好评。只有让学生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那么他们才能在接触文字材料时产生灵感,能运用材料进行创作,进而有所创新。另外,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现实,只有让学生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从现实中得到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小记者采访团、科技实践小组、少年志愿者小组等,并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把活动写出来,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思考与集体合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创新。
四、作文精批细改,重讲评
阅读容易写作难,这几乎是语文教师的共识。批改难,需要费时力;讲评难,需要自己的真功夫,于是认真批改、认真讲评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的作文是个五彩缤的花园。只要教师批改时手勤一点。就能记录下许多优美的句子和好的词汇,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其他学生积累词句,开拓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起到师生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在作文批改时要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到“作文反馈心态”的效应,毫不怜惜地力争使多数学生的反馈心态呈正直、奋进的作用。
1 写作主体的差异
1.1 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
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主要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写作者, 通过将采访记者发回来的采访稿件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把有用的信息选出来进行编辑排版。读者对于报纸上的信息基本都是完全信任的, 它传递给读者的都是很正面、很正式的信息。同一则新闻在报纸上发表需要经过专业的新闻记者采访后经过作者的编辑和严格的审核才能出现在报纸上, 对于写作主体来说是不能有文字和语言上的差错的, 但是在网络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1.2 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
网络新闻的写作已经不仅仅是记者和编辑, 自从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开后, 微博、微信、QQ等交流方式被人们广泛运用, 这些网络媒体的门槛和限制是非常低的, 而且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网络受众可以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听到来自各界受众的声音。受众参与网络新闻的写作和传播, 体现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无限制性, 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作者。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 博客、微博等工具越来越成为人们发布和接受信息主要手段, 许多记者往往会通过网友发布的消息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这给记者也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网络新闻的主体没有限制性, 网友的水平也是高低不齐的, 很多网友会发布一些不准确的信息, 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 这些信息很难过滤出来, 很容易对一般的受众产生误导, 接收到虚假信息。因此, 有关部门和网站管理者就需要对网络新闻进行把关和筛选, 防止假新闻出现, 误导受众。
2 写作方式的区别
2.1 报纸新闻写作方式
报纸新闻的写作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的线性结构的写作方式, 也就是说把文字和图片互相匹配, 放在一个版面中, 报纸新闻的写作人员思维一般是固定的, 他们通常是根据一篇新闻的主题、背景等进行语言的组织和结构, 报纸的版面就那么大, 每篇新闻的格式和字数通常都是有限制的。报纸新闻对语句和结构的要求比较严格, 对于各个新闻要素的强调也是和突出的, 所以, 它的集中性意义是非常显然的。
2.2 网络新闻写作方式
网络新闻的写作就比较灵活, 受众可以在原本的新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网络环境下, 受众对于一则新闻会进行参与, 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水平, 把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 使得整篇报道有了新的意义和理解。例如, 在新浪网站上, 网页的下面会设置一个留言框, 方便受众对新闻事件发表新的看法。另外, 网络新闻写作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本身的性质, 对新闻本身的重点进行区分和强调, 可以把相关字体变粗、变大, 还可以改变字的颜色等等, 这些都可以吸引受众, 增加新闻的传播速度。例如新浪博客2015年有一篇文章“复旦宣传片抄袭不是一个人的事”, 在这篇文章的下方有许多的网友评论和留言, 通过这些评论, 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看待事件, 大家自由发表意见, 使得整个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
3 写作符号的不同
3.1 报纸新闻写作符号
报纸新闻写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进行的, 对于新闻写作人员的文字功底要求是比较高的, 特别是在进行深入报道的时候, 要求新闻工作人员能够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 把新闻的六要素充分的表现出来, 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吸引读者的眼球, 把新闻尽快的传递出去。由于报纸的新闻版面是有限制的, 报纸新闻只能用文字来表现, 由于版面的影响, 新闻的字数也是由限制的, 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水平, 以求用有限的文字来传递更有用的信息。
3.2 网络新闻写作符号
网络新闻的写作符号非常多样化, 除了文字外, 还可以运用图片甚至视频来表现新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各大新闻网站开始大量的运用图片和视频来传递新闻, 文字语言相对的有所减少。通过图片和视频能够给人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和冲击感。相对于报纸新闻写作来说, 网络新闻把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 这就对新闻写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会用文字写作, 还要会用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图像等的录制和制作, 学会如何将这些符号运用到新闻中去, 如何传到网上去等等。
4 写作理念的差异
4.1 报纸新闻写作理念
传统报纸的新闻通常是只有一种传播模式, 它的内容和版面都是固定的, 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种模式, 很少把受众需求考虑在内。近几年来, 人们提倡以受众为中心, 考虑受众的需求, 于是报纸也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例如逐渐出现的各种都市报、青年报等等, 但是由于报纸的各种限制, 始终都没能实现真正的以受众为中心, 读者也只是在有限的版面内容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读, 并不是真正的自己选择。
4.2 网络新闻写作理念
互联网出现以后, 传统媒体的那种固定的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需求了。互联网把以受众为中心真正的落到实处, 网络的限制性少,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新闻来看, 网络写作主体也是根据受众的需要来选择新闻, 他们可以和受众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 了解受众的需要, 从不同的网民和网站来收集新闻信息, 可以在很多网站和平台上发布信息, 还给网民和受众提供了许多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工具和平台, 例如各个论坛、微博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各有千秋, 不管是哪种写作方式, 它们都是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和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发展, 传统的报纸媒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 报纸媒体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创新和改革, 争取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受众, 在未来的网络洪流中保证自己的传播地位, 在媒体竞争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陈海峰.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分析[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06) :131-132.
[2]苏艳红.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分析探讨[J].新闻传播, 2015 (01) :86.
[3]李嘉瑞.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6) :233-234.
一、阅历浅薄,选材平庸。俗话说“处处留心皆材料”,然而学生选材总是很平淡、缺乏新意。如不少学生作文的题材范围要么喂猪养狗,要么钓鱼捅马蜂窝,要么生病、送伞,如此等等,千篇一律,让人看了开头就不想也不用看结尾。
二、思路难开,视野不开阔。表现在写人叙事简单,甚至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也不乏胡编滥造,没有真情实感,写人就写人,叙事就叙事,不懂得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极少会用关联景物烘托。
三、信息不灵,语言平淡。学生作文中极少能纵古论今,或将名人典故、古诗词融入文中,语言缺乏表现力,不能正确运用修饰语及修辞手法等。
鉴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发现,想要一朝一夕、大刀阔斧的解决根本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拟定长远的计划,循序渐进,于无声中滋养万物。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写考场作文时要求一个“稳”字。文中引用的例子一定要是自己烂熟于心的,以确保不会因为事例的失真而影响文章的感染力。最好不要写过于出格的构思,一来是预防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准确把握文章核心主旨,误判为跑题;二来也可避免在写作中因“写作储备”不足而导致文章内容空洞。
考场作文要求“稳”,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概保守。在紧扣题目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尽可能的新颖,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要努力翻出新意来。因为一篇题旨新颖的文章易于受到阅卷者赏识,从而极易获得高分。因此,作文要想拿高分,光有“稳”字是不够的,还须有一个“新”字。我个人认为,考场作文求“新”,主要还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我有一个“独家秘诀”,就是平时对遇到的每一个文题都要列出自己所有的构思与创意,这个罗列过程不是一次,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随时想到随时补充,然后再将其中不符合题意或者扣题不紧的一一剔除。久而久之,面对一个文题,我可以迅速想出好几种符合题旨的写法,自然很容易让文章现出新意。
一要多读,二要多练
我觉得写好作文没有什么捷径。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要多读书,二要多练笔。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培养语言的感知力,扩大视野,丰富头脑,这样动起笔来不至于无话可说,写的文章不至于空洞无物。在阅读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做读书笔记,不让任何有效信息漏掉。除此之外,我还尽量背诵自己喜爱的文章,特别是古文和诗词,这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爱好,但也常常在考试中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对现代文我多半是摘抄,这对提高作文水平也有不少帮助。
关键词:日语本科;写作课程;教材分析;教材目录;内容构成
【分类号】H36
日语写作课程是为日语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中“写”的能力。各高校制订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课程设计及培养目标等的差异,因此各校开设写作课程的年级及课时等均有不同。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障。笔者对当当网、亚马逊两大网站出售的国内出版日语写作教材进行了粗略估算,以亚马逊网站为例,输入关键词“日语写作教材”,显示结果共有65条,因有些教材属同一系列,最终计算结果为:近50种日语写作教材在国内出版,其中含论文写作类7种,商务函电类19种。日语写作教材种类如此之多,教师应如何做出选择呢?
先行研究
日语教材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中已增设“日语教材分析”科目,运用外语教育理论对比分析日语和英语教材。另外日本学研究中心也围绕“精读课”进行教学和教材研究,已出版了相关论文集,构建了日语教材语料库。据笔者调查范围内,教材研究集中于精读教材,几乎没有对写作教材进行研究的论文出现,这是笔者书写此篇论文的契机之一。另一则是由笔者担任日语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所致,日常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忧于缺乏合适的写作教材。
本文将从教材目录及内容构成两方面对广泛用于各高校日语写作课程的四本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 修订版》《日语写作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及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教材的选择或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于论文所选论文的具体信息见表1。
一、教材目录
有关四本教材的详细目录见表2。从表2目录中首先可以看出《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与其他三类教材有明显的不同。此本教材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编写。“任务教学法”理论的导入是该教材的一大特点。值得关注的是,此教材中每课开始部分都有标明“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今大学日语改革的具体体现。但是,该教材每课内容量大,如何更好地使用好此教材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不留意就会将侧重点放在语法讲解或阅读理解之上,起不到书写能力培养的作用。另外,阅读材料与写作练习联系不够紧密,作文类型选择方面给人以跨度大、突兀之感。
二、内容构成
四本教材中,《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和《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全文均用日语编写,其他两类教材均用汉语编写。本章以文体部分和练习为中心比较分析《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和《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两本教材。
1.文体部分
本节将对《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和《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中关于文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和《日语写作教程》中没有个别列出文体一项,而是将文体与具体文章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编写。
《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的文体部分在入門篇第一单元,是作为“口语、文章语和敬语”的一部分“文体的统一”出现,内容简短,分简体和敬体两部分,简单根据文章的性质或体裁对文体选择进行了区分,每部分还列出了表格,如表3(敬体部分与此相同)。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该教材用表格分别总结了体言和用言的简体形式(だ/である体),一目了然,但没有解释“だ体”和“である体”的区别。教材中虽然对动词的“た形”“ない形”有补充说明,但这作为日语基础学习阶段的必学知识,是学习者早应该熟练掌握的内容。
2练习部分
各类教材课程内容相异导致其课后练习不同,这在上述两本教材中关于文体的练习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中文体知识作为一课的一个环节出现,其课后练习中并没有出现相关练习,而是侧重于练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互换,没有关注文末。《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将文体知识作为专题设为一课,可见编者之意,且课程内容细致全面,练习穿插在课程内容之中,做到了讲练结合。
总结
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用所有学习者,因此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整合”,重组或删减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有篇言论, 题目是《也说“失去贞操”》。文章一开始就对“贞操”一词做了解释:“所谓‘贞操’是指女性特有的、表现在男女关系上的那种自尊自重的良好品质。它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 并不属于生理范畴的概念。”第二段又写道:“可是, 一些报纸和杂志上都经常把‘贞操’二字用于这样的场面。一本杂志上写道:深夜, 犯罪分子张某悄悄地伸出了魔爪, 像饿狼似地扑向熟睡的女青年, 用暴力夺去了她的‘贞操’……”
“贞操”一词究竟有哪些含义呢?《辞海》里解释说:“ (1) 坚贞不移的节操; (2) 旧指女子不失身或从一而终的操守”。作者所说的“贞操”是指女性特有的、表现在男女关系上的那种自尊自重的良好品质, 看来是符合《辞海》 (1) 条含义的。但他却忽视了“失身”即“失去贞操”的另一含义。由于对“贞操”一词的理解不全面, 便得出了片面的结论:“如果把一个女青年因受到暴徒的糟踏说成是‘失去了贞操’, 就意味着失去了人格与尊严, 失去了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一切。”失身, 毕竟是不幸的, 但并不意味着“失去了人格与尊严”。作者在文章里主要是想提醒人们:“把身遭不幸的女青年说成是‘失去贞操’, 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实际上, “失去贞操”的说法并无语言上的错误, 也不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的恰恰是“失身”, 即“不贞”的守旧的传统观念。由于这一传统观念在作怪, “失身”女人才会“失去了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一切。”如果该文的题目能体现“破除‘失身’即不贞的传统观念”的意思, 并对此作深入探讨的话, 寓意就开阔的多。
我们权当把《也说“失去贞操”》一文的题目改为《破除“失身”即“不贞”的传统观念》 (这一题目比原来的题目具体一些, 中心论点更明确) , 那么, 它的提纲应该是这样的:
1.总论简要解题, 提出中心论点:在强迫下“失身”即是不守贞操的传统观念应该破除。
2.分论 (1) 以某女子在被迫“失身”后自缢的事例为论据, 论证她的“自尊自爱”。
(2) 以许多女子 (通常用数字) 在这种情况下“失身”后含羞忍辱、身心受到创伤的论据, 论证她们的洁身自好或“从一而终”的操守。
(3) 她们之所以不敢面对现实, 是由于旧的传统观念在作怪, 引证她们和轻浮放荡女人的本质区别。
3.结论向人们发出呼吁:要破除“失身”即不贞的传统观念, 照应开头。
文章的题目和中心论点的提出有密切关系, 有的题目本身可以作为中心论点, 有的题目只是给议论限定范围。如果题目选得不准或选题片面, 就会导致立论的错误。立论指的是确定评论的中心思想或基调。选题确定提出什么问题, 立论则确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选题大体规定立论的出发点, 而立论则赋予选题以灵魂。《也说“失去贞操”》一文, 就是犯了选题不准而导致立论偏移的错误。
评论选题还存在着题目大而空等问题。题目太大, 中心论点不明确, 论述起来抓不住要领, 内容就空泛肤浅。有篇评论, 题目是《不正之风在哪里?》, 就属于这类。因为在目前条件下, 各行各业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各种不正之风, 你究竟要论述哪方面的不正之风?这在一篇几百字的短文里很难说清楚。也就是说, 选题提出的问题, 在文章里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是题目不实。如有一篇评论, 题目是《正视社会》。社会这么大, 你该从哪方面“正视”?在一篇短文里也很难说清。因此, 我们认为评论的题目越具体越实在越好;“具体”了, 主题集中;“实在”了, 立论鲜明, 事就好办。
好的评论题目, 是作者掌握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精神, 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和群众的思想状况, 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然后确定的。在言论编辑中, 我们认为, 好的评论选题, 应该注重一个“新”字、一个“准”字和一个“巧”字。
所谓“新”, 是指选题新, 立论新。选题求新的目标, 是把握时代的脉搏, 抓住事物发展的主流, 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选常人选不出的题, 道他人道不透的理。读之听之让人耳目一新。立论求新,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新。邓拓说:一个人每写一篇文章, 总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新的思想、要有新的发现, 在你的文章里要有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具体地说, 就是新思想、新境界。新思想———要求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现实问题, 得出真知灼见的论断。把新思想与真知灼见直接联系起来。评论的新思想未必都能独树一帜, 但却一定含有精义, 能给人以启发, 能为人解难释疑。未必都是“言人所不能言”的创见, 但一定是彻底明了、彻底消化了的见解, 是“言人之所欲言”的见解。新境界———从特定的背景出发, 使所阐明的思想、观点, 所作的论断、结论具有新的深度, 达到新的境界。这里的关键, 是真正理解所论述的问题的背景。对背景了解得越全面, 理解得越深刻, 就越能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住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要害, 这样即使讲的是老道理, 由于正对鹄的, 也能给人以新的境界。
例如:2006年11月20日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播出的一篇题为《警惕另一种“回扣”》的杂谈, 题目、立论都比较新。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斗争中, 人们都把目光“盯”在“利益”上, 而很少注意“精神”方面的不正之风。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提出“人情回扣”也是一种不正之风的论点, 颇有“言人所不能言”的见解。请参阅部分原文:
警惕另一种“回扣”
曾有一段时间, 经济领域刮起一股“回扣”风:甲协助乙做成一笔生意, 乙从所得利润中抽出部分“好处费”送给甲。虽说当事人行事诡秘, 但最终也会露出马脚。
现在某些单位又在流行另一种“回扣”, 我们叫它“人情回扣”。比如说:分房子, 照顾困难群体, 本来是方案里早已确定的, 但某位领导却对分到房的张三说:“我是给你说了话的”。李四最近提前调了一职, 某领导马上对他暗示, “这次调职, 我给你使了很大的劲”。群众得到组织关怀, 本应感谢组织, 但某些领导从中做了手脚, 结果就如公家的钱被用来请客送礼一样, 组织的关怀被少数干部吃了“回扣”, 中饱私囊了。当然, 这种“回扣”是无形的, 很难引起人们的警觉。但恰恰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行为, 却在每时每刻地损害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破坏着党的纪律, 脱离着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
所谓“准”, 就是选题要准确, 立论要真实正确, 既符合“上面精神”, 又符合“下情”、“真情”。也就是说, 选题的真实与正确, 表现在它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客观实际中确实存在的, 而且是与主要矛盾 (包括那些不属于主要矛盾的矛盾) , 即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的注意力方向一致的。新闻评论的任务不在于探求真理, 而在于宣传真理, 在于运用真理的武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 立论的真实, 首先是中心思想或基调要副“实”, 即符合事物本来的面目。“论”不副“实”, 是新闻评论立论的大忌。其次, 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把立足点放在今天, 讲今天的道理, 而不要站在昨天, 也不要站在明天, 讲落后于实际和超前之理。当然, 立足今天, 并不排斥放眼明天, 但主要是讲今天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真理链条上的一环, 决不是说在理论上可以搞实用主义。写新闻评论要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 切忌空泛议论;讲究科学态度, 重视科学分析, 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顺理成章地论述问题。这就要把新闻评论的权威建立在理论正确, 方法正确, 态度正确的基础上, 使人读了、听了信服。
所谓“巧”, 是说选题要“小”, 角度要“新”。“小”, 是指在篇幅有限的短文里把某些复杂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像聚光镜似的聚在一起, 加以论述, 这叫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抓住“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一点来选题, 做到小题目, 大主题;巧题目, 大容量, 给人一种巧不可阶之感, 又有一种巧夺天工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首要的是角度新。事物是多侧面的, 反映着事物本质的不同方面。所以, 写评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立论, 选择最能吸引读者和听众的论述角度。
题目选得新, 选得准, 有时还容易做到, 但要选得“巧”就比较难把握。“新”, 主要体现在对某一事物或某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准”, 则体现在对“上情下意”的正确理解上;而“巧”, 不仅要具备达到“新”、“准”的“条件”, 而且要有“巧夺天工”的技巧。选题巧, 有时靠一个人的智慧是难以实现的, 而更多的时候, 则是靠集体的智慧。因为一个人了解的情况是有限的, 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因此, 选个“巧”题目还要集思广益。2007年10月25日《郑州晚报》登出的杂谈:《“跑”到何时了》, 听说就是在诸葛亮会上选定的题目。这篇杂谈的题目及立论巧就巧在它把社会上常见的“办事找关系、托熟人、挖门子”等不正之风限在一个“跑”字上, 题目小, 内涵大。原文如下:
“跑”到何时了
星期天遇到同学小王, 好久没见面了, 很是亲热。当问她在忙什么时, 她叹口气道:“唉, ‘跑’啊!”我不解地问她跑什么?她说给她大学毕业的妹妹“跑”工作, 如果不跑, 说不定被“塞”到无人理的地方呢!笔者听罢, 感触颇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跑”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频繁起来, 每当遇到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 人们总要习惯地问一句:“你‘跑’了没有?”这个“跑”字, 就是找关系、托熟人、挖门子的代名词。要想办成一件事, “不跑”总觉得不放心。之所以有这种现象, 恐怕有三个原因。
一是我们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要想办成事, 就得通过熟人打通关节。
二是由于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廉政、勤政建设, 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关键性部门的个别人办事唯亲, “前门”该办的事不给办, 不该办的事, 通过“后门”就能“录取”, 择“关系”而用之。这种事多了, 人们自然对“跑”, 就习以为常。不“跑”在前, 就赶不上趟!
三是由于人们对“跑”的惯性心理, 使—些人对党抓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持淡漠态度, 有些事通过正当渠道可以办成的, 他们也奔走相托, 生怕中途变卦。这样, 无形中就给办事部门造成人为的负担, 其结果是双方受累。
一个人一生需要办多少事啊!如果遇事必“跑”, 跑到何时才算完呢?现在, 党中央下决心惩制腐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 总有一天, 我们办事不用“跑”也能顺利办成的, 而这一天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关键词:学情,收集,分析,写作
学情分析是教师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中的表现, 进行教学反思而书写的一种文字材料。通过学情分析, 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挖掘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促使教师探求解决相关症结的“肯綮点”, 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相互促进。但许多教师写作学情分析总感到胸有千言, 不知从何说起。无奈中取别人作品“借鉴”一番, 敷衍了事, 如此下来, 便形成了班班学情都相似的奇观。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写好学情分析呢?就需要教师个人下点苦功夫。首先, 要做好学情分析准备, 广泛收集材料。教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学习实情的把握, 就得熟悉每名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而且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客观测评。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教学对象的背景状况。还应养成记教学日志的好习惯, 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可成为教学转机的关键点,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情况及时记录, 不仅是出勤等基本情况, 更为重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学科成绩、个别学生的突出表现, 由此产生了什么教学联想, 发现了什么问题, 怎样进行疏导和解决的, 最终收效如何。这种记录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学情分析, 只不过它还太局限, 针对情况的时间短、内容少、问题简单, 故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以上所谈基础材料的收集。
收集材料是进行分析的前提。若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 材料收集较全面丰富, 教师就可着手分析学情的工作。分析不可盲目武断, 更不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现象。而应从所把握的材料出发, 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 将学生视为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 抓住教学中的特殊状况, 深入挖掘其动因, 并加以综合、归纳得出真实论断, 进而追寻探求解锁之“匙”。分析不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以独立个性区别于其他生命体。尤其是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 分析中万万不可遗漏, 因为他们将会影响很多学生, 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收效。学情分析不仅要分析这些特别生, 而且应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详尽解析。
分析不可非好即坏。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优点也有缺点。从教师角度出发, 能看到的大都是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部分。仅凭这些局部的个别现象, 就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 无疑偏激极端的错误做法。应当辩证客观地分析问题, 不要把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割裂开, 完全对立起来, 不应无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规律。只有不受“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侵扰, 全面客观把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才有利于抓住教学契机, 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到突破口, 灵活利用好学生的优长与缺陷, 将不良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分析不可敷衍塞责、潦草行事。学情分析应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的自觉行为, 而不要将其视为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来完成, 重视的程度会大大影响分析的质量。在分析中要从主客观方面深入挖掘, 力求把握问题的实质症结所在, 把问题抓准, 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比如, 谈到班级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差, 仅仅罗列“差”的表现是不够的, 仅仅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也是不够的, 而要从上进心、求知欲和人生观方面抓要害、挖根源, 那么分析自然就深刻了。
分析不可就事论事。学情分析应该注重对实际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 切不可就事论事。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具体而复杂的, 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学情分析就是要起到推动教学实践的作用, 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 应当善于推理和判断, 抓住事物的本质, 从特殊中发现一般, 从个性中抽出共性, 从理性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 教师讲解例文时, 学生的反应出现差异:或认真紧随教师研讨写法;或甚至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或漫不经心等。产生这种种表现, 虽然各有各的原因, 但必有一种带共性、根本性的原因在起作用, 可能是例文本身时代感不强, 或教师的分析提问过于老套, 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或教师的问题难度过大, 只有部分学生跟得上等等。只要找准其中根本原因, 即可标本兼治。
分析要有预见性。学情分析绝不能仅限于对现存问题的即时清结, 那会造成对潜在的问题萌芽的忽略不计, 一旦问题汹涌集中爆发, 会使教师措手不及, 形成不良气候, 变为教学疑难杂症难以治愈。况且有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不以强烈的方式突显, 而是学习努力, 但收效不佳。所以学情分析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争取主动。分析不耽于现实问题的解难, 也对潜在问题进行研究。不但对教师教法的问难, 也对学生学法深究。既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预设, 同时也是人才能力培养的方案。增强分析的预见性, 也就增强了分析的实效性。
缜密深刻的分析是学情分析的精髓所在。在分析之后, 便可以动笔写作学情分析了。当然文无定法, 写作学情分析可以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 如自然成文法、调查针对法、教学总结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材料的途径、分析的情况和结论合理地选择适合的写法。这里本人要介绍的是大多数教师惯用的自然成文的写法,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行文。
一、总写基本事实
在学情分析的第一部分, 往往用一两段文字介绍教师所任课班级学生学习的整体状况。一般要写明分析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方法和学情的总体概况等。这样让读者对全文先有个总体印象, 为主体部分的分析做好铺垫。这部分要注意用语精炼, 概括全面。既要有前因后果, 来龙去脉的交代, 也要有成败得失或经验教训的总叙。
二、分析存在问题
这是学情分析的重点部分, 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客观全面说明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取分条列项的结构方式。对问题的介绍要重点突出, 切中要害。既要有点有面, 也要有具体的数据。
(二) 从主客观方面挖掘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要紧承问题提出, 由表及里, 逻辑严密。既要有严密的思考过程, 又要有本质性的归结。
(三) 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可以集中在一段或分列于分析原因之后表达。要言之有物, 切实可行。
三、总结归纳全文
1 研究内容
关于学术写作能力, 一般包括这些方面, 即选择研究课题、文献检索、分析综述文献、学术创新、语言表达和学术格式规范。【2】而广大研究生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短板还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的欠缺。语言表达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撰写英语学术论文需要具备能够用英语客观、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因此, 本文在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生习作里经常出现的语言、语法方面这样或那样的表层错误和内容、组织结构语篇层面突出问题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探讨如何提高广大研究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1.1 语言层面
学术论文风格与普通读物不同, 文章读起来要“正式, 有学术味”。也就是说, 学术性文章不使用简短的日常交际用语。以下几个方面在学术写作上必须得到重视。
1.1.1 短词→长词
英语长词“看起来”比较“正式”。学术写作里在词汇选择上多用长词替代短词, 比如, 往往用objective (目的、目标) , 而不用日常用词aim/goal;用utilize (利用) , 不用use;用investigate (调查) , 不用短语动词look into。
例 (1) :There’re about five cause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experiment.
修改: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例句和修改句中的斜体部分用于对比, 下同。)
1.1.2 口头语→书面语
学术文章应尽量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言语, 因为过分简明的口语化语言“看起来/听起来”没有“学术味”, 不够严谨。
例 (2) :We’d try our best 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regular eating of fast food on the health of the teenagers.
修改:We should endeavor (Much should be done) 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regular consumption of fast food...
解析:像we’d, there’s等这样的缩写形式及try one’s best和eating这样的词语都是口头语言, 同时, 像we, I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一般少用, 谓语动词主动式也多由被动式替代。
例 (3) :If we don’t recognize the serious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we’ll make a big mistake, to be sure.
修改:Failure to recognize the seriousness of global warming, to be sure, will lead to a big mistake.
解析:学术语言一般使用名词性短语来替代用词及结构上比较口语化的简明从句。
1.1.3 中国式英语→地道英语
作为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学习者, 如果开始学习英语时就没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写作时必然会受到母语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tongue) 因素的影响, 往往要经过汉语转译, 出现名为英语写作实为汉译英的现象, 即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按照汉语的语言模式遣词造句, 结果习作中经常涌现不符合英语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表达习惯的中国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Chinglish) , 即不地道的 (unidiomatic) 英语。[3]
例 (4) :A great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very like to take part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f academic exchange. (许多研究生都非常喜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修改:Graduate students love participating in...
1.2 语法层面
学术文章旨在尽可能准确地描述、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语法关系应该是清晰无误、易于理解的。实际上, 不少研究生的习作里经常出现句法、时态、语态、主谓单复数及人称指代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
1.2.1 句法结构
主从复合句结构上衔接不够、语义上不够连贯的诸多问题。
例 (5) :There are many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wish to become doctoral candidates.Because they think it will make them become more knowledgeable and easy to succeed.
修改:There are many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that wish to become doctoral candidates, because they think..https://www.99xueshu.com/Many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wish to become doctoral candidates because they think....
例 (6) :Although we postgraduates have some audio-lingual difficulties to atte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but have many advantages in the long run.
修改:Although there are some audio-lingual difficulties for us postgraduates to atte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there still exist many advantages in the long run.
解析:例 (5) 和 (6) 均属残缺句, 即定语从句缺少关系代词, 或状语从句独立于主句, 或主句、从句合二为一。
例 (7) :Cloud computing is a new concept.It was introduced in just recent years.It can be compared to the supply of electricity and gas or the provision of television and telephone.
修改:Cloud computing, a new concept introduced in just recent years, can be compared to the supply of electricity and gas or the provision of television and telephone.[4]251
解析:例 (7) 为典型的散乱句, 句子内容由多个独立短句表述, 内容不够连贯、支离破碎。
例 (8) :The Internet is a larg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it provides almost an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nd so the number of the users is increasing rapidly.
修改:The number of the Internet users is increasing rapidly as the Internet, a large source of information, provides almost anything one wants to know. (ibid.)
解析:该例为冗赘句, 几个并例句叠加, 使所要表述的内容重点不够清晰突出。
例 (9) :The effects of routine releases of radioactivity from nuclear plants depend somewhat on how is the spent fuel handled.
修改:...depend somewhat on how the spent fuel is handled.
解析:该例为倒装句误用。陈述句中即使有疑问词, 主谓语部分也不应该倒装。
1.2.2 时态错误
谓语动词没能体现时间概念, 或者动词时态前后不呼应或者不对应。
例 (10) :The first worms appear in the 1970s and have spread slowly between computers connected to the same network.
修改:The first worms appeared in the 1970s and spread slowly...
1.2.3 语态错误
主谓关系不明, 动词语态上前后不呼应。
例 (11) :About this did many experiments, and finally some theories were put forward.
修改:About this, many experiments were done, and...
1.2.4 主谓单复数形式不对应
例 (12) :This paper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M 2.5.
修改:This paper explores/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1.2.5 人称指代前后不呼应
例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people’s communication methods.What I want to show in my paper i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修改: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people’s communication methods.It will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1.3 语篇层面
学术论文要求概念表述明晰、严谨, 行文符合逻辑, 即语篇各成分之间应该是形式上衔接、语义上连贯, 而研究生论文里段落之间往往缺乏转折词语来显示逻辑关系, 特别是一些概念模糊, 甚至混淆, 存在像讨论、摘要、导言、结论等重要内容缺失、交叉叠加的错位现象。鉴于该类误例文字较多, 限于文章篇幅, 此处主要简要辨析这些重要概念, 不再举例说明。
1.3.1“摘要”与“概要”的差异
“概要”是原文主要内容的转述性总结, 即简明扼要地概括原文的信息;“摘要”是指在要求的字数内框架性地描述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一般在论文完成后予以提炼而成。
1.3.2“摘要”与“导言”的异同
“导言”一般是无字数限制的对研究内容的背景、研究手段、文章结构安排等的陈述。“摘要”中可以有简要的研究背景说明, 但如果介绍过多, 研究重点等内容难以凸显。较简明的般包括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成果, 方法、结论和建议。
1.3.3“结果”与“讨论”的关系
学生论文里不乏这一现象:交代研究结果, 却对结果不予以讨论评价。“结果”部分只是事实性地交代实验数据, 描述研究成果, “讨论”部分应是对研究结果进行阐释说明, 是学术论文里不可或缺的内容。论文里某一要素缺失, 其结构、内容就会显得不够完整。
1.3.4“讨论”与“结论”的区别
如果论文里有“讨论”, 没有“结论”, 论文的重要一环内容缺失。“结论”一般是学术论文的最后一章, 总结性地表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发现、意义、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呈现描述性的色彩。如上所述, “讨论”仅表明作者对研究结果 (实验数据) 的具体说明, 即研究成败、利弊如何, 具有阐释性的风格。【5】
2 结束语
随着学术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中国学者的国际发表意识和能力必须得到不断加强。因此, 广大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现在必须得到进一步重视。我们相信, 通过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系统训练, 认真解决语言表述问题, 广大研究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 确实也因为“只有解决英语语言问题,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其他写作问题”。【6】
摘要:研究如何不断提高广大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促使他们能够在国际权威学术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分析研究生习作里经常出现的词语、句法、语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针对性地探讨如何提高广大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研究生,错误分析
参考文献
[1]于万锁.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J].外语界, 2014 (3) :55-62.
[2] (美) 斯莱德, (美) 佩林.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 (第13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沈传海.基于误差分析的研究生英语写作评改模式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5) :168-172.
[4]蔡基刚.学术英语:理工[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5]沈传海.基于误差分析的研究生英语写作评改模式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5) :168-172.
一、开放性写作的几大误区
1. 只注重教材中的语法,忽略整体效果
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常常只围绕着英语教材中的语法点,不断进行句型的堆积。以宾语从句为例,if/whether和whether...or not引导表示是否的一般疑问句的宾语从句,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语法之后,想要将其应用到英语写作表达当中,但学生往往运用了语法而忽略了章法,不考虑到整篇文章的取材、立意和连贯性,这是写作中很容易忽视的误区,写作不是“炫技”。如有关问路的情景对话式开放性作文,学生在模拟对话时,为了运用这一语法点会写出:“Do you know which bus can get to the museum?”“I don’t know if there will be a bus any?more.”这无疑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2. 利用“模板”套用文章
在英语写作的过程当中,尤其在即将面临高考的阶段,教师常常会让学生背范文。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增强学生写作的“专业性”,希望学生可以活学活用。但是学生很容易走进误区,一味地使用万能模板,尤其在开放性作文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下,常常以Everything has two sides...开头;而在文中段落的时候说明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会用For one thing...For another...;在句尾阐述自己的看法时,会用For my part,I think it...这类句式。这样的应试型作文,虽然大致方向基本确定,但是缺乏创新性,总是重复同样的观点,用“模板”武断地阐述可能的结论,此类作文长期应用下去,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开放性写作的策略分析
1. 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在英语教学开放性写作的时候,往往认为开放型的题目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其实,开放型作文的题意是非常重要的,明确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策略之一,明确题意的方法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就是认真审视作文材料字里行间的寓意,确定写作主题。开放性的作文有时不仅仅只有一个角度,在多个角度可以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在动笔之前确定好时态和文章的大致走向。想把看图型开放作文描述清楚,要记住一个要点,即所写出的作文中传递的信息,要起到让没有看过图片的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文章之后,可以想象出图片大致内容的作用,这是看图作文的最首要的目标。文章基本的题意和内容框架要架设好,其次才是语法的应用。看图作文可以按照:敲门砖(即开头的一句话)——毛坯房(即用简单句表述出图片的核心部件)——精装修(即一些能把简单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步骤。熟悉了这三个步骤之后,再要想描写一张图片,就会易如反掌。在“装修”的过程当中,善于运用sb(定语从句)is/are doing sth(定语从句),括号部分的定语从句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
2. 写作的语言输出
其实语言有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之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写作时尽量使用书面化语言。在作文构思的过程当中,brainstorm是一个很积极的策略。一般的英语写作都会预留出一段构思的时间,学生在写作开始之前写出主要词汇,适当地进行归类,以避免自己跑偏。例如,在围绕buying a car展开写作的时候,学生可先大致写下comfort、buying petrol、speed、car theft、privacy、pollution等词。然后把它们按优缺点分类。最后再进行写作。
三、教师要完善评价作文的机制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用新思路去看待学生的写作。开放性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以语法错误来评价一篇作文的好坏,它的立意和观点也很重要,只有综合多方面的评价才能更加全面。让学生之间先探讨各自的观点,然后教师再来评论指导。在这种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拓展知识量,增强记忆。例如,对不同的表达“自负”的方式可以让写作评价更加多元化,如“You are full of yourself.”“All you think about is yourself.”“You think you are so big.”等。
四、结束语
开放性的作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一个高考的趋势,近几年的高考英语作文中都出现了这种新型的题目,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开放性英语写作的研究,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这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水平,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 战争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最后又以曹操暗使人赉酒抚慰刘、关、张来表现曹操过人才智,暗示曹操不久必将取袁绍而代之的趋向。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使人物形象饱满。如张飞鞭打督邮、怒叱吕布、大闹长坂桥表现了其嫉恶如仇、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张飞智取瓦口隘及用计破严颜两个细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张飞莽中有智、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细节描写,以丰富其性格特征。例如,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个带病巡视军营的细节,虽着墨不多,却把孔明“鞠躬尽瘁”的赤诚忠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作者很善于结合战争发展过程及人物在战争中地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一战,这一战为之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围绕着赤壁之战,作者塑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雄辩自信;周瑜的英俊潇洒、高傲及心胸狭隘;鲁肃的忠厚老实等不同形象。赵子龙有勇有谋的形象是在长坂坡一战中深入人心的,他在长坂坡万人军中单骑救主还成功逃脱。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加工,已经变为一个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乱世之奸雄”。奸诈成为曹操骨子里的特点,他的这个特征在兵败赤壁在华容道时用三次大笑稳定军心,之后在回到驻地时为郭嘉之死而埋头痛哭,把兵败的责任推卸给谋士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赤壁一战,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溃败途中,他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第一次大笑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走在“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山路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的伏兵杀出,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狼狈逃跑而去;第二次是曹操带军取道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将问他“如今为何又笑?”曹操回答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引来与张飞的一场混战;第三次是在人困马乏,当“号哭之声,于路不绝”的曹军到达华容道的天险处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又引出了关羽的伏兵,如若不是关羽仁义放走他,恐怕三国故事就要改写。曹操三次大笑是一种苦涩的笑,但他面对失败时的大笑也表明了他的顽强坚韧、败而不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诸葛亮“舌战群儒”,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机智沉着、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在瑜亮交锋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才高量窄,一个以大局为重;一个弄巧成拙,一个稳操胜券。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写曹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阐泽的大胆机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忠心耿耿等。对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不同。如描写战将的勇猛,周瑜勇而显傲,而赵子龙则有勇有谋。再如,同样是写释放对方将领,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表现了张飞有大局观,粗中有细;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汉生却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大,不把大哥、孔明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从中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描写战争的多种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非常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描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整部小说涉及的战争多达几百次,但作者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写了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对这些战争,作者从战争目的、战前组织、参战人物、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而在这七大战役中,作者又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用力最多。官渡之战,是曹操荡平北方,统一中原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将要形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始形成;彝陵之战,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这些重点战役都是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所以其它大小战争都是作为铺垫出现,这样就实现了战争描写上主次配合、张弛有度的效果。例如,赤壁之战,因为它是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作者就以长达八回的篇幅,对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既写斗智,又写斗勇,文武并用,扣人心弦。不但详细描写了孙刘与曹操这一主要矛盾,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吴、蜀之间的次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错综交织的矛盾的揭示,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展现了这场关键性大战的全貌。就一次具体战争而言,作者也贯彻了这一创作手法。凡有刘蜀一方参战的自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点,若是其他集团间的战争,则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为矛盾冲突的重点来加以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批刘贬曹”的倾向。官渡之战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只有一回篇幅,而在此期间,作者却写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之战”等事件;而同样重要的赤壁之战因为有着刘蜀一方的参加则用了八回的篇幅。
其次,把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也是作者描写战争的一大特色。《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为主,但不是一味地描写战争,而是围绕战争写了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注重描写战前整体形势的分析、各方力量的对比,各方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战争过程中人为因素对于客观形势的影响和转化。如赤壁之战前,不仅写了孙刘联合、结交的过程,还写了孙权内部战与和的矛盾,写了孙权的决策经过,这都充满了戏剧性。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向孙刘直逼而来之时,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乱作一团,主战派、主降两派各执己见,孙权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罗贯中有意安排了“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让诸葛亮充分显示了一个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之后,诸葛亮智激周瑜,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孙刘联盟正式结成。之后作者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周瑜与曹操、蒋干的斗智。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一步步诱使蒋干中计,利用曹操生性多疑、骄横的性格,借刀杀人,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悉知水军之法的水军都督。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不但明写了曹魏同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暗写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即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這两条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方智慧的较量。赤壁之战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变成了三方斗智斗勇的舞台。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操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孙刘联盟用火烧了他联结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黄盖的苦肉计、阐泽的假投降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妙献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联结在一起。悬念一个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次,每一次战争都写出了其特点及战略战术运用。《三国演义》描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同类型的战争,也有不同类型的战争。在作者笔下,这些战争都写得千变万化,不呆板,不重复,且各具特点。同类型战争因描写手法不同而毫无重复感,而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写就更显得精彩纷呈。作者写得较多的是火攻,如吕布关门烧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无一不写得生动逼真,且烧法各有特点,多种多样。除了火攻外,作者还写了水攻、车战等多种战争样式,揭示出战争复杂多样的一面。
最后,张弛有度是作品描写战争的又一特色。作者在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轻松的情节,把紧张的战争写得张驰有度、动静相宜。如第四十八回写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写在赤壁大战前夕的一个皎皎如同白日的晚上,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并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兵士的诸葛亮却“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都是用闲适、轻松的情节描写,把紧张的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曲折,富于艺术感染力。战争中英雄豪杰是主角,但女性也时常穿插其中。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评论道:“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第八回写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貂蝉就是巧使连环计的关键。这些红裙粉黛的出现与穿插无疑起到了舒缓战争紧张气氛的作用,同时也给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不但情节紧张惊险、曲折动人,而且还细致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细细品味,我们发现书中的很多战争场面我们能记起来的很少,但人物的性格却印象深刻,这些英雄豪杰的形象特点在我们的脑海中立了起来。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战争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品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战争故事,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成为中国战争文学永远的模本。
参考文献: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版。
[3] 野石:《三国演义人物对联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一、巧用修辞来写景
修辞是所有作家最为钟爱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 手法。朱自清在《绿》这篇文章 中,把绿比拟 成“拖着裙服的少妇”,“涂了明油一般的鸡蛋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活泼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等意象,形象生动鲜明贴切,将本来十分抽象的绿色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令人无限憧 憬。在《春》这篇文 章中将春 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这种写景手法不仅在现代文中存在,还在许多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中屡见不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上的壮观景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将排比、对偶、夸张等多 种修辞发挥到了极致,使《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成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同样,在许多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的写景诗句,形象生动,读来朗朗上口。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拟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夸张)。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景
写景的描写手法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而两者相结合使用是许多作家常用的手法。《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前半句直接描写水清,后半句写游鱼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从侧面烘托出江水的清澈。《小石潭记》中先从正面写“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又从侧面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正一侧均写出了水之清澈。老舍 的《在烈日和 暴雨下》这篇文章更是运用了大量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文章一开头:“六月十五那 天,天热得发 了狂。太阳刚 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直接描写天气的酷热难耐。紧接着笔锋一转:“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词句就是从植物表现的角度侧面烘托出天气的炎热,包括下文中写到:“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也是从动物和人的表现侧面烘托出烈日之毒辣。
三、从感官的角度写景
从感官角度写景主要是指从人的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景色。这种手法我们平时不多见,但是的确很受用。老舍在《在烈日 和暴雨下》一 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这两句分别从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了烈日之烈。辛弃疾在《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就这样描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正是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描述夏夜的美好。就连鲁迅在《社戏》一文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一句便从嗅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作者去社戏途中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形象生动。
四、动静结合来写景
景色一般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要将其写活,写动,写得有灵气,就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了。在《与朱元思书》中就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描述,这些声音立刻给画面增添了动感,充满了生机。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也有一段描述:“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原来的一泓潭水中加入了鱼儿与人“逗 乐”的元素,画面一下 子变得趣 味无穷。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一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也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来描绘寺院环境的幽静。《阿里山纪行》中描绘 原始森林 的景色:“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 蝉、如蝇、如蚊的 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 谧的世界、净 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 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 安宁。”此句也 是动静结 合,文笔生动。
当然,写景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不管什么方法,都要源自于作者的真情实感,要能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仔细观察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更要有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写景佳作。
摘要:学生写作文,最头痛的是不知如何描写景物。以初中语文课本为例,探讨写景的一些方法,包括:巧用修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从感官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等。以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代写文章:13258028938(同微信)
上一篇: [党章党规党纪剖析材料怎么写]学习党纪自查(4篇) >[党的纪律剖析材料怎么写]写作分析范文< 下一篇: [党纪法规个人剖析材料怎么写范文]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个人发言材料 以案促改方面自我剖析材料(优质13篇) >
最新动态推荐内容
-
[党纪剖析材料怎么写的]党风党纪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个人剖析...
- 目录/提纲:……一、学习体会(一)党纪严于国法,党规党纪成为刚性约束(二)做人做事要坚守底线(三)要做一名好党员干部三要素”,缺一不可二、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三...
- [阅读全文]
-
[党支部教育整顿自我剖析材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通用32篇)自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以来,我受到的思想教育很大,内心感慨很深,进一步增强了发挥党员作用、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对照两学一做目...
- [阅读全文]
-
[党风党纪教育方面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措施
- 整改措施(精选20篇)20xx年6月18日,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城监察分局、六枝特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六枝特区煤炭管理局联合对我矿进行了安全检查,共查出安全...
- [阅读全文]
-
[党支部纪律作风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中共连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2023年3月16日至2023年5月15日,市委第四巡察组对我局党组进行了巡察,并于2023年7月28日,向我局党组反馈了巡察意见。我局党组高...
- [阅读全文]
-
[党纪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之处]2023年以案促改...
-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
- [阅读全文]
-
[党纪剖析材料范文怎么写]六大纪律个人剖析材料范文
- 1、聚焦解决问题。5月15日前对学习调研阶段汇总梳理出来的意见建,!议,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进行分析论证和归纳筛选。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结合深化解...
- [阅读全文]